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其中齐国和鲁国的封地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因此后世以“齐鲁”称谓山东,故选B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排除D项。‎ ‎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3.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B选项错误,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确立的中央官制,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这说明 A. 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 B. 中央集权日渐强化 C. 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 D 郡县制渐遭到废除 ‎【答案】B ‎【解析】秦朝郡县地方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但到了唐朝,这个权力被中央收回,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涉及中枢权力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渐遭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5.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 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 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 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 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答案】C ‎【解析】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 ‎6.“古者冢宰制国用,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该材料应该出自 A. 《秦律》 B. 《汉书》 C. 《宋史》 D. 《清史稿》‎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结合所学可知,为制约宰相,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皇权,所以该材料出自《宋史》,因此C选项正确。这一政治现象出现在宋朝,不是秦朝、汉朝和清朝,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材料旨在说明宋朝 A. 文官政治发达 B. 监察体系完备 C. 中央集权加强 D. 皇权相权冲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收唐代“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武将权力过大的教训而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文官政治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士大夫治天下”“御史台和谏官合一”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官在政治事务中的作用,没有强调监察体系是否完备,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文官在政治生活中的活跃,没有体现皇权和相权的冲突,故D选项错误。‎ ‎8.清末有学者认为“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奸,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据此可见 A. 内阁的设立削弱了皇权 B. 内阁大学士掌握决策实权 C. 军机处空前加强了皇权 D. 军机大臣不参与国事决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皇权的集中,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设立是皇权加强的产物,而不是削弱皇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掌握决策权,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没有体现军机大臣是否参与国事决策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9.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A.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 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 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等信息可知,说明当时普通民众对国家政治漠不关心,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当时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是材料内容体现的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材料反映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问题,没有体现民族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说明了该场战争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C. 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D. 促使着中国社会彻底转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不是近代化的开端,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不是使中国社会彻底转型,故D选项错误。‎ ‎11.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华民与大合众国人有争斗、词讼等案,华民归中国官按律治罪;大合众国……应归领事等官按本国例惩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 A. 贸易主权 B. 领土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答案】C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的认识。题中的条约内容主要是涉及领事裁判权,该特权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题中材料未涉及到做生意的贸易问题,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为涉及到割地的信息,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题中信息不能反映出贸易的税收问题,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2.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给洪秀全作了这样的总结:“他的运动无疑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作者认为洪秀全“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的根本原因是 A. 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 B. 耽于享乐的思想和行为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角色局限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造成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选项D正确;洪秀全个人的缺点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洪秀全的个人耽于享乐和“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无法实现,因此也不构成根本原因,排除C。‎ ‎13.下列法律条文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之所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A. 能够保护平民的私有财产 B. 严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可限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D. 使得平民掌握了法律的立法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十二铜表法》。题干中《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没有体现对平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对贵族利益的打击,故排除A、B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平民并没有掌握立法权,故排除D项。《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步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和任意曲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C。‎ ‎14.关于如图中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他们中有一位可能是妇女 ‎ B. 他们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C. 他们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 ‎ D. 他们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认识——希腊公民。根据题干图片文字“古希腊公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是城邦国家,公民即特指本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据此“有一位可能是妇女”,明显错误,故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公民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B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公民以极大的热情和自豪感投入到城邦政务中去,无论财产状况如何,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参政权,他们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15.在理论上,今天英国国王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甚至议会中的反对党也称为“英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英王是事实上的国家权力中心 B. 英王权力是象征性、礼仪性的 C. 英王有权组织政府、领导军队 D. 英王成为议会中反对党的领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的英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权力象征,故B正确;从题干材料可知,英王在法理上地位较高,但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权力中心在议会,故A错误;C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英王不是议会中反对党的领袖,D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不符,排除。‎ ‎16.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 确立责任内阁制 B. 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C. 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 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体现。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18世纪中期才最终形成,所以A项不选;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德国,英国国王权利受到了限制,所以B项不选;首相对议会负责是英国的情况,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所以C项不选;两个法律都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D。‎ ‎17.英国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改变了下议院由贵族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这说明1832年改革 A. 解决了不同集团权益之争 B. 强化了议会至上理念 C. 推动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 扩大了下院选民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中产阶级被选入下议院,扩大了下议院的选民基础,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解决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C项。‎ ‎18.“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 A. 邦联制、州权至上 B. 联邦制、分权制衡 C. 代议制、中央集权 D. 共和制、天赋人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并且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和联邦至上,不是邦联制和州权至上;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也并未体现代议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直到1875年才走上相对稳定的民主政治的道路,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艰难的。其影响因素不包括 A. 专制传统和专制势力强大 B. 法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C. 多次遭到外国武装的干涉 D. 国家长期分裂政局动荡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政体之所以艰难的原因有专制传统和专制势力强大、法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多次遭到外国武装的干涉等原因,故排除ABC项。法国政局虽然长期动荡,但是没有长期分裂,故D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20.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该国已经立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混杂着封建残余,‎ ‎ 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反映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由此可以判断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D项;英国虽保留君主,但没有军事专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排除A项;美国没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B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留下多少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C项。‎ 二、材料题 ‎21.妥协是政治的艺术,是西方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蒗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群体)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者”“融合的手段”及“崭新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美国宪法,美国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答案】(1)两者:国王与议会(或王权与议会权力;王权与自由权力;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融合手段”:光荣革命;“崭新的制度”:君主立宪制。‎ ‎(2)联邦制。‎ 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与美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一“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看,“光荣革命”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因此,材料一中“两者”指的是英国国王与议会,“融合的手段”是光荣革命;依据所学知识,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新的制度——君主立宪制,故“新制度”指君主立宪制。‎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实行联邦制,即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联邦制的意义应从利于国家统一,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2.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府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否定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只表明态度,没有观点不给分)‎ 评述 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 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示例二:赞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 评述 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要求是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否定作者观点的角度,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经济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方面,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加以论述。也可以选择肯定作者观点的角度,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积极方面分析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