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太原市第二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 反映出 A. 禅让制度 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 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 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 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项。 2.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 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 进行有效统治 B. 推翻商朝政权 C. 发展西周经济 D. 扩大周朝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为了推行有效统治。故答案为 A 项。B 项此时商朝政权已经被推翻,排除;C 项发展西周经济 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根据所学知识扩大周朝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 3.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的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 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 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 法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 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 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 4.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这句话这段话实际上 A. 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肯定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C. 肯定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不是因为郡县 制,可见其对郡县制的肯定,选项 A 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排除 B;选项 C 与题无关,排除;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是“人怨”,说明其不赞成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的解读。 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 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 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的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 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 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 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 B 项;D 项说法 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 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行省制 D. 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断,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结合所学可知,“它”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 B 项正确,秦朝时宰相权力较大.故 A 项错误; C 是地方行政制度,故错误;明朝时宰相废除.故 D 项错误。 【点睛】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 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三 省六部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 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 7.唐代统治者励精图治,唯恐朝政有失,重视“审署奏抄,驳正违失”,即规谏皇帝,审查奏 章诏令。行使该职权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审署奏抄,驳正违失”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奏 议,选项 B 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排除 A;尚书省和六部负责执行,排除 C、D。 8.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 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 封邦建国制 B. 荐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可 知,这一制度是较为开放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形成特权阶层,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科 举制,选项 D 正确;选项 A 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荐举制度开放程度有限,而且其不一定 能选拔到优秀人才,选项 B 排除;九品中正制不具有开放性,易形成世家大族,排除 C。 9.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 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枢密副使 D. 知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为了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C 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的管理财 政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 A;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 B;知府是 地方的行政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 D。 10.《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 新,别作朝廷法度。”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A.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 “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 D. “大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睹五代弊端可以看出这是五代以后的历史,应该是宋朝,选项反映的是秦朝的 地方官职,故 A 项排除;B 项反映的是汉朝的地方官职,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在地方上 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时间和内容相符,故 C 项正确;大学是作为顾 问,是明朝朱元璋废丞相以后,故 D 项排除。 1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B.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 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 D 项错误。 12.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 是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 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 A 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 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 C 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 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 D 错误;B 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 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 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 13.秦汉以来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郡县制发展为分封制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逐渐淡化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以来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不断加强君 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废除。不断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因此②③正确。我国古代 政治体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因此④项 错误;分封制在秦朝以后逐渐的被废弃,不再成为主要的制度,因此①项错误,排除这两项, 故 C 项正确。 14.斯巴达面积达 8 400 平方千米,人口约 40 万;雅典领土约 2 550 平方千米,人口最多时约 20~30 万;古希腊有很多人口不过一两万人的小邦。以上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是( ) A.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B. 无等级差别,无贵贱之分 C. 范围只局限在城市 D. 实行联邦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城邦国家面积小、人口少来看,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但都是独 立自主的奴隶制国家。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BCD 项。 15.“我们 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 中。”伯里克利所说的“全体公民”指的是雅典城邦中的 的 A. 妇女 B. 奴隶 C. 外邦人 D 成年男性公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适用范围,联系课本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 成年男子的民主。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此妇女、奴隶、外邦人说法均不准确。 只有 D 说法符合史实,故此题选 D 项。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公民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6.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 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 矣。”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 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 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 太祖、明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任选两人说明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 . 措施指哪些?材料三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4)请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说明材料四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5)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特点。 【答案】(1)职责: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措施:汉武帝:中外朝制;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 三司制)。 (2)表现:秦汉: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例如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 县制、中外朝制等。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例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看法:有一定道理。北宋初年过分集权,确实使地方 财政困难,给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朱熹的认识基本上符合实际。 (4)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5)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解析】 【详解】(1)职责:根据材料“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宰相之职,佐天子, 总百官,治万事”可知,宰相的职责是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措施: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宋代则采取分割宰 相事务,实行二府三司制。 (2)表现: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秦汉和唐朝的政治 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如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朝郡县 封国并存,唐朝主要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3)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把主要将领 兵权收归中央,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 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看法:材料主要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导致财政困难和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4)说明:根据“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强调的是皇权的不断强化, 在明清时期具体指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5)趋势:本题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 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废除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17.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 的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 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 亲属)也。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4)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征召、辟除。原则:按照品行高低进行选拔。 (2)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3)作用:官吏任免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 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4)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 【解析】 【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可知,汉代的选官制 度有察举、征召、辟除。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拔官员的原则主要按照品行高低 进行选拔。 (2)弊端:根据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可知, 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使得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3)作用:根据材料“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可知,科举制使得官吏任免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律按才学标 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 公平公正,而且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四“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可知,科举制打击门阀 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4)特点:根据四则材料列举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 还有世官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从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 识水平选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