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30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高频考点解读】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热点题型】 热点题型一 三民主义的内涵、评价 例1、“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答案】C 【提分秘籍】 1.内涵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2.评价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3)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举一反三】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倡导“民族平等”,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四个方面,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平等内容则未提及。这一信息说明孙中山 ( ) A.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早期民族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刻意回避平均地权等经济要求 D.具有狭隘的中外民族平等观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孙中山的“民族平等”观中“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平等内容则未提及”说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A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D项,材料所说的“民族平等”是强调中华民族内部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而不是中外民族,排除。 热点题型二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例2、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对此话的理解是 ( ) A.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B.认识到欧洲民主的局限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D.个人自由与国家的不相容 【答案】C 【提分秘籍】 (1)内容新: ①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新三民主义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举一反三】 1924年,孙中山提出“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 ) A.机会均等 B.民权平等 C.民族平等 D.思想自由 【答案】A 热点题型三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例3.(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 【变式探究】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答案】C 【提分秘籍】 1.特点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影响 (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影响: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2)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影响: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续发展的重要历史地位。 【举一反三】 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由此可见,从中要吸取的“教训”是 ( )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D.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苏联的经济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毛泽东提倡关心群众生活,调整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所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热点题型四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和历史地位 例4、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提分秘籍】 1.主要特色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相联系的结果。 (2)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 2.历史地位 (1)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举一反三】 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井冈山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A项不符合井冈山革命道路,故不选;B、C两项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不选;井冈山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符合的产物,故本题的答案为D项。 【高考风向标】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说明新中国已经成立,和“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AB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是1957年,故本题选D项。 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3.(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B。 4.(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答案】B 5.(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A。BC都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D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6.(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2)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官方答案为“略”) 第(2)问,属于小论文撰写,小论文首先要明确观点,综合材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出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然后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证,要从两方面展开论证,结合材料中的史实,他们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当然新文化运动中也存在形式方面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 7.(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4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4分)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4分) 【答案】(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1分) 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分) (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2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2分)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2分)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分)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4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8.(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买武器来支 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 【答案】B 9.(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由材料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的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 1.(2015年广东卷文综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 “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材料我们可知此时的广州政府是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国民革命时期新三民主义蕴含的政策,故本题选B项。辛亥革命时期建立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不是广州政府,故A项不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州政府已经不存在,中国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C项和D项不选。 2.(2015年上海卷历史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A 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78年5月”、“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处于徘徊时期,“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困挠着中国人民。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属于无关项;C项,此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是1978年12月;“两个凡是”还在继续阻碍着国人思想的解放,D错误。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B。 1.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本题以近代军阀推行主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四种势力都强调主义,其中三派为军阀,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三个军阀则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A项错在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材料中四种势力的思想有很大差异;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不能称其为军阀,故排除B项;孙传芳标榜的“三爱”不是三民主义,故排除D项;四种势力均打着主义的旗号,说明民主思想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故答案为 C项。 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C 3.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中共七大的报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说明毛泽东赞成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问题,D项与此无关。根据材料信息“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说明毛泽东当时坚持走新民主主义路线即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 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5.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 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通史·近 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答案】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高考冲刺】 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可知B项正确,D项不正确。 2.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 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国民大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排除④,其余三项都是推动作用的表现。 3.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这里的“办法”是指( )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D 4.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答案】A 【解析】结合孙中山的主张及措施可知,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都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分析问题,不具有维护平民利益的特点,而新三民主义受中共以及共产国际的影响,则具有维护平民利益的措施,尤其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中的节制资本,充分体现了维护平民利益的特点,所以准确答案为A项。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 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可见钱穆认为孙中山不仅吸取外国政治的优点,而且进一步发展,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故C项正确。 6.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 A.康梁变法维新思想 B.陈独秀激进民主思想 C.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D.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C 7.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愈盛。”“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国共第二次合作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亲俄之风”的表现,故选B项。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亲俄之风”无关,A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苏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影响,C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苏联的影响无关,D项错误。 8.台湾作家李敖说:“毛泽东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的精神……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发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它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段材料旨在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 A.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 B.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C.只包括毛泽东早年的正确思想 D.中共七大后形成的有关中国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根据“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发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可知,说明了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 9.下列歌词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历史的是( ) A.“工友农友真英雄,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B.“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 C.“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 D.“建设的时候跟着毛主席,加速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A 1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评价政党的作用 B.以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评价政党的作用 C.以是否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来评价政党的作用 D.以工作重心是否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评价政党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中共七大”“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可知题干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11.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是“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计民生’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 ) A.主张有限度地保护和发展私人工商业 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C.主张拉拢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 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答案】A 12.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选C项。 13.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 A.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 B.破除了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B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和“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二者虽然都有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但都不能说彻底清除“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邓小平“南方谈话”破除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必须是计划经济的思想。二者都破除了某些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反对个人崇拜,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并没有涉及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故D项错误。 14.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理论命题的提出;第二阶段,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第三阶段,理论走向成熟;第四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中与第三阶段相一致的是( ) A.1978~1982年 B.1982~1987年 C.1987~1992年 D.1992~1997年 【答案】C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的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2)从材料二中说“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请结合三民主义的三大任务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功绩。 (4)近几年,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人民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答案】(1)理解: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2)说明: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3)功绩:顺应世界潮流,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坚持不懈地进行民主革命斗争。 (4)两岸政党团体和社会各界应摒弃前嫌、紧密合作,携手排除外部反华势力的干扰,共同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两岸人民谋福祉,造福子孙后代。 16.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面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2)贡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3)内容:“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4)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