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潘小华 审题人:杨志龙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 万物皆备于我 B.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答案】C ‎【解析】苏州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A出自孟子,认为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B出自孔子,认为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C出自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D出自荀子,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选C。‎ ‎2.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兼相爱、交相利”‎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D ‎【解析】“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含义是: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材料是法家的观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意思是,不期望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陈规,故D符合题意;“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兼爱思想,与材料主张不因循陈规无关,排除ABC。‎ ‎3.‎ ‎ “雾霾”在中国古代也有多次记载。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曾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亲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以期感动上苍。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思想的影响?‎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B ‎【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百姓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果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以示惩罚。题干中,乾隆皇帝通过“焚香祭天”的方式应对“霾灾”,祈求上天免除灾难,这是深受董仲舒思想影响的结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中的意思与孔子的鬼神观不符,排除A项。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排除CD两项。‎ ‎4. 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知画者有不知。”对应苏东坡论画思想的认识论 A.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可知强调的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发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宇宙万物本原是理,而是强调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方法论是格物致知,而不是致良知,排除C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认识论,与材料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不符,排除D项。‎ ‎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知,顾炎主张实学反对空谈,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是“空谈误国”,没有谈到孔孟学说清谈误国,故A项错误;明朝灭亡的根源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判定。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由此可知顾炎武倡导实学,但对空谈。‎ ‎6. 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 推崇思想自由 B. 提倡有教无类 C. 崇尚“知识即美德”‎ D. 主张“认识你自己”‎ ‎【答案】A ‎【解析】从苏格拉底的言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不能用金钱衡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材料体现的不是苏格拉底教授不同类型的学生;C、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没有涉及到“美德”和“认识自己”的内容。‎ ‎7.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D.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说明文艺复兴局限于社会的上层,即富裕阶层;“‎ 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说明宗教改革流行于社会的下层,两相比较,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近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代表所有的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故A选项说法错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都是罗马天主教会,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故C项错误。‎ ‎8.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 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 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时期……在魔鬼的引导下……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的是魔鬼,意指文艺复兴借助宗教外衣,没有完全脱离宗教,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突出了单个人的力量,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启蒙运动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故C项排除;材料不是两个浮士德本身的阐释,而是借助浮士德来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故D项排除。‎ ‎9. 有学名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答案】C ‎【解析】16世纪后半期,即明清时期,根据“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说明知识分子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形成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思想,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0. 《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答案】B ‎【解析】备选项中“古书必然有争议”的表述太绝对,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等信息可得出其说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历史认识可通过考古发现、史料考证等方法,考古遗址并非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故C项排除;尽管《周礼》中关于天子坐车的规定与考古发现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周礼》的历史研究价值,故D项排除。‎ ‎11. 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乾隆后期,京剧并未形成,且京剧艺术并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故A项排除;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材料“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可得出清廷的上述做法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故D项排除。‎ ‎12. 下表列出了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 年代 人物 贡献 年代 人物 贡献 ‎1895‎ 伦琴 发现X射线 ‎1900‎ 维拉德 GAMMA射线 ‎1897‎ 汤姆 发现电子 ‎1901‎ 考夫曼 电子的质量随速度增加 ‎1898‎ 居里夫妇 钋和镭 ‎1902‎ 勒那德 光电效应基本规律 这些发现 A. 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B. 宣告了量子论这一现代物理理论的诞生 C. 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 促使人们冲破原有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答案】D ‎【解析】这些发现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冲破原有理论的框架,摆脱经典理论的束缚,在微观理论方面探索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故D正确;材料没有宏观世界的发现,排除A;1900年普朗克首先提出量子概念,量子论诞生,B错误;这些发现量子论适用于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并没有根本上动摇了牛顿经典力学,C错误。‎ ‎13.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答案】A ‎【点晴】解题时明确“牛顿力学体系”“达尔文进化论”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而“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属于社会科学理论,据此分析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4. 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答案】A ‎【解析】由“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朝野一心,人无间言”,可知忧世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稳固中国统治,体现中体西用思想,A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选A;B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 C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的主张,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B、C、D。‎ ‎15.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刊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沏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下列对材料不正确的是 A.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 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 D. 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答案】D ‎【解析】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A、B正确;教材课文里出现孟德斯鸠表明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6. 邓实认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对邓实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维护儒学地位,且易导致复古守旧 B. 与新文化运动完全背道而驰 C. 反对儒学独尊,倡导中西文化并存 D. 认为西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亚洲古学复兴”指诸子百家,而非专指儒学,A错误;B材料没有体现;根据“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可知,邓实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相通,反对儒学独尊,故C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7.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 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 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答案】D ‎【解析】孙中山的博爱观是通过道德的感化,使人们在互助与博爱的精神启导下,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贫富的差别,实现人类的和谐、幸福和大同,是对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故D正确;A不符合“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 ‎18.‎ ‎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A. 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 B. 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 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 D. 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答案】A ‎【解析】说明由于经济地位不同,富农、中农、贫农对农民协会的不同态度也不同,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农民对农民协会的态度,没有体现农民对革命的态度,排除B;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无法体现“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排除D。‎ ‎19. 如果对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文稿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辑,排列正确的是 ‎①《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④《香港基本法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A ‎.....................‎ ‎20. 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C. 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D. 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C ‎【解析】“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能标志着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1.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 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A ‎【解析】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它同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 ‎22. 王国威认为智育、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在 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1949—1956年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此时并没有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计划,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57年,毛泽东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 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我国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遭到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主要以阶级斗争为主,故C项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故D项排除。‎ ‎23. 有学者说:“我们可以把20世纪看成对现代社会结构弊病的反思以及对其价值系统的怀疑”,下列事件属于“反思和怀疑”的有:‎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俄国十月革命 ‎③罗斯福新政 ‎④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弊病的反映,不是对现代社会结构的弊病的反思和怀疑,排除①;俄国十月革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否定,符合题意,②正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反思和否定,在社会结构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发生了改变,③正确;现代主义文学是知识分子们对当时社会发展的迷茫与无助,这也是他们对社会的反思,故④正确;②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明确题目要求“对现代社会结构弊病的反思以及对其价值系统的怀疑”,结合所学,联系人们对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的反思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反映即可。‎ ‎24. 在后现代艺术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国画颇有些气短,而拍卖场上一些内地油画家动辄千万元级的成交价更是让人感叹国画价值的低廉。画家谢春彦表示:“我们面临的并非笔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这表明 A. 国画的艺术价值已远远不如西方油画 B. 国画已经不再受到国人的喜爱和重视 C. 国画与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紧密相联 D. 国画已失去了启迪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明在拍卖会上中国的国画难以媲美油画,显然受到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气质和精神的传统国画出现危机,故C正确;拍卖会上价格并不能说明国画艺术价值低于油画,故A错误;国画仍然有大量喜爱着,市场仍然广阔,故B错误;D中已经失去说法绝对,排除。‎ ‎25. 20世纪初,巴拉兹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其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该艺术是 A. 电影艺术 B. 雕刻艺术 C. 绘画艺术 D. 电视艺术 ‎【答案】A ‎【解析】根据“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 ”,从有效信息“大量复制”可知该艺术具有重复性,故A项正确;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也有很大影响,但不具有重复性,故BC排除;电视则诞生于1926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40分)‎ ‎26.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休谟(1711年-1776年)《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2)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答案】(1)相当数量的儒家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欧洲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启蒙运动正在兴起;儒家学说的理性和道德学说影响欧洲思想界。‎ ‎(2)伏尔泰出发点: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智慧和武器,批评法国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的特权。休谟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的创造力。‎ 原因:休谟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却是封建王朝专制统治时期。‎ ‎(3)经济:自由思想在经济领域引导产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宗教: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等思想的提出,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联系18世纪欧洲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思想、中西交流等角度归纳。第(2)题第一问注意伏尔泰的阶级立场,分析其推崇儒家文化的实质;第二问从材料中可以总结出休谟的观点;第三问从伏尔泰和休谟所处的时代背景回答。第(3)题迁移所学知识,从启蒙思想家在政治、经济、宗教方面的主要观点角度回答。‎ 答案:‎ ‎27. 民主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某著作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技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1)私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危机加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对外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3)“学术觉悟”: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伦理觉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民主和科学,解放国民的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 ‎【解析】(1)第一问,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李贽主张“人必有私”,黄宗羲主张“人各自私也”,顾炎武认为“人之私也”,均强调私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第二问,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李贽生活在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明末清初的时代大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和对外政策等方面。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危机加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上,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对外政策上,对外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第一问,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可以概括出他的思想主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思想包括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本题要求回答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所答为卢梭思想的国际影响,内容是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3)“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指的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习对象分别为技术、政治制度、文化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学术觉悟”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活动;“政治觉悟”指的是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活动。“伦理觉悟”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民主和科学,解放国民的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活动。‎ ‎28. 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2010年日本GDP数据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日本自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以后,这一保持了42年之久的座次首次让位中国,中国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大国。‎ ‎——周俊生《应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变化》‎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有哪些?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 ‎【答案】(1)牛顿经典力学,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2)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社会契约。‎ ‎(3)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拥有爱迪生、贝尔、莫尔斯等发明家。‎ ‎(4)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素质。‎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学技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有:牛顿经典力学,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等。‎ ‎(2)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三位思想家为三代启蒙思想家,即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政治智慧可答为: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社会契约。‎ ‎(3)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和是德国和美国。美国拥有爱迪生、贝尔、莫尔斯等发明家,他们在电力的应用与发明方面作出了贡献。‎ ‎(4)本题主要考查社会转型的因素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英国,美国等国成功的经验来看,可得出如下启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素质。‎ 考点: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