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国攻打楚国的理由,“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意思是楚人没有及时贡奉用来缩酒的茅草,害的周天子无法祭祀祖宗。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 A. 礼乐制度在齐国得到较好保存 B. 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尚存 C. 诸侯与天子之间存在义务关系 D. 社会秩序面临冲击与重新构建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齐国以“尊王攘夷”的口号攻打楚国,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实质反映传统的分封统治秩序走向解体,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齐国保存好礼乐制度,A不符合题意;可以反映此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威,B不符合题意;C只是材料的表象不符合本质,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可知,利玛窦认为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明代皇帝大权独揽,内阁没有法定决策权和行政权,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 B. 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 C. 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D. 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经济条件,与希腊走向统一尝试失败无关,故A项错误;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正是泛希腊主义思想的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不是阻碍希腊统一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城邦本位主义观念强调城邦的独立自主,这一观念影响希腊走向统一,是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城邦 4.20世纪初,文献中使用“绅商”一词时,多分指绅士和商人两类人。但是随着“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这表明 A. 社会结构变动 B. 商人地位提高 C. 自然经济解体 D. 近代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已是浑然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群体,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表现,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B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C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工业的发展”,D错误。 5.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 A. 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表明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 C. 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产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来看,说明唐中叶以后的土地转移主要是通过买卖来完成,这一转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土地买卖会导致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大,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根本转变”说法绝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与这一转变无关,排除D项。 6.如图是1950年创作的漫画《和平签名》,该漫画反映了此时期 (注:图中上方条幅文字:在中国争取二万万和平签名;左下方黑旗上文字:我们要战争;) A. 中国人民捍卫新生国家的决心 B. 北平和平谈判的历史进程 C. 帝国主义残余被和平力量清除 D. 国民党失去大陆仓皇出逃 【答案】A 【解析】 材料一方面反映新中国一方面要求实现和平的愿望,另一方面对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要敢于反击,故A符合题意;北平和平谈判是1949年初,时间不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1950年,帝国主义残余依然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1949年4月,国民党失去大陆仓皇出逃,时间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7.毛泽东曾说:“对付蒋介石,就要像陕北农民赶着毛驴上山,前面要人牵,后面要人推,牵不走还得用鞭子抽两下,不然它就耍赖、捣乱。”毛泽东这一说法 A. 进一步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使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得以基本实现 C.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 D. 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针对蒋介石的说法符合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态度,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C项正确;A产生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产生与大革命时期,排除;D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8.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的福利支出为20.74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到80年代初时,福利支出685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6%。这种变化说明英国 A. 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 B. 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 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D. 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答案】C 【解析】 英国的福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3.8%,增加到了80年代初的21.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不断加大,即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明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故A错误;二战以后,英国就已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D错误。 9.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教育和文化相互交流法案》。法案在维持原有的对外文化交流基础上,增加了图书翻译、展览、美国研究等项目方面的活动,并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 B.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文化发展 C. 增强美国经济发展活力 D. 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对峙和文化冲突 【答案】A 【解析】 1961年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主要目的是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以适应冷战需要,故选A;B不是美国的根本目的,排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与增强美国经济发展活力关系不大,排除C;当时,美苏争霸,这一举措并非为了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对峙和文化冲突,排除D。 10.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该主张 A. 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 B. 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C. 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重视 D. 反对极权,推崇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体现的是哈耶克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胀状态,为摆脱经济困境,西方国家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A选项排除;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反对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反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政治形态无关,D选项排除。 11.麦迪逊在1787年2月一封信中指出:“一般来说,我觉得有思想的人士对于新制度的希望远不及对于现制度的绝望之甚。的确,现制度不但没有人们加以拥护,而且不值得加以拥护。如果没有非常有力的支持,它马上就会崩溃下去。”这反映出麦迪逊 A. 致力于革除联邦体制弊端 B. 极力维护和挽救邦联体制 C. 对建立联邦体制缺乏信心 D. 改变松散邦联体制的决心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麦迪逊所说的“现制度”是指当时的邦联体制,并认为它“不但没有人们加以拥护,而且不值得加以拥护”、有思想的人士对它“绝望之甚”,这反映了麦迪逊从根本上改变松散邦联体制的决心,故答案为D项;当时联邦体制尚未建立,排除A项;麦迪逊不是邦联体制的维护者,排除B项;“有思想的人士对于新制度的希望远不及对于现制度的绝望之甚”强调的是人们对邦联制度的不满,对新制度的不了解,并非指麦迪逊对建立联邦体制缺乏信心,排除C项。 12.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的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农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 苏联经济政策调整影响 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 D. 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答案】B 【解析】 20世纪20年代到30 年代,历经了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政策,生产的粮食农民可以支配的非常少,故无法手工酿酒,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饮酒与俄罗斯农民的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没有波及苏联,故C项错误;法西斯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所做出的共同贡献。 【答案】(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成立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3)共同贡献: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 【解析】 (1)一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一“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可以看出卢浮宫一开始是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从材料一“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可知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场所;根据材料一“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可知卢浮宫的藏品日益丰富;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关系、法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近现代民族观念和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成立意义根据材料二“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可知成立故宫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封建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根据材料一“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可知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并从故宫博物院清点文物、整理典籍、保护文物的措施分析可知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问历史沿革根据材料二进行梳理可知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分居大陆和台湾;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3)共同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物建设、文物保护、文物交流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观点一: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于皇权有着明显的限制和制约,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力仍然较为强大,科举制虽然建立,但是仍待完善。到了宋代,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另外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平民政治逐渐兴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经济上来说,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品交易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这些都是前代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文学上,在唐代,诗歌更多的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过于政治化。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观点二:反对内藤湖南的观点。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二者没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从经济上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从思想文化来讲,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在唐宋两代都占据统治地位。文学世俗化只能反映出少量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而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从社会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封建社会,并无绝对差异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炼出观点并表明态度,该观点和态度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观点”,依据材料信息“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得出: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态度”,赞同、质疑、反对均可,一般我们选择自己容易得分的态度。“评析”,如果赞成该观点,则运用唐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变化的史实;如果反对,则运用唐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史实。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代统治者在疆域空前扩大、民族融合全面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在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汉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元代延续重儒政策,但未像前朝那样对儒学予以独尊,儒生仕途狭窄。元代实行兼容而防范的宗教政策,在优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同时牵制汉地民间教派。元代重视文化交流,积极引进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西融汇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政策的推行,元代统治者巩固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对明清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或《元代文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文化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代文化改革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全国统一的完成;民族融合的加深;中外交往的增多;封建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巩固。特点:兼容并包、承前启后、多元并存 (2)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巩固了元朝统治;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影响明清文化发展;带有民族歧视色彩。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元代统治者在疆域空前扩大、民族融合全面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 ”,“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汉化”,“优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同时牵制汉地民间教派”,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等方面,概括元代文化改革的背景。特点:根据材料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兼容而防范的宗教政策”,“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对明清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文化改革的特点有多元并存、兼容并包、承前启后等。 (2)评价:根据材料中“巩固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汉化”,“延续重儒政策”,“优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同时牵制汉地民间教派”,“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对明清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政治、文化等方面,评价对元代的文化改革。 16.材料 1940年6月4日,盟国军队完成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国军队继续向南推进,并于6月13日占领巴黎。士气低落的法国政府接受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其中包括释放所有的德国战俘,遣散法国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法国一半多的领土。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也并非毫无根据,但另一些因素却似乎更具决定性。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得希特勒能够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此外,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德国在好几个方面,特别是发展闪电战新战术方面所占有的优势。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沦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沦陷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绥靖政策的长期推行;敦刻尔克撤退,法国孤立无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德国军事战略战术的优势。 (2)影响: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法西斯德国扩大战争规模的野心;使英国直接面临法西斯德国军事打击的威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中“盟国军队完成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国军队继续向南推进”,“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发展闪电战新战术方面所占有的优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敦刻尔克撤退、绥靖政策的恶果、孤立无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以及德国军事战略战术的优势等方面,概括法国沦陷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遣散法国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法国一半多的领土”,“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打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国沦陷的主要影响有,法国国际地位下降、德国扩大战争规模的野心受到鼓励、英国面临德国军事打击,同时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等。 17.材料 孟泰(1898-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鞍钢炼铁厂工作。工作初期,他经常到鞍钢几十里矿区刨冰雪,抠器件,扒铁堆,铁房里分门别类地摆满了修好并擦洗干净的各种的各种器材零件。孟泰说“国家搞建设跟自家过日子都一样,一刻也离不开勤俭。”1960年初,苏联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停产的威胁。孟泰等迅速动员和组织技术骨干,开展联合协作技术攻关,终于制成了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他创造了“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所作所为操作法,凡是高炉循环水出故障,他都能手到病除,同行们送了他一个绰号“高炉神仙”。他与工人反复研究,改变过去冷却水顺炉淌的情形,排除了高炉发生爆炸事故的隐患。他抓住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放过,一个一个地圆满解决……在鞍钢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孟泰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泰为鞍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概括孟泰的精神品质。 【答案】(1)时代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设备落后;“一五”计划的实施;中苏关系恶化。 (2)贡献:保障器材需求;攻破技术难关;排除安全隐患;解决群众问题;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精神品质: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心系群众、业务精湛。 【解析】 (1)时代背景: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鞍钢炼铁厂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设备落后;据材料“工作初期,他经常到鞍钢几十里矿区刨冰雪,……”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据材料“1960年初,苏联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停产的威胁”可知,中苏关系恶化。 (2)贡献:据材料“工作初期,他经常到鞍钢几十里矿区刨冰雪,抠器件,扒铁堆,铁房里分门别类地摆满了修好并擦洗干净的各种的各种器材零件。”可知,保障器材需求;据材料“孟泰等迅速动员和组织技术骨干,开展联合协作技术攻关,终于制成了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可知,攻破技术难关;据材料“他与工人反复研究,改变过去冷却水顺炉淌的情形,排除了高炉发生爆炸事故的隐患。”可知,排除安全隐患;据材料“他抓住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放过,一个一个地圆满解决……”并结合所学可知,解决群众问题;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精神品质:据材料可从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心系群众、业务精湛等方面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