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B 卷)(解析版) 第Ⅰ卷 选择题(共 36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54 分) 1. 康熙皇帝亲自编纂指导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孟开头,“孔师阙党孟席齐梁。”这反 映出( ) A. 满洲贵族势力日益衰微 B. 认同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C. 对汉族儒家文化的尊崇 D. 孔孟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氏 【答案】C 【解析】《御制百家姓》中以孔孟两姓作为开头,而不是以自己家族姓氏作为开头,表现出 对孔子和孟子的绝对尊重,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说法错误,康熙帝时清朝正处于 康乾盛世;B 选项不能从材料的出这样的结论;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 2.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 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 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 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 发展 【名师点睛】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 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 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 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3.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主张属 于(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上述四家的核 心主张: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强调用“德”教化百姓。通过对祖先功绩的追忆,达到“民德归厚”目的, 正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所以正确答案是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 4. 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 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 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 此可见唐代( ) A. 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 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 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 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萌童入学,博爱众人等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儒家的伦理规范,受到社会的 广泛认可,因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故 C 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墓志铭中说到墓主 往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客观上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当时受到推崇,而选项中说志文夸大了 墓主的品行毫无根据,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佛教思想的 影响,故 B 错误;儒佛思想的融合是魏晋时期,故 D 项错误。 5. 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 行为,希图通过恪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 ) A.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道思想开始合流 C. 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用……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 成仙得道”说明了道教利用儒家思想恪守道德而成仙,反映了儒家思想是当时社 会的主流思想,道教在主动适应现实社会,故 A 项正确;儒道思想的合流开始于 魏晋南北朝时期,故 B 项排除;元朝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 家思想,故 C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儒学的统治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 D 项排除。 6.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 认为( )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 7. 《唐律疏议》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 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 项正确; A B C 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 D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 的人退而为隐士”。这一思想应为(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体现了该派别主张避世成为隐士,是道家思想,B 项正确。儒家是主张积 极入世的;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ACD。 9. 在蒙元帝国统治时期,孔庙经历了破坏与重建,科举制也历经废而重置的过程。这说明 ( ) A. 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不断冲突 B. 儒学统治地位的开始确立 C. 汉族官僚集团已成为权力中心 D. 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答案】D 【解析】孔庙是儒家地位的表征,孔庙的破坏体现了游牧文化与以儒家思想为主 体的汉文化之间的冲突,而重建则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并存融合,A 项仅反映破坏 未体现重建,A 项错误;儒学统治地位确立与汉代,故 B 项错误;蒙元时代蒙 古贵族掌握主要权力,故 C 项错误;孔庙与科举先废后立,源于儒家自身对于 统治者的价值—维护统治者统治,故 D 项正确。 10.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 想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民有善质,立王是天意又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是感叹人性本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以礼入法,选项 C 不符合 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本题选 A。 1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评论秦的统治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 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 A. 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 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 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 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答案】B 【解析】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认为,事情越弄得 麻烦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颁布的多反而做坏事的越多,打仗的军队越多反而敌人越多; 这就要求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故 B 项正确;ACD 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对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 键。 12.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 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13.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 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答案】A 【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在官 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 A 项正确。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排除 B 项;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 C 项;“宋 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排除 D 项。 14. 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 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 ) A. 和谐高于冲突—“知善知恶是良知” B. 义务先于权利—“力行而后知之真” C. 责任先于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群体高于个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答案】C 【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故 C 项正确;“知善知恶是良知” 是王阳明心学观点,与和谐社会不符,故 A 错误;“力行而后知之真”是王夫之提倡思考 作用,与义务无关,故 B 错误;“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是朱熹理学思想,与群体和和个 体无关,故 D 错误。 15. 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 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二程朱熹的理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 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 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 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 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16.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 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 穷理的方法问题 B.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 理气的关系问题 D.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理学.心学的不同的掌握程度。朱熹为理学大师, 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 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故 A 项正确;BCD 项是共同点。所以答案 为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7.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 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 A. 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 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 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 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旨在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此选 C 项。ABD 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 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8. 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 定本,疏有正义”。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 A.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 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统治思想,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隋 唐初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到后来统治者规定“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可见是指统治者加强 思想控制的表现,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政权的统治,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CD 项不是主要目的, 排除。 19.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 倡“格物豫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他们思想的共同之 处在于( ) 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思想的认识。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的是明末商 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 家,故 B 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 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 D 项正确。 20. 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 楚。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 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 儒学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统治秩序 C. 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 D. 清朝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B 【解析】儒家思想提倡“等级秩序”,对于封建社会稳定秩序方面会有一定的作用,故 B 项正确;A中根深蒂固不符合题意;C 是西周后期就已经出现;材料中没有提及清代的信息, 故 D 错误。 21.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基于他们( )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用。他们 批判的是儒学中不好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学,他们根本上是儒学的继承者,总之 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D 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叛逆,是批判。所以选择 B。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22. 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 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 A. 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B. 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 C. 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D. 商人的自身修养普遍提高 【答案】A 【解析】商人积累财富之后的乐善好施,显然是深受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思想的影响,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儒学广泛的社会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 商人与士人身份地位的相关比较,故 B 项错误;商人的乐善好施并不属于礼乐制度,这属于 偷换概念,C 项错误;仅仅根据纸商傅元龙并不能推断商人群体素质和修养的普遍提高,这 属于程度失当,故 D 项错误。 23. “乡绅”,即士大夫居乡者,《道咸宦海见闻录》载“绅士居乡者……亦当感劝闾阎,果 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这主要说明“乡绅”( ) A. 主要由致仕官员组成 B. 在教化方面的作用 C. 在乡间拥有巨大威望 D. 维系地方治安的重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说明“乡绅”在农村 的社会教化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乡绅的来源,排除 A 项;CD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4.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 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 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 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 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答案】B 【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 之一,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 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 B 不符 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 D 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本题选 C。 25. 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直接取代篆书 而流行的字体是隶书, A 项是篆书,B 项是楷书,C 项是隶书,D 项是草书,故答案为 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 26. 2010 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 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A. 绘画艺术 B. 戏剧表演 C. 书法艺术 D. 篆刻艺术 【答案】C 【解析】依据出处《龙文》及“一竖一撇一勾一点”等信息可知,歌曲描述的艺术形式是书 法,故 C 项正确;其他艺术特点与材料信息不符。 27.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 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此画的风格应为( ) A. 宫廷画 B. 文人画 C. 民俗画 D. 人物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图画用苏武牧羊假寐这一现象来表现“见 万里”的意思,这种“以情写意”体现的是文人画的特点。宫廷画主张写实,民俗化则是以民 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绘画、文人画 28. 明清时期,年画、剪纸等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 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 A. 理学兴盛 B.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小说的空前盛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繁荣兴盛,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市 民阶层不断壮大,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画坛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年画、剪纸等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大量增加,故答案为 C。理学兴盛与文人画有关,排除 A; CD 项与题干没有关系。 29.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 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 的依据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 风俗画是世俗文化的表现,文人画则是高雅艺术的表现,A 项正确;话本与小说都是雅俗共 赏的文学读物,具有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故排除 B;C 项汉赋与唐诗,不属于宋元以后的主 要作品,故排除;D 项元曲与京戏中,既有高雅成份,也有世俗化的成份,故排除;故选 A。 30.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 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 了宋代 A. 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 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 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宋代,词人的创作……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 和情绪;市民们……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消费是要付费,反 映了商品化特点,这说明宋代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 义观念成为潮流,故 A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故 C 错误。材料也 没有反映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故 D 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代文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 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 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 12 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 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3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 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 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在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 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 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 项明显错误。根据关 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 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 A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32. 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 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现象是( ) A. 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 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 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 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年画属于写实的画风,材料中的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 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分别是佛教、儒学、道教的代表人物。三者同时 在年画中呈现,反映出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D 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三教合一 33.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 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 魔术 B. 绘画 C. 戏剧 D. 杂技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描述的是戏剧以小舞台表现古往今来广阔天地大事件的特征,所以答案选 C,A B D 三项艺 术不具有上述特征。 3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 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 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 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 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 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关汉卿的《窦娥冤》 大量使用白话、方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均符合高雅文化“都 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 ABC 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 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35.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 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 A. 东汉的洛阳 B. 唐末的长安 C. 北宋的东京 D. 明初的南京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 再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每一种成就的时间记清,从而找到最晚的。结合所学知识, 有铭文的青铜器出现在西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出现在两晋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 出现在元朝,隶书出现在秦朝,故 D 正确。其它选项不是出现最晚的时间,均排除 36.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 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B. 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C. 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D. 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因此选 D。 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相关知识。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 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 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通 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 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 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 37 题 14 分,第 38 题 19 分,第 39 题 14 分,共 46 分)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国家统一结合而政治化,孔学与皇权结合而神圣化。……皇 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叶以前帝国 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 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 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 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 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 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神圣化”的具体 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理学对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 成丛林”的时代原因。 【答案】(1)孔学“政治化”:“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皇权“理论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 (2)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 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思想进步。 表现:吸收了佛、道思想;把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3)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 【解析】结合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理论进行分析,可得出孔学“政治化”:“春 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皇权“理论化”:“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学说的提出。 第一小问要一分为二,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根据材料“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 人员考试的根据”可知成为读书某官的工具。“成为官方的正统观念”。 “为不断增长的 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知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助于独特而 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都为积极之处。后面谈的为消极影响。“压制外界所有独创 性和新观念、因循守旧”可知压制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朱熹 理学思想渊源和哲学角度思考回答 结合明清时期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背景原因型材料题只要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背景或者原因角度思考作 答即可。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2.审题: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 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 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 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38.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 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 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 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 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 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 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 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 (4)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但宋代的创新为什么没有把中国带进近代化? 【答案】(1) 特点:普及程度较高、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农工商阶层 (2)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重视家庭教育;科举考试放宽; 重文轻武政策;印刷术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书院教育发展。 (3) 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应用传播;宋词繁荣,话本出现,文 人画勃兴 (4)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缺乏制度创新 . 经济:小农经济阻碍、土地兼并严重 思想:理学兴盛禁锢思想、重文轻科技观念束缚 【解析】(1)根据对材料一“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等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 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 (2)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北宋商 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北宋时 期科举条件放宽,“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3)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 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 (4)结合所学从宋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考试制度来思考回答。 点睛: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 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 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 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3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 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 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 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 怎样的社会背景? 【答案】(1)书写材料:经历了甲骨、竹木简、绢帛、纸的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 (2)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自由灵活;融诗 书画印于一体。 (3)辛弃疾的作品以豪放为主。反映了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而广大人民渴望早日收复 中原,结束分裂局面。 【解析】问从图片上观察、 获取书写材料的脉络信息, 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文字演变的 趋势和过程。 从材料二中“散点透视”“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把书法、 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信息提炼、 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第一问从材料中可看出作品风格以豪放为主;第二小问并用一定时期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反映, 结合当时辛弃疾所处时代进行回答。 【点睛】诗、词、曲区别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 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