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 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 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不管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还是先代贵族,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西周刚建立的政权。故答案为D项。AC项,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不是分封商代贵族的目的,排除;B项,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有君臣集议制度,故可知秦朝集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A项正确;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无关,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皇权相权矛盾无关,排除C;D项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题干“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于受封的诸侯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所以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A.是历史教训,排除;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B、D。 4.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B项错误;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C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 5.《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 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 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 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排除D。 6.“(明朝)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他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 执行诏令 B. 审核政令 C. 协理奏章 D. 决策军务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可知,朱元璋废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其职责是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故C项正确,BD项不正确;“执行政令”是六部的职责,故A项不正确。 7.“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 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 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 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太祖废除丞相。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为加强皇权而废除丞相,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史料是反映明太祖废除丞相而非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史料是反映明太祖废除丞相而非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史料是反映明太祖废除丞相而非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明神宗曾称阁臣叶向高为“宰相”,而叶向高却一再上疏,力辩阁臣非宰相,并称其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叶向高这样说是由于明代内阁 A. 与宰相名称不同 B. 与宰相地位截然不同 C. 是宰相的替代品 D. 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 【答案】B 【解析】明代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只是为皇帝服务的内侍机构,所以叶向高会这样辩称,B项符合题意。历代宰相的名称大多不同,A项不正确,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内阁权力大小取決于皇帝;D项不正确。 9.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对这一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A. 希腊人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 B. 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C. 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 D. 海洋是希腊人联系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答案】B 【解析】题目中名言的意思是:人区别与一般动物即是因为其是城邦的,而雅典城邦的最大特点即是由公民组成,故A项错误,B选项符合题意;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成年男子是雅典社会民主政治的主体,而妇女、奴隶、外邦人是被排除在民主之外的,故C项错误;题目中名言的含义与海洋无关,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政权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的“发展”表现为 A. 民主基础的扩大 B. 对一般民众的讨好 C. 阶级矛盾的缓和 D.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基础不断扩大。所以答案选A;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11.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叙述,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 小国寡民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 直接民主使素养不高的人参与政治 D. 民主范围的有限性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题干的主要观点是雅典民主制是古希腊灭亡的真正原因,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都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可以证明题干观点。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利于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C. 法律可消除社会矛盾 D. 皇帝敕令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说明武力和法律对巩固皇帝统治和威严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法律也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故B错误;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消除社会矛盾说法错误,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皇帝敕令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故D错误。 13.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 重视证据 B. 公平公正 C. 契约至上 D. 注重程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显然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故C正确。 14.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 “光荣革命”的胜利 C. 《权利法案》的颁布 D. 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克服专制王权”即限制国王的权力,为此提供法律性保障的是《权利法案》,故C正确;A、B 两项只能说明推翻了前任国王的专制统治,但无法为实现永久性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提供保障,克伦威尔的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便是例证;两党制是议会政治发展的产物,与是否“克服专制王权”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15.汤因比曾评价说,“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是在评价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美国共和制的建立 C. 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顺利地在旧瓶装进了新洒”“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英国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依然是最高统治者,但权力被限制,是君主立宪制的体现。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治体制,在保留原来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制度创新,故A项正确。美国是一个全新的国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制,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意味着抛弃了君主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的建立并非“宪法方面的胜利”,故D项错误。 16. 2013年8月29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了政府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动议。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议会反对向叙利亚动武,政府将“采取相应的行动”。这表明 A. 英国首相不再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仅是政府首脑 B. 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其权力高于政府首脑 C. 如果卡梅伦首相坚持对叙利亚动武,议会也只能同意 D. 政府可以进一步否决下议院的决议,从而对叙动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政府将“采取相应的行动”即服从议会下院的决议,这说明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其权力高于政府首脑,故B项正确;英国首相仍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故A项错误;议会是权力中心,CD项表述不符合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故CD项错误, 17.英国资产阶级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结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开创了一种在对抗中融合的历史运动模式。此材料意在强调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 A. 多元性 B. 渐进性 C. 开创性 D. 跨越性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作者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封建政治体制的结构和框架,即保留了君主而变革了阶级构成,即是资产阶级获得统治地位。因此作者强调的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留传统的渐进变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没有显示英国政治体制的多元性、开创性和跨越性,排除ACD。 18.下列对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评述,错误的是 A.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B. 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 政党政治是其中的一部分 D. 行政机构直接向立法机构负责 【答案】D 【解析】英国的行政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美国的行政大权在总统,而总统对宪法负责,不是对立法机构负责,D错误,符合题意;ABC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其原因是 A. 欧洲的立宪君主制都是议会至上 B. 英国的君主“统而不治” C. 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 美国总统的权力高于君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美国民主政治,题干阐述了美国相对于欧洲来说,总统即使在立法机构中失去多数,也不会被迫下台,题干阐述美国政治的这种特点,意在说明美国总统的相对独立性,即相对于立法机构是较为独立的,所以答案为C。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皇帝为中心,排除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0.1785年,约翰•亚当斯被任命为第一任驻英大使。当他抵达伦敦赴任时,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问道:“怎么只有你一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说明 A. 英国不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 B. 当时美国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 美国宪法规定各州有独立的外交权 D. 美国驻外使节由各州选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可知1785年美国尚未建立起联邦体制,美国还处于松散的邦联体制中,故而英国人声称美国“应该有十三位大使”,但英国已经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 C项此时美国宪法还未形成, 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21.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颁布法律文献,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国家元首拥有绝对的权力 B. 国家首脑都由议会选出 C.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 行政与立法之间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法国总统权力要受议会的制约,德国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故A错误;法国总统为议会选举产生,德国皇帝为世袭,故B错误;法国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德国行政、立法大权实际上均掌握在皇帝手中,故D错误;法国与德国的代议制属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都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故C正确。 22.“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数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 共和制必被君主派推翻 B.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 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必然 D. 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答案】B 【解析】1875年法国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君主派仍然强烈反对共和政体和共和派,据此可知法国国内封建势力斗争激烈,共和体制的确立艰难。材料的一票之差、君主派的叫嚣,都反映了君主派的反复阻挠,共和制建立的艰难,故B正确;材料确实反映了君主派力量强大,但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A;C与材料和实际的历史事实都不符,故C错误;实践证明,法国共和制适应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到目前为止法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宪法,故D错误。 23.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 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答案】A 【解析】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到延续。由材料中的“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可以判断出德国君主权利很大,类似于封建君主,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A;B项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排除D。 24.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清政府之所以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在于 A. 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C. 议会制度之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D. 宪政之下皇帝仍掌握国家大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大臣出洋考察,对德国的君主权力不受任何限制最感兴趣,清末宪政仿照德国宪政实质实行君主专制,故选D。清政府不希望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对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感兴趣,排除A;B说法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排除;封建统治者不可能让人民拥有权力,排除C。 25.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 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 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C.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 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德国的民主政治。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根据“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可知俾斯麦认为正是由于宰相的过于强势导致德国走向衰落,所以不可能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故排除B项;德国已经建立了民主政体,故排除C项;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不符合德意志民主化的发展,故排除D项;根据“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俾斯麦是期望完善德国的民主政治,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中的基本矛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你认同吗?为什么? 【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后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当时宰相胡惟庸擅权专恣。 (3)不认同。原因: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故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宰相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削弱三公权力,剥夺了宰相的 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宋太祖设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共同点:根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措施可知,相权受到限制或分割,加强了皇权。 (2)根据“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得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宰相胡惟庸擅权专恣。 (3)不认同。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内阁、军机处的实质、职责分析。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内阁首辅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都不能称为宰相。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结合以上材料,分别指出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答案】(1)美: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总统领导内阁,内阁对总统负责。英: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监督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2)英:议会主权至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美:掌握立法权,与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德: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解析】(1)这一题要求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角度回答,实际上是考查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分别是什么,其与内阁和议会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总统领导内阁,所以美国总统关键是“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英国则是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故英国首相“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德三国政体中,议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英国议会主权至上,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美国则是国会掌握立法权,并与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德国的议会则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著名学者维尔曾指出:“美国这个地方对其表示倾慕的观察者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来自两方面:一是现代世界已经逐渐形成的所有政治体系中,美国的政治体系大概是最为复杂的;二是这种政治体系又是人的智能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美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社会、国家和政治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大陆新体制新在何处?美国能够进行政治体制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新在何处:首次在大国建立民主共和制;第一个联邦制国家,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因:没有封建传统的束缚;启蒙思想的影响;政治家的贡献;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 【解析】新:根据材料“美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社会、国家和政治体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首次在大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建成联邦制国家,并且实现了三权分立,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因:主要从社会影响、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从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受到封建传统的束缚;思想方面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其他还有华盛顿等政治家的贡献以及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