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文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                             B.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 C.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D.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 ‎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C.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度 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3.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4.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9‎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  ) ‎ A. 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                     B.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 C.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                    D.晋商文化影响有限 ‎8.“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9. 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输出量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 %,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 B.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0.1958年,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为267亿元,比上年的138亿元增加97%,相当于“一五”期间投资总额550亿元的一半。这( )‎ A.有利于重工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B.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体现 C.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1.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 9‎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12.19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有的搞了包产到户。这( )‎ A.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D.系统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 ‎13.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 ‎1978 年 ‎1984 年 ‎1991 年 ‎1993 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8‎ ‎82.7‎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管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4.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15.17世纪的荷兰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等政策,过着富足的生活。出现这种兴盛局面基于( )‎ ‎ A.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B.击溃葡萄牙的“无敌舰队”‎ ‎ C.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9‎ ‎16.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17.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8.1918年到1964年间苏俄(联)联结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商品市场——行政计划——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掀起农业集体化 D.下放经营自主权 ‎19.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  )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C.否认了列宁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D.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 ‎20.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 9‎ ‎ 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 ‎21.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该立法主要是为( )‎ ‎ 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 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22.1967年西欧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截止到2016年欧盟成员国发展到28个。然而,英国却于2016年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支持率达到51.9%,此外意大利也在想方设法“脱欧”。这些“脱欧”现象说明( )‎ ‎ A.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 B.东西欧国家间矛盾不可调和 ‎ C.欧洲区域合作水平严重下降 D.域外大国介入造成欧盟解体 ‎23.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迁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本质上反映了( )‎ ‎ A.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B.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 C.跨国资本全球流动 D.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24.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25.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9‎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计50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他试图通过国有化、结构改革以及经济计划,使国家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1946年法国宪法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此后,法国国有经济继续向其他行业和领域渗透,创建了大量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等。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宏观调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指导更有力。从1947年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当时,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舷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法国的国有企亚大多组建成集团,中央政府只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由各集团自行运营,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编自唐逸如《法国二战后国有化浪潮解密》‎ 材料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1951年,国家开始实行棉纱统购;1953年10月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以后统购统销扩大到粮、棉、食油、糖烟、茶、生猪、桐油、木材等农副产品。……实际上是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 ‎——摘编自王橙宇《60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法国经济“国有化浪潮”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中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并指出中法两国经济建设的不同点。(10分) ‎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7—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单位:亿元)‎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合计 ‎1887年 产值 ‎0‎ ‎114.34‎ ‎114.34‎ 9‎ 比重(%)‎ ‎0‎ ‎100‎ ‎100‎ ‎1914年 产值 ‎2.90‎ ‎149.91‎ ‎152.81‎ 比重(%)‎ ‎1.89‎ ‎98.11‎ ‎100‎ ‎1936年 产值 ‎13.12‎ ‎193.35‎ ‎206.47‎ 比重(%)‎ ‎6.35‎ ‎93.65‎ ‎100‎ ‎1914—1936年增长率 ‎7.10‎ ‎1.16‎ ‎——‎ ‎——资料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 从表中提取近代经济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材料二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0分)‎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6分)‎ 9‎ 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1-5 CDDDA 6-10 DBCAD 11-15 BBBCD 16-20 DDCDB 21-25 BACBD ‎ ‎ ‎ ‎26.【参考答案】(1)特征:国有经济向更多行业和领域渗透;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计划;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益。(6分)‎ 背景:法国面临迅速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的迫切要求;二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建设;吸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笫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性。(6分,任答3点即可)‎ ‎ (2)评价:增强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生产发展缓慢(6分,每点2分) ‎ 不同:法国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国企为主导,使政府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者,促使国家强盛;中国是实行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全面的直接管理,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4分) ‎ ‎ ‎ ‎27. 【参考答案】:‎ 示例1: 论题:1887-1936年间中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3分) ‎ 阐述:1887年中国机器生产产值和比重为0,1914年和1936年的比重分别增长到了1.89%和6.35%,这说明近代工业产生并得到了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诞生;1914年后,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机器生产得到大幅增长;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机器工业的发展。(9分,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2: 论题:1887-1936年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程度不断加深。(3分) ‎ 阐述:中国传统经济是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1887年中国手工生产比重是10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1914年和1936年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机器生产比重大幅增加,冲击并瓦解了传统手工业,手工生产比重出现一定的下滑,反映了字眼经济瓦解的程度不断加深。(9分,言之成理即可) ‎ ‎ ‎ ‎28.【参考答案】‎ ‎(1)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9‎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6分)‎ 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4分)‎ ‎(2)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2分) 解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4分)‎ ‎ ‎ ‎ ‎ ‎ ‎ ‎ ‎ ‎ ‎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