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记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这说明了 A. 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 B. 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C. 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D. 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鲁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反映了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破坏了周礼,不能说明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故A错误;西周的分封制之前已经存在姓氏,故C错误;鲁姓的起源反映了鲁国被楚国所灭的背景,并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兴衰,故D错误。 2.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A. 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B. 具有双重权力性质 C. 加强君主集权专制 D. 开创新型中央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说明元代行省官员具备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双重权力,故B项正确;“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说明行省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3.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巨镇盛泽,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止,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专业化生产不断发展 B. 城镇经济的发展繁荣 C.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D. 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止,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盛泽镇的居民因为经营丝绸,这里发展为市,到乾隆时期,居民增多,绫绸之聚比之以前增加十倍,成为经营特色,A正确;B表述的是表现,不是原因,与题意不符;盛泽镇人口的不断增加,是因为逐丝绸之利而聚在一起,C理解片面;材料反映的不仅有丝绸商人,应该还有丝绸手工业者,D表述不全面。 4.下表是《1865—1894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出自于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状况行业 企业数 创业资本总数 企业平均资本 企业的地区分布 缫丝 97 3723990 38392 上海8、广东88、烟台1 面粉 3 40000 13333 上海、天津、北京各1 火柴 11 415200 37745 上海1、广东3,其余分散各地 造纸 2 237500 118750 上海、广东各1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近代中国经济部门逐渐齐全 B. 洋务企业投资占据主体地位 C. 近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D. 缫丝和造纸业发展最为迅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65—1894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可知,中国企业的地区分布主要在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内地发展慢,这说明近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C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办新式企业主要是缫丝、面粉等轻工业,故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洋务企业投资占据主体地位,B错误;据材料除缫丝业外,火柴业、面粉业发展也很迅速,D说法错误。 【点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5.下图为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 A. 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 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 C. 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 D. 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可知,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认为看报纸心里明白很多道理,故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B正确;据材料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是个例,不能反映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C错误;据材料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是个例,不带有普遍性,不能说明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D错误。 6.张之洞在筹建汉阳铁厂时需要购买英国炼钢炉,英方提出要先化验铁砂才能决定要用什么样的设备,张之洞答复说:“中国之大,何处无煤铁佳矿?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购买的两座酸性转炉不适合后来汉阳铁厂所用的大冶铁矿,生产陷入困局。材料表明造成汉阳铁厂困局的因素有 ①官僚资产阶级思想落后 ②官商不分的体制困局 ③缺乏近代科学知识窘境 ④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之大,何处无煤铁佳矿?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说明张之洞不顾中国实际盲目购买英国炼钢炉,结果生产陷入困局。由此可知,汉阳铁厂陷入困局的因素有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官商不分、张之洞缺乏近代科学知识以及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故 ②③④正确;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此时还没有官僚资产阶级,故①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7.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 A. 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 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 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 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可以得出湘军的临时征用的做法不能和经过正规训练的日本军队相抗衡,说明湘军的发展不符合军事近代化的发展方向,A正确;B与材料“成本低效率高”说法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武器装备问题,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是否腐败,D不正确。 8.据民国十六年一月《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我军”及所涉及事件分别指 A. 湖北新军与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与北伐战争 C. 工农红军与南昌起义 D. 中共八路军与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民国十六年一月”可知,此事件发生于1927年1月;材料信息“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应该是1927年的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对国民革命军的支持,故B项正确;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故A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8月,故C 项错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在1937年,故D项错误。 9.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某一制度主要体现了精英参政的精神,它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是对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体现了 A. 党派协商合作的良好关系 B. 尊重民族平等的自治精神 C. 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D. 直接行使权利的民主诉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精英参政的”制度是对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那么这一制度应该是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体现了党派协商合作的良好关系,故A项正确;尊重民族平等的自治精神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不是对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故B项错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C项错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间接民主,不是直接行使权利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10.下表为周恩来同志参加某国际会议时的日程安排。据日程表可以推断此次会议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16: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出台 B. 力争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 调整新生独立国家之间关系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周恩来一天时间先后会见了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越南代外长以及法国总理兼外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解决与柬埔寨、越南和法国相关问题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该会议力争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故A项错误;为了调整与新生独立国家之间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 11.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共确立了科学的经济思想 B. 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 C.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 D. 八字方针助长“左”倾错误蔓延 【答案】C 【解析】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被正式确定的同时,党中央还是认为“三面红旗”适合中国国情,恰恰说明“左”倾错误并没有真正而彻底的纠正,故选C;中共确立科学的经济思想应该是在党的八大上,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是在“文革”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不合题意;D的说法本身是错误的,故排除。 12.帕尔默指出“罗马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之间的习俗会相互抵触,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会产生纠纷,此时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因此,罗马法形成一个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法则。”这表明,罗马法 A. 颠覆原有的习惯法 B. 强调法官的权威 C. 力图缓和阶级矛盾 D. 彰显正义和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罗马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之间的习俗会相互抵触,……此时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因此,罗马法形成一个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法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版图的扩大,原有的公民法不适应新形势,因此罗马法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法则,也就是自然法的法则,彰显正义和理性,D正确;据材料“罗马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之间的习俗会相互抵触……习俗未必正确”可知,材料没有体现颠覆原有的习惯法,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官以某种方式排解不同地区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法官的权威,故B错误;据材料“罗马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之间的习俗会相互抵触”可知不是阶级矛盾,C说法错误。 13.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 【点睛】价格革命: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4.“这(光荣革命)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却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该观点意在说明光荣革命后 A. 国王依然是政府首脑 B. 议员选举有严格限制 C. 新贵族操控行政机构 D. 议会的地位受到挑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却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可知,议会反对王权,但害怕人民力量的壮大,不敢发动依靠人民,因此对议员的选举有财产限制,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B正确;据材料“……,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却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可知,材料强调议会反对王权,没有体现国王依然是政府首脑,A错误;C、D与材料无关。 【点睛】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广大的工人和农民仍没获得权利。 15.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 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 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C. 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 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所述的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是专门安放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C正确;A“开始”说法不正确;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16.“一部历史变化的产物,一部新世界观历程的产物,一部工人实践呼唤的产物,是创始人在遭遇社会物质利益难题后,在借鉴与批判资本主义理论家论证时代课题的理论素材基础上,为解决自身理论困惑……应委托而起草的纲领性文件。”该“纲领性文件” A. 率先提出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B.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部历史变化的产物,一部新世界观历程的产物,一部工人实践呼唤的产物,是创始人在遭遇社会物质利益难题后,在借鉴与批判资本主义理论家论证时代课题的理论素材基础上,为解决自身理论困惑……应委托而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应工人运动的需要(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的委托)而诞生了。故《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正确;A是空想社会主义,A错误;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巴黎公社,C错误;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是十月革命,D错误。 17.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維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A. 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 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 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 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已经萌芽,苏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状况下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其目的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故答案为D项。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全面实施,排除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 18.1933年,罗斯福总统宣称:“金钱贩子们从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跑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恢复这个神圣殿堂古老的真貌了。”这得益于罗斯福政府 A. 颁布实施“财产税法” B. 坚持推行金本位制度 C. 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 D. 着手发放紧急救济金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金钱贩子们从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跑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恢复这个神圣殿堂古老的真貌了。”中“金钱贩子”是指金融领域的投机商,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针对此种行为,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C正确;A与金融领域无关,A错误;据所学可知,新政中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而不是坚持推行金本位制度,B错误;着手发放紧急救济金与材料无关,D错误。 19.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是因为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A. 阻碍了西欧国家加快联合进程 B. 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C. 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规则 D. 错失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可知,材料强调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原则,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与西欧联系能否加强无关,A错误;关贸总协定在1995年被世贸组织所代替,C错误;美国制造地贸易摩擦阻碍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D说法错误。 20.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该理念表明特朗普 A. 谋求构建单极世界 B. 力图主导价值观方向 C. 掩盖霸权主义实质 D. 追求利益并推卸责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优先”说明美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说明美国在推卸自身应有的责任,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单极世界的企图,故A项错误;材料和价值观方向也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故C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1.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 材料三 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 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2)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解析】 【详解】(1)模式:据材料“……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可知,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特征:据材料“止知蚕而衣,耕而食”并结合所学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据材料“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可知,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这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2)现象:据材料“……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可知,材料体现人民重视蚕桑业等经济作物种植;据材料“……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由于土地贫瘠,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悉仰商贩。 原因:据材料“……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地狭人稠;土地贫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蚕桑业等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3)变化:据材料“宋代工商业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推知,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据材料“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据材料“就全局而论,……,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可知,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这说明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22.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尽管在革命和建设中都遇到过挫折,但都能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从而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十项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革流通体制。 ——陈争平《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一中建国后的主要会议内容进行评析。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三个“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并说明中央三个“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的促进作用。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答案】(1)共同点:分析中国主要矛盾变化(或正确认识国情);确定党任务(纲领),推动革命或建设实践。评析:中共八大是在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背景下提出主要矛盾为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重新提出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的背景下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2)主要内容: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流通体制。作用: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促进了农村不断深化改革等等。 (3)阶段性特点: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解析】 【详解】(1)“共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中的中共二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这些党的重要会议都涉及到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明确党的任务或纲领等。“评析”,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三大造完成;“文革”结束)、主要矛盾或国情(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主要任务(确定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及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等角度评析。 (2)“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二信息“1982年……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得出: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1985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得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革流通体制”得出: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流通体制。“促进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农业的重要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以及农村不断深化改革等角度分析。 (3)“特点”,依据材料三信息“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得出:试点和起步阶段;“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得出:国企改革全面展开阶段;“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得出: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阶段。“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思想理论上的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科技进步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间一反传统的经济政策,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答案】(1)疾病:经济大危机。 转变:“自由放任”政策为主,变为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方式: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法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美国对经济进行计划指导。 理论:凯恩斯主义。 (3)表现: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或答经济滞胀 ) 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大危机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角度说明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本题据材料二“(英国)……国有化法案……法国……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有化、政府直接投资、经济进行计划指导等方面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本题据材料三“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滞胀的角度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等方面回答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24.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4)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中的公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的角度说明这蕴含什么深意。再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回答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本题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主张本国节约……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 即可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本题据材料三“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方面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回答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5.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材料二 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圈”、“欧元圈"、“人民币圈”等主要经济圈的形成,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2008年11月29日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亚洲金融年会上的讲话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够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材料中“世界性”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什么发展趋势? (2)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趋势的经济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应对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变化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1)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 (2)趋势:由单一货币体系到“一主多元”,再向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因素: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认识:人民利益至上;合作共赢;国际金融的稳定。 【解析】 【详解】(1)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指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初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入手分析。刚经历完二战,西欧普遍衰落,而美国则成为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故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主导。 趋势: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宗旨和作用可知,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趋势:由材料“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可知,国际货币体系先由单一货币体系到“一主多元”,再向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多极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认识:言之有理均可,可从合作共赢、维护世界整体金融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