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罗源一中 高中 二 年 历史 科月考试卷 命题教师: 肖爱珠 审核教师: 陈雁  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关于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 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 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 ‎2.财产等级制度之所以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关键是( )‎ A.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B.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C.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确定公民权利 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3.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为民主制打下坚实的阶级基础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梭伦改革虽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他不得不出走他乡,主要是因为哪些阶级或阶层的反对(  )‎ ‎①贵族  ②工商业奴隶主  ③下层平民  ④奴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 右图所示土地制度曾经在西周时盛行,但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 ‎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7.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8.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  )‎ A.要取消贵族特权 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9.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D.“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10.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 ‎①统一度量衡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实行二十级爵制 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  )   ‎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 ‎15.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  )‎ ‎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  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 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的突出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7.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8.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19.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保甲法、保马法 D.青苗法、免役法 ‎20.下列关于基督教发展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一带 B.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C.11世纪时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各派 D.不断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 ‎21.天主教曾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  )‎ A.反对异教徒 B.争夺圣地 C.掠夺土地、财富 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 ‎22. 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 C.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23.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 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 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 ‎24.‎ ‎ 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25.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动了宗教改革,然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巨变,这主要是因为(  )‎ A.“因信称义”理念已经被基督徒普遍接受 B.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 C.其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欧洲普通教众的普遍愿望 D.“先定论”的思想广泛传播 ‎26.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做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C.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D.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27.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建立新教,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下列属于新教的有(  )‎ ‎①天主教 ②路德派 ③加尔文派 ④英国国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农民处于苦难的深渊之中,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奥斯曼帝国的搜刮 B.马木鲁克的巧取豪夺 C.西方列强的掠夺 D.农业技术的落后 ‎2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却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欧洲列强的干涉 D.没有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 ‎30.有人认为“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统治残暴 ④遏制了外来侵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32题2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 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三: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 ‎ ——人民版教材 材料四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 ‎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2分)各适应了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政治需要?(2分)‎ ‎(3)根据材料一、三,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内容中经济政策的主要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4)材料四中对梭伦的不同评价主要围绕哪一问题?(2分)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评价?(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贵之以天下国家之事。……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闲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 ‎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6分)‎ 材料二  “窃惟朝廷从初散(贷出)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自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井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 ‎ ——司马光《司马光奏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有何差距?(3分)王安石、司马光二人在争辩青苗法的利弊时,其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2分)‎ 材料三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3)材料三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2分)‎ 材料四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 ‎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五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5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与变法为什么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2分)‎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罗源一中 高中 二 年 历史 科月考答题卷 学校: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考号: ‎ ‎------------------------------------------------密-------------------------------封--------------------------------线-----------------------------------------------------‎ 一、 选择题:本大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32题20分 ‎ 31.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2分)各适应了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政治需要?(2分)‎ ‎ (3)根据材料一、三,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内容中经济政策的主要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 (4)材料四中对梭伦的不同评价主要围绕哪一问题?(2分)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评价?(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3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2分)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有何差距?(3分)王安石、司马光二人在争辩青苗法的利弊时,其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2分)‎ ‎ (3)材料三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5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与变法为什么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2分)‎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罗源一中 高中 二 年 历史 科月考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A B A B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B A D A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A C B B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32题20分 ‎31.答案:‎ ‎ (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2分)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分)‎ ‎(2 )标准:军功大小;财产多少。(2分) 有利:新兴地主阶级;工商业奴隶主。(2分)‎ ‎ (3)政策: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工商业。(2分)‎ 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4)问题:借债购地的人因解负令而成为富翁。(2分) 原因:奴隶主贵族利益受损害,必然不满和毁谤;平民获得一些权益,拥护梭伦。(2分) 启示: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有人得益,有人受损并带来不同的议论。要重大措施出台保密工作,防止少数人提前谋取私利。(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32.答案:‎ ‎(1)弊端:诗赋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2分)‎ 改革措施: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考死记硬背的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4分)‎ ‎(2)差距:青苗法的设计目标本为抑制高利贷,并使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实际效果是官贷利息太重,百姓反受其累。(3分)‎ 共性:都声称要维护平民百姓利益(或都声称要救困济贫)。(2分)‎ ‎(3) 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因信称义。(2分)‎ ‎ (4)措施: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2分)‎ ‎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3分)‎ ‎ 社会风俗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社会的演进和变化;社会风俗的变革往往是为配合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