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二(上)入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天下为公 B. 家国一体 C. 中央集权 D. 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A.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天下为家,故排除; B.“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说明家和国是一体的,也就是家国一体,故正确; C.西周时期中央尚未集权,故排除; D.西周时期的政治是血缘政治,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家国一体”。 家国一体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说的是国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国时代(秦始皇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后即中央集权时代,即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国和帝室是分不开的。 ‎ 2. 南宋继承了北宋发行纸币的制度,以杭州为中心流通的“会子”是南宋主要的纸币,“会子”与“交子”不同,“会子”可以兑换铜铁钱,“交子”主要兑换铁钱。真正发行纸币并流通全国始于元代,名曰“交钞”。这表明宋元时期(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纸币流通制度完善 C. 经济中心的南移 D. 商人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结果,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B项中的完善无法得出,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纸币出现原因和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  )‎ A. 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 B. 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 C. 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D. 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可知唐代均田制具有抑制土地兼并的意图,故A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赋税的相关信息,排除B。 人口增长与否与材料无关,排除C。 ‎ 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A.题干信息只说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职权扩大的相关内容,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官员晋升的相关内容,排除; C.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凤阁、鸾台,且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正确; D.材料没有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加强,排除。 故选:C。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武则天时期增加宰相数量,频繁更换宰相有利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本题以武则天时期中央职能部门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央集权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 2. 清代,广东地区的荔枝产业竞争激烈,强者成为“家有荔校千枝”的大户,而弱者则被排挤以至破产沦为大户的雇工。这说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城扩展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大户的雇工”可以看出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D项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需要掌握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大户的雇工”。 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 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淸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 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故A正确; BCD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17〜19世纪中国是农耕经济,而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国在封建社会中摇摇晃晃却又稳稳当当地走了两千多年,其中几经变更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中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 1.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贵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A. 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 商品经济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C. 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 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户户织棉”说明自然经济还未解体,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故BC两项错误。 依据材料“户户织棉”、“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主要说明苏北地区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掌握近代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户户织棉”、“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近代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  ) ‎ ‎ A. 持久抗战得到国共高层认同 B. 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 C. 中共率先提出持久抗战战略 D. 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的理论研究 ‎【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图1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思想;图2、3是国民党高层的持久战思想,说明持久抗战得到国共高层认同,故A项正确。 持久战是由毛泽东提出的,而且图示也无法说明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故B项错误。 C项中的率先不能从图示中得出,排除。 D项不能从图示中得出,而且不全面,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论持久战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论持久战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1947年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称:“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去买几根棉纱线。”这反映了(  )‎ A. 法币无法用于购买实物 B. 市场上物品非常缺乏 C. 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 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法币贬值的现象,从材料中的去买几根棉纱线,可以看出法币尽管贬值了,但是在购买物品上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B.当时并不是物资短缺,而是法币贬值。 C.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货币明显贬值了,说明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材料看不出货品价格比较稳定。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一分配方式说明我国(  )‎ A.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左”倾错误滋生 C. 重点推行公私合营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与材料中“预算总支出”“分配方式”不符,故A项错误; 1958年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而材料中“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故B项错误;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中“预算总支出”不符,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中“58.2%投入工业建设”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58.2%投入工业建设,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 3.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  )‎ A. 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答案】C ‎【解析】A.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部宪法,应该包括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且体现了统一战线的作用,巩固了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上的胜利,所以应该是五四宪法,时间是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 B.初步建立政治协商制度是1949年。 C.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材料中的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政协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第一届政协制度的内容和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政协制度建立的特征,还要搞清楚1954年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 1.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  )‎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69年”可以得出处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前夕,中苏关系恶化,使得中美之间有了共同的敌人,进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故D正确; A是在1971年,排除; 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均不符合题意,故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尼克松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的把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 2. ‎1982年,上海《文汇报》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其后,登载了《痛哉!(租地章程)》。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其影射的是(  )‎ A. 经济特区的建立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 浦东的开发开放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答案】A ‎【解析】“1982年”“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表明其影射的是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故A正确; B是在1984年,排除; C是在1990年,排除; D是1985年,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及影响,经济特区的创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对外开放及影响,1980年5‎ 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 1.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 A.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 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 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需要掌握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的分析理解。 本题以对李清照的词的改编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78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518942‎ 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 ‎190‎ ‎5680‎ 外汇储备(亿美元)‎ ‎1.67‎ ‎33116‎ 财政收入(亿元)‎ ‎1132‎ ‎117254‎ ‎(  )‎ A. 产业的转型升级 B. 抓住战略机遇期 C. 国家政策的调整 D. 主动融入全球化 ‎【答案】C ‎【解析】A.这是78年和2012年的比较,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而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是改革开放理论的措施之一。 B.改革开放是我国政策改变的表现,没有体现出抓住战略机遇期的特征。 C.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各项指标都有所增加,这主要是改革开放所导致的,属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D.主动融入全球化是2001年加入世贸,时间明显不对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和历史作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如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 ‎2011年 ‎1160‎ ‎600‎ ‎560‎ ‎2012年 ‎1117‎ ‎772‎ ‎345‎ ‎2013年 ‎1176‎ ‎902‎ ‎274‎ ‎2014年 ‎1196‎ ‎1029‎ ‎167‎ ‎2015年 ‎1263‎ ‎1180‎ ‎83‎ 截至2016年11月 ‎1138‎ ‎1617‎ ‎-479‎ A. 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 B. 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C. 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D. 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答案】A ‎【解析】从表中的数据可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越来越多,表明我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故A正确; 对外开放、对外贸易逆差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 直接利用外资额上下波动不大,比较平稳,故C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中国的最大国家利益。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获得的最主要的利益。 ‎ 1.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雅典公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故B项正确。 A项绝对化,是对材料的误解,应排除。 依据材料时间“公元前5世纪”可知,处于伯里克利改革时期,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没有出现危机,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内乱引发思想纷争,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需要掌握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 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A.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他们的霸主地位。 B.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 ‎.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了金银价格下跌。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价格革命的内容和影响。 ‎ 1.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表明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故B正确; A与“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排除; C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 2. 下表是欧洲和亚洲各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变化。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地  区 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百分比)‎ ‎1750年 ‎1900年 欧  洲 ‎23.2‎ ‎62‎ 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 ‎61.1‎ ‎10.3‎ A. 工业革命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 B. 工业文明尚未冲击亚洲国家 C. 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D. 亚洲国家被摒弃在世界市场之外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亚洲地区和欧洲制造业比重的变化,体现不出贫富差距的扩大。 B.材料反映的信息体现不出工业文明是否对亚洲国家构成了冲击。 C.从产量数据可以看出,到1900年,欧洲的制造业产值占绝大多数,已经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位置。 D.选项不符合事实,两次工业革命列强都加紧了对亚洲的侵略,亚洲很多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还要搞清楚两次工业革命对亚洲和欧洲的影响。 ‎ 3. ‎《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分析问题的首要出发点是(  )‎ A. 阶级斗争的开展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整体世界的演进 D. 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B ‎【解析】A.材料中涉及到的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进行的。 B.材料涉及到大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从经济角度,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就是生产力。 C.材料是从大工业开始的,所以应该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而不是从世界整体演进的角度来开始的。 D.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还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分析材料。 ‎ 1.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 明确指出暴力夺权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指明了俄国革命方向和途径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四月提纲》提出当前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C正确。 A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排除。 材料只是列宁的思想,B错误。 和平夺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 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答案】C ‎【解析】“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主要是因为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能自己生产,对外国机器需求量不大,故C正确; A错在“开始”,排除; 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不大,故B错误; 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 ‎”。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 1. ‎1934年1月15日,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 A. 推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 重建金融体制,控制人民 C. 增加黄金储备,美元升值 D. 防止盲目竞争,规范经营 ‎【答案】A ‎【解析】“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表明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黄金国有化,增加黄金储备,刺激出口,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2. ‎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直接针对的是(  )‎ A. 美苏“冷战” B. 杜鲁门主义 C. 欧洲复兴计划 D. 柏林危机 ‎【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 ‎ 3. ‎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 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 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强调对旧模式的突破。 B.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是戈尔巴乔夫,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 C.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可以看出拖拉机改操之过急,而且资金和技术配置到位,没有科学的规划。 D.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 故选:C ‎。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特征,以及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赫鲁晓夫改革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错误; 欧洲为主导、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表明西欧经济发展较快,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解题的关键是“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 2. 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 ‎ A.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大特色 B. 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 C. “驴象之争’’是三杈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 D. “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驴子”是美国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美国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此漫画形象比喻了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政治竞选情景,故A正确。 ‎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 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美国罗斯福新政 C. 苏联斯大林模式 D. 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得知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故C正确; A项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排除; B项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D项中国改革开放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 2. 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 A. 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 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C.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D. 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及其内部协定,使战后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一次全球化进展”,排除。 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货币体系,不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才提供经济援助,故C项错误。 故选:D ‎。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需要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统治者认识到,在官僚制度确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选官用人制度,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这个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秦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途径繁多,但各种途径几乎都与荐举有关,尽管路途迂回曲折,但还是必须通过某种荐举之、门才能入仕,这就为世家门阀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书庆远《中国政冶制度史》材料二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也都没有改变。东南一些衰败的城镇,有的几乎无人居住,有的甚至已经淹没在茫茫的北海之中,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每逢选举,几个贵族便划船来到这里进行“水上投票”,选出他们自己的议员;而西部和北部一些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简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答案】(1)据材料一“秦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各种途径几乎都与荐举有关”,汉朝实行察举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开创了科举制,归纳出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即回答科举制的影响,注意要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2)据材料二“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西部和北部一些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再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概括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影响回答注意多角度,分别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变化:察举制、征辟制到科举制。影响:科举制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和谐;(但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背景:中世纪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隋唐选官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秦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各种途径几乎都与荐举有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依据材料“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西部和北部一些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部门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和能够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的挑战。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牛顿与戴维曾先后任该会会长。这时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在17世纪90‎ 年代已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焦炼熔炉。 一徐吉贵《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材料二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 时间 过程及成果 ‎1767年 出于其工厂(索霍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769年 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科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期限14年。后延长为39年。‎ ‎1773年 瓦特为将研发活动继续下去,寻求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他与博尔顿签订了一份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 ‎1781年 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项专利。‎ ‎1782年 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第四项专利。‎ ‎1784年 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第四项专利。‎ ‎1785年 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90年 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优厚的专利税使晚年的瓦特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 材料三工厂让大批工人集中在一个屋檐下操作复杂的机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负责单一工序,到 19世纪中期,标准化批量生产成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 博尔顿在索霍工厂设立了害病工人救助基金,开设一个图书馆,并且慷慨地资助该地区公共学校的创办--他并未忘记自己也曾亲手劳动过。 1782年,英国政府制订了“吉尔伯特法’’,要求济贫税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持生计,就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进行技术革新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之处。‎ ‎【答案】(1)“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部门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和能够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的挑战”“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牛顿与戴维曾先后任该会会长。这时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不断扩大的市场的推动;英国科技研究世界领先。 (2)“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科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期限14年。后延长为39年”“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项专利”“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第四项专利”“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优厚的专利税使晚年的瓦特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适应了工厂发展的需求;20‎ 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模式:工厂制大机器生产,标准化批量生产;企业形式: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投资金融:风险投资行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兴起;社会救助保障机制:既有个人慈善,也有政府立法对贫困人群的资助;社会发展程度: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故答案为: (1)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不断扩大的市场的推动;英国科技研究世界领先。 (2)因素: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适应了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3)创新:生产模式:工厂制大机器生产,标准化批量生产;企业形式: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投资金融:风险投资行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兴起;社会救助保障机制:既有个人慈善,也有政府立法对贫困人群的资助;社会发展程度: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进行技术革新的有利条件、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之处,需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