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 人的平等权利 B. 人的善良本性 C. 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 人的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排除B;三者都主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故选C。‎ ‎2. 古代韩非子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 用法律约束个人的行动 B. 用法制代替君主个人意志 C. 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D. 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答案】D ‎【解析】韩非子的法制在本质上是人治,因为在韩非子看来法律不过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的法制就是君主个人意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的意志才是至高无上的准则,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B.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表格“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六艺)占多数,这说明当时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B正确;“百家争鸣”属于战国时期,秦朝已经结束,故A错误;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在宋代,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在宋代,故D错误。故这B。‎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数据,扣住关键词“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再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 汉朝时,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法结合成为统治思想 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 司法原则凸显儒家伦理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答案】C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孝敬长辈与儒家思想伦理的关系,再结合材料信息,即可得出司法原则凸显儒家伦理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5.‎ ‎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朱熹这一做法 A. 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D. 背离了传统儒学礼治思想 ‎【答案】C ‎【解析】朱熹这一做法是把理学融入实际的社会生活,是在实现理学的世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做法是实现理学的世俗化而非确立理学的统治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是实现理学的世俗化而非单纯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和传统儒学礼治思想是一致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理学世俗化。‎ ‎6.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其产生的根本条件是 A. 政治比较清明 B. 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产生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比如思想、文化、文艺、科技等都有可能从这方面来考查。‎ ‎7. 古代希腊文明萌芽了早期人文主义精神。下列言论体现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是 ‎①知识即美德 ‎②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人非工具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故①正确;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故②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塔哥拉的名言,故③正确;人非工具,是康德的思想,故④错误;故选C. ①②③。‎ ‎8. 中国古代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家有哪位 ‎①孔子 ‎②孟子 ‎③老子 ‎④庄子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倡善良的道德,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因此,①、②项正确,故本题选B。‎ ‎9. 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两本名著 ‎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②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 ‎③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④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的封建统治势力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红楼梦》属于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化,它通过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弘扬了人文元素,故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因为明清之际中国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故①错误。而④不符合《哈姆雷特》,因为它抨击的是教会,倡导人文主义,而不是世俗力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红楼梦)‎ ‎【名师点睛】历史题中常会涉及到同时代的中外关联。中国的明清时期与近代西方资本主经济发展(17-18世纪)虽处于同时期,但中西文明差距甚大。学生要能够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加以说明。从政治上,一为君主专制强化时期,一为民主制度确立时期。在经济上,一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一为西方资本主经济发展时期。思想文化上,一为理学僵化时期,一为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时期。‎ ‎10. 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 摧毁蒙昧和宗教势力 B.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 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 创立民主共和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的摧毁了蒙昧和宗教势力,而不是启蒙运动,故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建设工业文明国家是工业革命的任务,不是启蒙运动,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和未来的制度蓝图,属于思想,而非指具体的国家,故C正确,D错误。‎ 点睛: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指资产阶级思想的构建,不是具体的国家。‎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 对数学研究尤为重视 B. 研究重心南移 C. 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 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答案】D ‎【解析】曹魏刘徽有总结,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没有总结,故排除 A。 ‎ 仅凭两项成就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中心南移,故排除 B。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故排除 C。 题干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直接联系,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材料涉及两则史料,研究分析的时候要二者兼顾,不能从其中一个上推演结论,要找到所有史料的相同点。‎ ‎12. 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A. 效法道家 B. 有意无法 C. 形神兼备 D. 超越古人 ‎【答案】C ‎13.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 A. 试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B. 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 C. 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D. 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反比、正比、平方、乘积都是典型的数学学科的术语,所以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所以应选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成就·特征 ‎14. 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首先排除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7世纪中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于19世纪中期,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也可以说优胜劣汰,西方国家以以此为依据发动侵略战争,而中华民族也以此为依据发奋图强,②④正确,马克思的暴力革命与此无关,且时间比进化论要早,③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 蒸汽机直到近代才得以推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B. 技术得到了重大改进 C. 人们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D. 英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推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蒸汽机推广的最主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故工业革命发生,蒸汽机推广,故A项正确;技术重大改进的原因仍然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属于最主要的原因,故C项错误;政府的扶持与推广也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 ‎16. 科技改变生活,“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都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故选D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的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7. 下图是法国19世纪末的一项发明,叫“汽马”,它使用内燃机为动力,并因此获得了发明专利。这项发明出现于 A. 地理大发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的七十年代,并且它主要不是以铁路交通为主,所以排除A项。BD两项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符合。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远程运输,所以才导致了铁路这种动力大费用低的运输方式的发展,所以答案选择C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8.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 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 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 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是由于袁世凯尊孔复古为他复辟帝制做理论宣传,所以现实不是科学知识的需要,故A项错误;B项出现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现实主要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辛亥革命主要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在思想意识上并没有使民主意识得到普遍提高,故C项错误;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宣扬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而进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故D项正确。‎ ‎19.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可知,天朝儒学道统分化为国粹论和中体西用论,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融合为现代化论,可见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A项。近代中国的思想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排除B项;回归儒学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0.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赶走北京皇帝”可以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这是民族主义的体现;从“我们都要当官”可以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种目标并不明确,因此体现的是民权主义,故本题答案选A选项。‎ 点睛:从材料中我们能够看出辛亥革命不成熟的一面,虽然本题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体现要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民权主义的实施情况以及民族主义的转变都要有充分的认识。‎ ‎21.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从材料中概括的信息有四组,你的选择是 A. 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B. 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C. 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 孙中山放弃英美式的发展道路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故A项正确;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指的是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1927年,故B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故C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故D项错误。‎ ‎22.‎ ‎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这篇文章应发表于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文字表述出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与1940年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书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和前途,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时间特征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均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了三次质的飞跃,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本质特征”要求,排除。‎ ‎24.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列有关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的旗帜 B. 在中共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 D. “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中共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所以答案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 ‎25.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当时改革开放还未进行,与A、B、C项均不符合;1992年邓小平发表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两次讲话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D。‎ ‎26.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 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C. 全国人民的支持 D.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更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经济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优秀科学家的努力只是科技取得成果的一个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只是科技成果取得的外部因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全国人民的支持和科技取得成果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27.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 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6年,为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前者主要侧重于文学艺术创作,后者侧重于学术研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对社会大动荡的看法,故排除ABC,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 ‎28. 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A. 注重人文关怀 B. 强调历史理性 C. 重在现实批判 D. 借鉴先进理念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反映的主旨信息是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历史理性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现实批判指的是揭露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社会现实,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先进理念,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解题技巧是把握材料的主旨信息,然后对应选项进行排除。本题的材料主旨是人文精神,历史理性、现实批判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排除。‎ ‎29.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时间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是在1995年,故①正确;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故②错误;《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故③正确;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首先判定绝对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本题的②是改革开放前的,由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0. 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 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表格: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减少并不意味着人数减少,排除A;“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底,排除B;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排除C。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推动了我国女性教育发展,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教育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40分,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王阳明(1472—1529年)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不同。‎ ‎【答案】(1)相同点:都注重从自己的内心活动出发去认识事物。‎ 不同点: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或“信仰即可得救”),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基督面前人人平等。‎ ‎(2)影响的不同:‎ 王阳明: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自律,注重社会秩序,维护封建专制;马丁·路德:促进思想解放,个性张扬,有利于摆脱天主教会的压迫和思想禁锢,实现信仰自由,其平等思想为后来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异同”由材料信息概括得出。由材料一“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材料二“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 得出相同点是都注重从自己的内心活动出发去认识事物。由材料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得出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材料二“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得出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基督面前人人平等。‎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是王阳明——通过自我反省来加强道德自律,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秩序;马丁•路德——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摆脱天主教会的压迫和思想禁锢,自由平等思想为后来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2. 中国与西方在思想、科学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又在近代史上出现变化。‎ 材料一中国与英国科学家人数比较统计表(16—18世纪)‎ 天文学 数学 生物学(医学)‎ 地理学 化学 物理学 中国 ‎9‎ ‎10‎ ‎5‎ ‎10‎ ‎0‎ ‎4‎ 英国 ‎2‎ ‎10‎ ‎12‎ ‎8‎ ‎7‎ ‎12‎ ‎——摘自任玉凤《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 材料二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英科学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 ‎【答案】(1)不同:中国重视天文、地理,英国重视生物、化学和物理学。‎ 原因:中国重视实用,为生产服务;采用总结经验的科学研究方法。英国重视对自然解释,为认识服务;把实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特征: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 多元趋势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 整合趋势 :将西方学说与中国文化、思想有机结合,如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康有为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宣扬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结合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儒家大同学说。‎ ‎【解析】第(1)问,“不同”由材料概括得出。从材料一的统计数据中可知,中国在天文、地理方面占有优势而英国在生物、化学和物理学方面占据优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英两国科技特点、服务对象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比回答。‎ 第(2)问,“特征”由材料信息“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概括得出。“论证”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如“多元趋势”结合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思想解答;“整合趋势”要答出中西结合,如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