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 分封制的崩溃 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 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也在增强,故A正确;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错误;血缘政治得到加强的表述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故选A。‎ ‎2.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毕自然”。这一主张体现了( )‎ A. 天人合一观念 B. 朴素辩证思想 C. 逍遥自由观念 D. 朴素唯物史观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属于朴素的唯物史观,故D项正确;老师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不是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朴素辩证思想在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逍遥自由观念与庄子相符而非老子,故C错误。故选D。‎ ‎3.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 A. 传播神学思想 B. 加强中央集权 ‎ C. 禁绝百家思想 D. 发展文化教育 ‎【答案】B ‎【解析】‎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用思想文化的“一统”来巩固政治的“一统”,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神学,故A错误;禁绝百家思想是所采取的措施而非目的,故C错误;发展文化教育与“主要目的”不符,故D错误。故选B。‎ ‎4.魏徵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A. 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 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 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 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表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中西之际的贸易交流,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的货币使用情况,是与中欧进行贸易,“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与之不符,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中欧之间的交流状况,但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欧之间的贸易“始于南北朝”的推论,故B错误;“《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的表述绝对化,故C错误。故选D。‎ ‎5.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到唐朝哪一制度(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两税法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登科后》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描写了登科之后的喜悦心情,描述的是科举制,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政治制度、两税法是唐代的赋税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自隋选官制度多为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 ‎6.下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则用来研究古代哪—课题价值更大( )‎ A. 民族文化 B. 经济状况 C. 妇女地位 D. 儒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表明,该壁画可以用来研究唐朝时期的民族文化,故A正确;“经济状况”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妇女地位”与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儒家思想”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 ‎7.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 加强地方权力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分割丞相权力 D. 完善监察机构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的分散,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监察制度,故D错误。故选B。‎ ‎8.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B. 崇文抑武的特点 C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完善,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等级观念消除”中的“消除”表述绝对化,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崇文抑武”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人身依附关系”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C错误;故选D。‎ ‎9.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的选择是( )‎ A.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始于明代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用于战争 D. 活字印刷书籍最早出现于元朝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故C正确;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故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蔡侯纸”指的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但造纸术始于西汉,故B错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D错误。故选C。‎ ‎10.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管理失控 B. 坊市制度的设立 C. 经济严重衰退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题干中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表明土地买卖和土地转让十分频繁,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正确;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政府有效管理着社会,故A错误;北宋时期,坊市制度已经瓦解,且经济高度发达,故BC错误。故选D。‎ ‎11.元朝时某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这一主张( )‎ A. 否定了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 B. 强调治国人才的德行修养 C. 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化 D. 表明理学开始受到官方推崇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可以得出元朝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故B正确;元朝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明经科为主,并未否定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并非材料主旨,故C错误;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受到推崇,并非元朝,故D错误。故选B。‎ ‎12.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 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答案】C ‎【解析】‎ 元代的行政区划釆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这种划分使得区域之间的联系较为困难,排除A项;这种做法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这种做法不能起到扩大统治区域的作用,排除D项。‎ ‎13.明朝户籍册称为黄册,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五年,共27次编制黄册。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其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迟滞 B. 赋税制度变革 C. 地方管理松 D. 政府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一条鞭法,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自改革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丁随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这样户籍对税收的影响大大降低,因此出现“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的现象,故B正确;清朝经济仍在不断发展,故A错误;清朝中央集权在不断强化,故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故D错误。故选B。‎ ‎14.下图是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史学家认为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 )‎ A. 使皇帝广泛迅速获取信息 B. 避免了官员的专权 C. 使中央政令迅速传达地方 D. 让皇帝更勤于政务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是皇帝加强了对官员控制,从而避免了官员的专权,维护了皇权,故B正确;皇帝广泛迅速获取信息、中央政令迅速传达地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AC错误;奏折制与皇帝是否勤于政务无直接关联,故D错误。故选B。‎ ‎15.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 注重因地制宜 B. 提倡民族自治 C. 强化军事管理 D. 重海疆轻边疆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特点,故A正确;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民族自治特点,故B错误;西藏蒙古两地的统治没有体现出军事管理,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到海防内容,故D错误。故选A。‎ ‎16.中国古代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 A. 黄宗羲 B. 王夫之 C. 顾炎武 D. 李贽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思想,故C正确;黄宗羲、王夫之与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但黄宗羲、王夫之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B错误;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离经叛道,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D错误。故选C。‎ ‎17.标志着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工具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故D正确;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故BC错误。故选D。‎ ‎18.甲午战后,清末状元张謇,目睹国事日非,毅然辞官,投身近代工商业。此后各地的监生、举人纷纷办厂自强。这表明( )‎ A. 民族危亡推动了旧知识分子的转型 ‎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工业化促进了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 ‎ D.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从此开始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张謇、监生、举人等中国传统士大夫秉承实业救国的理念,辞官投身实业,说明当时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民族危亡推动了旧知识分子的转型,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错误;19世纪末,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C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D错误。故选A。‎ ‎19.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促使外国列强得出此认识的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戊戌维新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斗争主要矛头是清政府,故AB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时尚未发生“瓜分”狂潮,故C错误。故选D。‎ ‎20.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我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随后他投入的战斗是( )‎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四川保路运动 D. 护国运动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中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应该是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写的,故A正确;林觉民没有参加武昌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故BC错误;护国运动是1915年到1916年,故D错误。故选A。‎ ‎21.《中国年鉴》记载1914年8月前往册的工业公司共146个,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涉及行业诸多。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经济的瓦解 B. 清政府放松了控制 C. 辛亥革命的推动 D.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答案】D ‎【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1914年至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整体侵略,从而使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D正确;自然经济的瓦解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控制是在甲午战后,故B错误;辛亥革命完成于1911年,故C错误。故选D。‎ ‎22.民国十五年的一篇誓文中写道:“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文有关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看出,这场战争的斗争对象是军阀和帝国主义,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故C正确;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故A错误;二次革命是继辛亥革命后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故B错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与“土匪军阀”“帝国主义”不符,故D错误。故选C。‎ ‎23.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 )‎ A.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 D.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可知,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里程碑事件,它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系统解决了如何建设无产阶级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这一根本问题,故B正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的是南昌起义,故A错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C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的是遵义会议,故D错误。故选B。‎ ‎24.“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的爆发 B. 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 C.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答案】B ‎【解析】‎ 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主要是共产党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现,故B正确;从材料中边界旗子始终不倒,可以看出应该是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是南昌起义爆发,故A错误;材料和红军长征没有关系,故C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召开的,故D错误。故选B。‎ ‎25.创作于1938年的一首歌曲中写道“……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坚固的阵线。”歌曲描绘的是哪一城市的革命情景( )‎ A. 延安 B. 武汉 C. 南京 D. 广州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到这个地方来进行抗战,结成了抗战的联盟,结合所学知识,是在陕西延安,故A正确;武汉在1938年沦陷了,故B错误;南京在1937年就被日本人占领了,故C错误;广州也是1938年沦陷的,故D错误。故选A。‎ ‎2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哪一期的土地政策( )‎ A.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新中国初期 ‎【答案】C ‎【解析】‎ 依据图示中“交租、减租”和“民国三十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双交双减政策,故C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故A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实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保留富农的政策,故D错误。故选C。‎ ‎27.据下图信息判断,该战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孟良崮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淮海战役 ‎【答案】C ‎【解析】‎ 结合图片“八路军进攻方向及八路军破南铁路地段”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为1940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故C正确;平型关战役为国共合作的典型战役,属于太原会战,故A错误;孟良崮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故B错误;淮海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错误。故选C。‎ ‎28.下图是拍摄于1949年初北平街头的一幅照片,其中与“庆祝华北解放”的标语。它反映的是( )‎ A. 千里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的胜利 C. 平津战役的胜利 D. 渡江战役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材料涉及到的是北平解放,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胜利和平解放北平,故C正确;千里跃进大别山是1947年,故A错误;辽沈战役胜利是1948年,故B错误;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份,也没有涉及到北平解放,故D错误。故选C。‎ ‎29.下面两则史料共同体现了( )‎ ‎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艰苦的工作环境 C. 恶劣的自然条件 D. 良好的时代风尚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雷锋、王进喜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雷锋是无私奉献的代表,王进喜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代表的都是良好的时代风尚,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进行社会劳动的积极精神,而不是体现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工作环境的艰苦,强调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环境的恶劣,故C错误。故选D。‎ ‎30.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于‎1993年12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该法律出台的背景是( )‎ A. 中共十二大召开 B. 中共十三大召开 C. 中共十四大召开 D. 中共十五大召开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正确;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故A错误;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故B错误;中共十五大召开是在1997年,故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三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审民,废王道,立私权,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过秦论》‎ 材料四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已之成也,私其尽臣富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秦始。‎ ‎——柳宗元(1773-819)《封建论》‎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叙述了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材料三和材料四对秦始皇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说明。‎ ‎【答案】(1)史实:秦统一六国;秦制定中央集权制度和法律。‎ 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不同:材料三主要批判秦始皇的专制暴政,材料四主要肯定秦始皇功绩。‎ 说明:材料三,汉初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材料四,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中央政权的统治。‎ ‎【解析】(1)第一小问“史实”,通过材料“秦王扫六合”可以概括得出秦统一六国;通过材料“明法度定律令”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政治制度的确立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等角度分析说明。‎ ‎(2)第一小问“不同”,通过材料三、四对比可以看出,贾谊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而柳宗元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二者对秦始皇评价方面的叙述结合史实说明。‎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 编号 时间 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①‎ 康熙十七年 赠王渔洋(入直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②‎ 康熙二十三年 在扬州登览蜀冈楼灵寺、平山堂诸胜,御书“怡情”二字,留题于平山堂。‎ ‎③‎ 康熙二十三年 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④‎ 康熙二十五年 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⑤‎ 康熙二十八年 游览趵突、珍珠二泉,御题“作霖”二大字。‎ ‎⑥‎ 康熙三十四年 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⑦‎ 康熙三十七年 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 ‎⑧‎ 康熙四十二年 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摘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 ‎(1)依据材料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 ‎(2)简析康熙帝颁赐御书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 ‎【答案】(1)儒学思想家与政府官员。‎ ‎(2)提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主要目的的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解析】(1)据表格内容可知,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主要是孔子、朱熹和二程之类的儒学思想家和王渔洋、范承谟、李光地之类的政府官员。‎ ‎(2)据表格内容可知,康熙帝的御书内容多围绕道德修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熙帝的御书有助于提高人民和官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但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创办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1905年,创办振新纱厂 ‎1906年,创办容氏公益小食堂,又先后创办了11所大中小学堂 ‎1913年,创办福新面粉厂 ‎1914年,会同乡绅共同出资筑路 ‎1914年至1920年,荣氏面粉占自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 ‎20年代后,荣氏企业陷入艰难守业的困境 ‎1932年,荣氏面粉、纺织产量分别占全国面粉、纺织产业30.7%和29.4%,“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桂冠重新落在兄弟俩的头上 ‎1934年,在家乡无锡出资修建被誉为”江南第一桥”的宝界桥 ‎1937年―1945年间,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均被破坏毁损 上海解放前夕,荣德生全力阻止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1953年后,全目的荣氏企业先后申请公私合营,迈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依据《荣氏兄弟》等整理 ‎(1)依据材料概括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选择一个视角,谈谈你的认识。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历程:20世纪初,初创;一战期间,短暂春天;20世纪20年代,发展艰难;20世纪30年代初,迅速发展;抗战期间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获新生。‎ ‎(2)示例一: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扫除民族工业发展政治障碍,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 政策,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这些为荣氏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日本侵华,大肆掠夺,给荣氏企业造成重创。‎ 示例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荣氏家族不仅兴办工业,还投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人民造福,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为企业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 ‎【解析】(1)依据材料时间和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分阶段概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可分为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初期。‎ ‎(2)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紧扣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并提炼出一个观点(论题),此部分答案不唯一,诸如,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或者,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均可。第二,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提炼的观点(论题)进行表态,再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展开论证和说明,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论题)。‎ ‎3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再到富起来的光辉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拙,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本前提。‎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片反映的三件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的内容。‎ ‎(3)材料三中史实A与史实C代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事件,依据二者内在关系,添加一个史实B,并说明理由。‎ ‎【答案】(1)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 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根本前提;五四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史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理由:史实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史实C是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另一重要里程碑。AC都是中国对外开放史上的重大事件,史实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依据材料一图1、2、3可知,事件分别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第二小问“联系”,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分析。‎ ‎(2)本小问“内容”,结合新中国初期三大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解答。‎ ‎(3)依据材料三第一幅图中的时间‎1978年12月18日可知,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是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结合所学可知,B项应该加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2013年之前的历史史实,如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均可。理由综上所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