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2017
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 历史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A.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2. 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3.《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利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 A. 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内阁建立的根本原因 4.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 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5.“(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6.《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而食常不足”。由此可推断 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7.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A.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 C.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 D.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 8.《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夷夏大防的观念 B.因俗而治的政策 C.天朝上国的心态 D.维护国家的主权 9.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11. 在一般情况下,古雅典妇女只被称为城市妇女,政治上与被剥夺了权利的男性犯罪公民处于相近的地位。这是由于 A.妇女缺少财产权 B.雅典法律不健全 C.妇女没有公民权 D.民主属于全体男性 12. 《十二铜表法》第十表规定:禁止在城区内焚烧和埋葬尸体。这反映出 A.罗马注重维护公共环境 B.平民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公民宗教观念非常盛行 13.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 B.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 C.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 14.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15.它是“新中国政府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利于民族合作的基础上,在制度形式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做出的安排”。这说明“它” A.缺乏时代创新性 B.尊重民族特色 C.延续了封建体制 D.不利于制度统一 16.中国军事战略重点的北移,显然是对苏联庞大军事机器的一种牵制,这无疑会使美国决策者更真切地认识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分量。这反映中苏矛盾升级 A. 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B.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C.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D.是中美两国联合的前奏 17. 从1999年到201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列亚洲第二、世界第四;财政收入由169.4亿元增至1759.5亿元,增长了9.4倍;失业率下降至1.8%,月收人中位数增至1.2万元。这可以用于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澳门地区政治管理的变化 C.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活力 18. 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 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A. 有利于实现“三通” B.不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C.能强化两岸的文化认同 D.有利于两岸的和谐发展 19.“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象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要根除“左”倾错误 20.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 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一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A. 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21.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帝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这一过程 A. 反映了共和制更优于君主制 B.反映了法国民主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C.说明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太慢 D.体现了法国革命是最为彻底的革命 22.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23.不结盟运动有118个成员国, 17个观察员国,但不设总部,没有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反对任何形式结盟和合作 B.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国际组织 C.始终奉行反对大国的方针 D.在国际上不具有政治影响力 20.1937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材料说明 A.各党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 D.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 25.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 26.学者在《第三次浪潮》中谈到:“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工厂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要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27.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铁路矿务局 D.福州船政局 28.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B.民众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 舆论受到专政府的严格控制 29. 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 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B. 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 C. 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D. 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30、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地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第II卷(40分)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张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英国出版了大量著作和刊物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1870年以前,这类文献至少有120种以上。 ——据梁宁森《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材料二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1855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任命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测验被推荐到王国政府文官低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资格条件”,“审查候选人年龄、身体、品德是否合理,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颁布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 1870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委员会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须具备的合格条件。” 1876年,将第二级别的文官细分为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按普通商业教育科目征募;1890年,将第一级划分为三级,按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科目通过竞争性考试征募。 文官制度改革后,社会效果很快显露,舆论界认为:“消除了所有的笨伯,总的说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贯彻。” ——据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官考试制度对英国的影响。(6分) 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营。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材料二 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 ——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2017年2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BCAAA 6-10: BABAB 11-15: CABDB 16-20: ACDCC 21-25: BABDA 26-30: DBADD 二、材料题 31.(22分) (1)背景: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旧的官吏任用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工业革命完成;介绍科举制的文献大量出现(8分) (2)特点: 公开竞争;分级考试;择优录用; 注重德才兼备;录用机关独立工作,不受外力干涉。(8分,任答四点得满分) (3)影响: 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6分) 32.(18分) (1)特征:(8分) 以黄金、铜钱构成;国家铸造和私人铸钱并存,互为补充; 国家对货币的管控日益加强;主要是加强专制中央集权。(8分) (2)(10分) 变化: 白银取代铜钱、宝钞等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由政府主导操控国家货币发行到市场经济规律主导。(4分) 原因: 明朝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纸币信用严重减低,铜钱功能与供应都不足;对外贸易中,白银的大量涌入;赋役征银的实行(一条鞭法的推行)。(6分,任答3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