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答案】D 【解析】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民本意识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分封制度维护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说明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2.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墨家 B. 纵横家 C. 法家 D. 农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符合“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故A正确。纵横家,主张合纵连横,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排除。法家主张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故C排除。农家,主要在农业领域,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 3.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C.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可排除A;材料只是讲到了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天人观,并没有对二人的天人观进行比较,所以C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C;D的说法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可排除D;排除ACD后,可以选出本题的正确答案B。 点睛: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老子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态度。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和老子不同人生态度和追求。 4.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礼”和“法”功能是异步同趋的,是一样的,均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和法家是不同的流派,没有渊源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 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 格物致知 B. 正心诚意 C. 学以致用 D. 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与材料“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相符,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朱熹的主张,排除。 6.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答案】A 【解析】 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点睛: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7. 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材料表明 A. 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 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传统儒家“父为子纲”的家族宗法观念的批判,主张父子财产界限分明,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父子财产关系的问题,不是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故 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追求物欲的观念,故D选项错误。故选B。 8. 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 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 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答案】A 【解析】材料“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题干中提到明代数学普及程度在民间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用得到,结合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需求就大大增加,故A项正确;虽然明朝也确实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其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而且是在明朝中后期产生的,所以不完全符合题中的“民间”和“明朝”这两个限定词,故排除 B;由“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可以排除 C;题干没有提到中国数学与西方的比较,故 D也不符合题意。 9.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10.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C;B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正确。 11.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 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 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诗经》是属于现实主义,排除A;《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这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B;时间久远并不是孔子删除的原因,排除C;孔子主张教化民众,因此孔子删诗反映了这些诗歌体现的是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 12. 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乾隆后期,京剧并未形成,且京剧艺术并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故A项排除;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材料“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可得出清廷的上述做法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故D项排除。 13. 有学者认为:“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A. 实业救国 B. 救亡图存 C. 学习西方 D. 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救亡图存,故各种思想都根源于这一根本任务,故B选项正确;实业救国也源于民族危机,故A选项错误;学习西方的目的也是救亡图存,故C选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也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富民强,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技巧是紧扣题干的时间范围:1840年以来。关键词是“原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的时间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主要任务是救亡图存,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4.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答案】B 【解析】材料指外来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内地旧物种往往被淘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中国优于世界各国的排外思想,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宣传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排除C;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说法错误,排除D。 15.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当时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故D选项正确;中国文化不可能包含马克思主义,故A选项错误;大同社会的理想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6. 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24年…… 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D选项正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内容,故A选项错误;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只是孙中山思想的来源之一,不是孙中山的本质目的,故B选项错误;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相关知识,特别注意区分民权主义的内容的变化,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的 “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7.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18.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从军事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反映了中共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故A选项正确;遵义会议时没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选项错误;早在井冈山时期,中共已经选择了中国式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C选项错误;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没有接受共产国际指导,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9. 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两弹一星”对于本国、本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都有较大影响,体现了济世的作用,故D项正确;“两弹一星”成功后,地区及世界仍然有紧张与动荡,故A项错误;B选项范围只限于我国,故A选项错误;C选项也只限于中国经济,故B选项错误。 20. 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B.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 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结果其著作被公焚”“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说明雅典的主流思想是信仰神的存在,人文精神还没有占据主流。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并非“多神崇拜”,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1. 14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文主义的思潮达到顶峰 B. 基督教新理念开始传播 C. 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出现 D.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4世纪时期意大利的教育中人文主义与世俗生活占据重要地位,结合背景文艺复兴正好可以解释材料中的内容。所以正确的为C项;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人文主义思潮达到顶峰,所以A项错误;文艺复兴思想并不是基督教新理念,所以没有体现B项内容;崇尚理性与科学的精神属于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与材料不符合,因此D项错误。 22.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选项正确;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故A选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虽然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3.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和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都可以看作是理性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典型体现,由此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和宗教宽容氛围结束了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国内的各种政治冲突和宗教冲突,使得英国在政治妥协和宗教宽容的基础上迅速地走上‘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道路。”材料主要强调了在英国走向强大的道路上 A. 渐进改良的作用 B. 立宪政体的作用 C. 宗教宽容的作用 D. 理性精神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理性精神”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在英国走向强大的道路上的理性精神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渐进改良,排除A;材料讲的是立宪政体是理性精神的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宽容作用,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 24. 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 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 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 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 D. 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 【答案】D 【解析】根据“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日光是一视同仁的”体现出要求司法应公正平等,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排除A;材料与“限制王权”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D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 【名师点睛】 本题容易错选C,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议会战胜王权,法治取代了人治,C时间不符合题意。 25.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A.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 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C. 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D. 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答案】C 【解析】“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故C 正确;真实写照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特点,A错误;最早说法绝对,排除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点睛:亚里士多德的所谓中道,是指无过无不及的恰当适度的良好状态.德性之所以是中道,因为一方面,德性是两种恶的中点,一边是过度,一边是不及。 26. 苏格拉底说:“普罗塔哥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塔哥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 否定神旨 B. 忽视道德 C. 善于诡辩 D. 轻视教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提及神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说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智者“善于诡辩”的信息,故C项错误;智者办学校,说明重视教育,不是轻视教育,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27.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这种组织形式为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即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催生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故D项正确;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 项错误;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和C项错误。 28. 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笫三次浪潮”等理论,企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己经变形,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对此观点认识错误的是 A. 正确的认识了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B. 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 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D. 没有正确的分析社会演进中产生的问题 【答案】A 【解析】材料宣扬的理论掩盖了资本主义侵略的事实,并不是正确认识到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对于材料正确的解读,排除。 29.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中世纪”。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浪漫主义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B. 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C. 对中世纪时古典主义文学的向往 D.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精神危机 【答案】B 【解析】8世纪末19世纪初,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检视和抨击当时的社会的浪漫主义,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故选B。A、C和D均不是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排除。 30.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D.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在莫扎特时期,那时的欧洲大陆普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级观念森严,在音乐厅听音乐是贵族享有的特权,在贝多芬的时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把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到当地,削弱了封建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A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已经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故B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 【答案】(1)差异:儒家尚贤、重徳,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 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 (2)主张:摒弃凭资历用人的官吏升迁制度;重徳才,任人唯贤;改革选官用人制度;强调法治,依法行政。 【解析】(1)从材料来看,儒家认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也就是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和礼义,不强调等级与身份。而法家则注重的是“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产生这种观念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回答本题可以从每个人的主张来分析,首先龚自珍的主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的主张是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的观点是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人人得诉于法吏。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符合时代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 点睛: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观点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一点——一分为二。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知人论世,所以要根据具体事件来评判历史人物,人无完人,一定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本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评价近代仁人志士对教育改革的观点,既要肯定也要提出他们的局限性。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1928年间的这段历史是国人寻求宪政救国而归于失败的历史,袁世凯及北洋系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把这段历史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则明显是用一个集团来代替整个时代,而且,这段历史在国民党看来就是北洋军阀扰乱宪政,分裂割据的历史。在我们传统注重“大一统”历史观的民众看来,国民党无疑把这段历史的混乱责任简单地推给了北洋军阀。今日如果抛开党派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即使是北洋系上台的民初总统和政治治理也并非乏善可陈 ——摘编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这一观点。 理由:民国初年宪政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力量涣散,革命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旧三民主义号召力不足;帝国主义威胁革命党,先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扶植军阀混战;封建势力强大,反对和破坏宪政;袁世凯窃权后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等。(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作者认为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理由:我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是造成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袁世凯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造成宪政阻力大;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北洋军阀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洋军阀镇压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军阀割掘混战不断,使宪政缺乏社会环境。(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 33.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解析】(1)差异:文艺复兴: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得出: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根据“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杨”得出: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根据所学,分别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2)内容:根据“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额福祉”概括得出: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根据“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概括得出: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