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中山纪念中学2022届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A. 墓位规划依据血缘 B. 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 C. 国君拥有绝对权威 D. 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进行分开族葬,这体现出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B。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这说明它并不完全依据血缘关系,排除A;“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这说明国君并没有拥有绝对权威,排除C;仅从“公墓”和“邦墓”的区分,无法知道丧葬制度是否已经非常完善,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是的备选项,注意避免过度解读材料。‎ ‎2.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影响 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 ‎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答案】B ‎【解析】‎ 统一中原的秦国商鞅变法,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19世纪末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强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崛起,故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制度创新,故B正确;秦国、英国、日本不是和平崛起,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没有武力掠夺,故C错误;秦国、日本不是民主强国,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秦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相关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崛起的共同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制度创新的答案。‎ ‎4.据史载,一次,宋孝宗的一名幸臣请求法外开恩,宋孝宗答道:“降旨不妨,恐外庭不肯仿行。”要他去央求宰相,可宰相“坚执不从”,并表示“纵降旨来,定当缴了”。宋孝宗得知此情,不禁浩叹:“书生难与他说话!”此事说明,宋代( )‎ A. 宰相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 B. 司法制度遭到皇权的破坏 C 宰相政治地位已超越皇帝 D. 士大夫全面干预司法事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宋孝宗有意对一名幸臣法外开恩但宰相不肯,说明宋代宰相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宋孝宗试图干预司法,但并没有成功,因此无法得出司法制度遭到皇权破坏的结论,B项不符合题意;宰相政治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超越皇帝,C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全面”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不符合题意。‎ ‎5.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通榜是考后出榜前”,并不凭借考试,而是“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进行选拔“知名之士”,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难以防范有些人借此制度进行作弊,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故答案为D项。A项,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舆论对考官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客观选拔,限制了部分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6.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 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 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 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银是世界上通用的硬通货币,白银外流导致我国实际支付能力降低,购买力降低,因而导致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发生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走私,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出超”现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D项正确;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白银外流,故A错误;农耕经济发达与铜钱的需求量增大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中国被迫开埠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 ‎7.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 对国家主权的认知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为标志,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B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8.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A. 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 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 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 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故A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无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问题,没有涉及内政,排除D。‎ ‎9. 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此处“选边”的含义是 A. 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 B. 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 C. 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 D. 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国”干脆淘汰,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A项错误;保持中立,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B项错误;让其靠边站,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英国的态度 ‎10.材料: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 时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1753年 ‎197.6‎ ‎87,401‎ ‎——‎ ‎1820年 ‎742.9‎ ‎89,812‎ ‎393,545‎ ‎1851年 ‎782.3‎ ‎89,620‎ ‎694,984‎ 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广西 A. 农民生活处境艰难 B. 受到外国侵略加剧 C. 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D. 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答案】A ‎【解析】‎ 从“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中可以看出,1851年前后广西地区的农民负担急剧加重,农民生活艰难,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无法体现。‎ ‎11.有学者这样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这是国家危亡之际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它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不准士子干政的禁令,标志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已经崛起,并登上历史舞台。这一事件是 A 太平天国 B. 公车上书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车上书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表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已经崛起,并登上历史舞台,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不符合“标志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已经崛起”,排除A;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不符合“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已经崛起”,排除C;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D错误。‎ ‎12.下图是《时报》在1907年8月26日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 A. 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C.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D.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把清政府比作漏斗,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傀儡,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详解】‎ ‎1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 《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分析】‎ ‎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辛亥革命则是救亡图存的体现。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渐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 A. 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B. 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 C. 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 D. 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过渡性强权统治”、“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民国初年袁世凯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故B选项正确;孙中山没有承担皇权,故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属于袁世凯上台的历史背景,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改良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从“民国初年……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即可分析出这反映了袁世凯上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之一,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本题难点在于材料反映的历史背景是教材知识所未涉及的。‎ ‎15.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 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答案】A ‎【解析】‎ 传统封建社会基层管理主要依靠乡村绅士,自古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材料中多种组织参与管理,体现出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故A项正确;地方管理的加强,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新式社团参与管理,并不能代替行政机关的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党政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 ‎16.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 B. 北洋时期共和仍是正统观念 C. 共和政体是军阀统治的基础 D. 民主共和因军阀统治而泯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北洋军阀常常利用共和招牌,却不敢废除,一方面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反映了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缺乏民主观念,A项符合题意;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北洋军阀的意识形态是封建意识,B项不符合题意;军阀统治的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C项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虽然没有民主共和理想,但是他们也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民主共和的形式,民主共和的理想并没有因军阀统治而破灭,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国内反日爱国浪潮不断兴起,故而影响到中日之间的贸易,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尽管显示了中国对日贸易存在的出超,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不能根本扭转被动局面,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日本利用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机会,加紧对华侵略,扩大了对华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军阀混战,且1916年中国就进入军阀混战时期,而1919年对日贸易才出现变化,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18.迪奥多鲁斯是一位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雅典公民,其家庭还有:‎ ‎①一名妻子:‎ ‎②二个成年的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女儿:‎ ‎③进行经济生产的奴隶10个,从事家庭服务的奴隶3个:‎ ‎④帮助其打理经济的来自邻邦的狄奥戈奈斯。‎ 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人数一共是 A. 2人 B. 3人 C. 4人 D. 5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仅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群体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儿童及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所以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是迪奥多鲁斯及其两个成年儿子,人数一共是3人,B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A. 罗马法十分完备 B. 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 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D. 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十分完备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公法是私法的保障,B选项排除。罗马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不可能维护平民利益,D选项排除。‎ ‎20.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由此可知,英国内阁制度 A. 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 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 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 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了英国内阁的集体负责制,涉及是决策层面,并未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由于实行集体负责制,阁员们要共同承担责任,所以内阁成员要充分地互相信任,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治权问题,故C项错误;在立法方面,内阁只有立法提案权,最终立法过程由议会掌握,故D项错误。‎ ‎21.有学者将英国的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二是“效率的部分”,是对上述权威的现代运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英国政治制度 A. 具有悠久的民主法治传统 B. 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C. 兼顾了民主的效率和公平 D. 开创了新的威权政治模式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英国近代确立的资本主义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即名义上保留了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地位,但将国家的政治权力集中到议会手中。保留君主制体现了“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的作用;而议会制则体现了现代政治制度对效率和监督的追求,故B项正确;“具有悠久的民主法治传统”指的美国,故A项排除;“兼顾了民主的效率和公平”只涉及现代运用,片面性,故C项排除;根据题干可知是对应该政治制度的两方面评价,开创新的权威政治模式与题干并无关系,故D项排除。‎ ‎22.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A. 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 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 D. 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意味着听命于国王,如果这些官员再加入议会,容易导致国王权力的扩大,故《吏治澄清法》这一规定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故A选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故B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C选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与议会矛盾逐渐缓和,故D选项错误。故选A。‎ ‎【详解】‎ ‎23.下图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主要体现的美国政治特点是( )‎ ‎ ‎ A. 共和制 B. 政党制 C. 民主制 D. 总统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总统选举过程,采用选举人团制,体现美国政治的民主的特征,故C项正确。图表没有体现共和制、政党制和总统制,故排除ABD项。‎ ‎【点睛】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选民在大选日投票时,不仅要在总统候选人当中选择,而且要选出代表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538名选举人,以组成选举人团。绝大多数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规则,即把本州或特区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本州或特区获得相对多数选民票的总统候选人。当选的选举人必须宣誓在选举人团投票时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赢得270张或以上选举人票的总统候选人即获得选举胜利。‎ ‎24.有学者说:事实上美国采取的是“一党制”即“民共党”——但却伪装为两党制(即民主党和共和党),不管你投哪家的票,你总归投“民共党”的票。这段话说明美国 A. 共和党与民主党已没有区别 B. 两党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 选举制度是为一个党服务的 D. 政治局势需要成立新的政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阐述美国两党制的实质是一致的,分析选项,A和C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也没有表达出美国需要成立新党的思想,排除D。实际题干强调的是两党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为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两党制的实质的掌握和理解,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什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5.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了个人、民权组织乃至州政府的起诉。有数据统计,自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就职至2月3日,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17个州的52起联邦法律诉讼之中,其中多起诉讼都缘于这一入境限制令。这反映了 A. 联邦司法程序混乱 B. 州权主义重新抬头 C. 个人自由高于一切 D. 分权制衡政治特点 ‎【答案】D ‎【解析】‎ 材料讲的是总统颁布的禁令引起了起诉,而他本人的名字也出现在联邦法律诉讼之中,这说明法院可以起诉总统,这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政治特点,所以答案选D。A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州权主义抬头,可以得出州具有一定的独立权,排除B;C与材料无关。‎ ‎26.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 A. 尊重人民主权原则 B. 实行三权分立 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进行地方分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一个中央政府……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说明中央政府不能够管理好全国各地,需要进行地方分权,故D正确;AB与材料无关;C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 ‎27.环球网报道称,9月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当日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呼吁通过“对话”倡导多边主义解决伊朗问题。这与要求“孤立伊朗”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形成鲜明对比。下列有关法国总统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 B. 有权否定国会通过的法律 C. 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四年 D.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D项正确;法国的政府首脑是法国总理,A项错误;法国没有国会,只有议会,B项错误;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四年,排除C项。‎ ‎28.俾斯麦因领导德意志统一战争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后,在很多问题上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同,1890年因与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被威廉二世解除首相职务,正式下野。材料表明德意志 A. 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B. 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C. 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 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材料“被威廉二世解除首相职务,正式下野”说明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A项正确;皇帝掌握行政大权。排除B项;德国皇帝与宰相之间有矛盾,但宰相由皇帝任命,听命于皇帝。材料并不是强调二人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实行君主专制政体,排除D项。‎ ‎29.1871年以后,在俾斯麦的参与下,德国出台商业法、营业自由法、关税法、货币法等,还将境内7个不同的货币区和33个具有钞票发行权的银行统一,以马克作为法定货币单位。这些措施 A. 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本质反映 B. 表明帝国首相具有制定法律权利 C. 暴露了帝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反动 D. 客观上推动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法规的制定及银行和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德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德国统一后采取的经济措施,无法体现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本质,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能说眀俾斯麦参与了立法和法律的颁布,不能说明帝国首相具有立法权,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俾斯麦政府的做法是为了适应统一之后德国社会的发展要求,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 “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下列可以作为材料中观点的论据的是 A. 17世纪,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B. 18世纪,美国制订1787年宪法 C. 19世纪,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9世纪,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说明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符合材料观点,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否定了专制独裁,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故C项也不符合材料信息。‎ ‎31.19世纪上半期,德国盛行科学崇拜,历史学追求“绝对客观”,主张“让史料自己说话”,档案特别是国家档案成为描述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其直接结果是 A. 否认了历史学的主观属性 B. 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元 C. 增进德国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 D. 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史学研究将使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该历史学研究使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与否认了历史学的主观属性不符,排除A。B项与材料中“绝对客观”“ 让史料自己说话”“国家档案成为描述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是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的背景,与设问直接结果不符,排除。‎ ‎32.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 A. 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B. 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 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答案】C ‎【解析】‎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因此出现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故答案为C项。19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尚未产生,工人阶级还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排除A项;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点睛: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本题的解答要从时间信息所反映的问题来分析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 ‎3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 B.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 C. 《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D.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制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做出一些调整和修改,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运行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故D正确;“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说明马克思主义需要新发展,无法体现《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也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排除AB;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发展,并非强调《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排除C。‎ ‎34.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主席职务不固定,公社委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投票的效力不会受到自己职务高低的影响。这说明巴黎公社 A. 鼓励工人阶级参与政治 B. 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 C. 体现了三权制衡的原则 D. 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 ‎【答案】D ‎【解析】‎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集体领导、委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等体现的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工人阶级参与政治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集体领导而非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没有实行三权制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5.“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B. 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D. 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C ‎【解析】‎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的意义,A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对俄国自身的意义,无法体现“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是强调十月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一一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D项无法体现材料“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 ‎36.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答案】(1)变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调整:实行三省六部制。‎ ‎(3)制衡:三权分立保障分权与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 ‎【解析】‎ ‎【详解】(1)西周的“创制”,根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以后的“变局”,根据材料中的“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唐朝中央机构的重大调整变化,根据材料“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可知是三省六部制。 ‎ ‎(3)由材料“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结合所学,美国奉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保障了分权与制衡,而联邦制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美国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等 材料二 ‎ ‎ 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妥协催生了英国议会制度,政治妥协孕育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使得1787年美国宪法得以制定,并孵化出一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的“活着的宪法”。‎ ‎——摘编自田睿《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两例说明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中政冶妥协的表现及意义。‎ ‎【答案】(1)成果:避免了革命者重大伤亡,保存了革命力量;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原因:武昌起义的胜利;脱离清政府的南方各省组建了统一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的妥协策略的合理性。‎ ‎(2)表现1:英国议会为保护革命成果,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地主阶级达成妥协,发动“光荣革命”,迎荷兰执政威廉及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共同执政;虽保留了国王,但议会通过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意义:保持了英国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表现2: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对参议员和众议员名额的不同分配,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给予投票权体现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了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的妥协。意义:兼顾了各方利益,有利于美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解析】‎ ‎【详解】(1)关于“成果”,可根据材料“贤于用兵十万”“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以及所学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归纳即可。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但我因而利用之”“《清室优待条件》”并结合“南北和谈″的前提背景加以概括。‎ ‎(2)根据材料“政治妥协催生了英国议会制度,政治妥协孕育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从“光荣革命”、《权利法案》使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成为可能,保留了国王,但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等角度进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也是政治妥协的体现,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归纳即可。关于“意义”,从都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应兼顾各方利益,不断改革等方面归纳。‎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