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2.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 B. 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 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D.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因此妇女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观念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C项是农业的发展,与妇女地位的提高无关;D项也材料无关。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棉花种植等相关知识。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纺织业的中心;明代后期成为普遍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 3. 明代《闽部疏) >载;“凡福之紬( 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 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材料“凡福之紬( 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体现了福建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虽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故排除A;材料中反映的是福建的经济状况,无法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排除D项。 4.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刭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商人的货物被地方官员扣留作为缴纳的商税,致使其货物滞留而滞销,商人将官员告官,明太祖最终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过失,杖责官员,把官吏的俸禄追加偿还给商人,反映了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的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做题关键是不能被材料现象迷惑,不能把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看作是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历代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 5. 对丁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因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尖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B. 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 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 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 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来看,材料对哥伦布的评价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哥伦布的评价较为片面,只是站在某一角度的评价,排除BCD项。 6.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 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 经济政策受列经济实力的影响 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答案】C 【解析】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目的是打击荷兰,保护英国的利益,是重商主义政策的表现;1854年英国已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自由主义政策盛行,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7.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火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已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自己穷困潦”到“办工厂”再到“越爬越高”说明工业革命给部分群体带来了较大利益,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人员结构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排除A;材料中没有贵族的衰落,排除B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C项错误。 点睛:首先从材料“自己穷困潦”到“办工厂”再到“越爬越高”中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也就是工业革命的作用;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符合材料意思的选项即可。 8. 布罗代尔在《15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上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 D.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疆界”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喻指商业活动范围,新航路开辟导致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D项正确。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加深是新航路开辟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奇迹,排除A。美洲大陆的发现是地理大发现的成果,不是影响,排除B。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时间是在19世纪70年代左右,与“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疆界”与“奇迹”之间的联系。 9.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总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创办福州船政局 【答案】B 10. 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扎车天然淘汰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故C项正确。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属于备考重点知识之一。其影响有:1、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了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外商企业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11. 1928 年6 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劳资争议处理法》,严禁罢工, 禁止工人搞毁工厂、商店。1929 年12月公布的《工厂法》对工人的劳动条件、时间、待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法律上对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作出了改善。据此判断,这些政策 A. 随国共两党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B. 使工人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 C. 旨在稳定工业发展秩序 D. 使中共工作的重心转到农村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28年6月”“1929年12 月”“从法律上对工人地位和待遇做出了改善”中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工人的利益,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发展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2.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国际环境有利 B. 民族独立实现 C. 社会性质改变 D. 政府大力支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当时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选项正确;民族独立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选项错误;社会性质改变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日本侵华,美国经济侵略,国际环境不利,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曲线示意图类型的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曲线段,本题的两次高潮明显在一战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和条件,最后即可找出相同点。 13. 有学者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问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 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 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可知这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特点,人民公社化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故A项排除;“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它改变了公社集体劳动的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故D项错误。 点睛: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14. 1992 年,我因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我国是在2008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15. 1992 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了重要讲话,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D.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在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是十三大的内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 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姻。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 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 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 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丁皇权 D.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关键词“文绣是溥仪的妃子,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与溥仪解除婚约” 说明了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AC与史实不符,1912年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封建帝制已经被推翻。D项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 。 17.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火。这说明 A.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 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 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中可以看出了现代通讯方式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材料“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体现了B项是错误的;D项是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 18. 1926 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的,当时美国流传的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A. 市场繁荣 B. 汽车制造业发达 C. 银行业发达 D. 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其中一点就是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这说明了当时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点评: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包括: ①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具体原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股票投机过度;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③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19. 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资源保护队”、“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说明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C选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不是资源保护,故A选项错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理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保障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0.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措施,用政府“ 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使美国走出了危机。下列与罗斯福总统做法一致的理论是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就是通过国家干预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排除;B项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与材料相反,排除;C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与罗斯福新政相一致,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 点睛:首先明确“看得见的手”是指什么;然后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最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 21. 1922 年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足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出 A. 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 C. 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D. 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 【答案】D 【解析】A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应排除。B项与题干时间、与诗歌赞美的“从前”不一致,应排除。 诗歌仅仅是诗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与史实不一定符合,故C项错误。 该诗歌表达部分人士对新经济政策的贬责,说明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故D项正确。 22.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人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强大的原因。此题可用排除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就被新经济政策代替,列宁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上台,他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AC项是新经济政策造成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3. 学者孔笑微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长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下列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 其背景足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C.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 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却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A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是关贸总协定,故B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24.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的联系和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断 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 点睛:实际是考查学生由史实得出结论的能力,这类题目没有简便的解题方法,只能在解题时结合所学史实,逐条判断分析。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己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 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山中美两个时期各自城市化的特点。 【答案】(1)原因: 工业革命的推动;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 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带动;便利的就业机会;城市现代文明的吸引力;美利坚民族高度流动性特征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2)影响:提高了重庆的政治地位,重庆成为全国军政中心;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使重庆成为国统区的工业重心;使重庆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导致重庆城市人口构成多元化。 (3)特点:抗战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政治形势的影响;工业布局从以上海为重心的东部向以重庆为重心的西部转移; 美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非内生型的;社会流动性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等相关信息从工业革命、市场机制、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就业机会、城市现代文明的吸引力、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可以从政治地位、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等几方面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关于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可以从城市化发展的原因进行比较:中国是政治形势的影响,而美国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城市化的布局进行比较:中国工业布局从东部项西部转移,而美国则是全方位发展。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会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 ——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必须准确.观点给4分,说明给8分。 示例: 观点一: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 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到了国计民生,但也是服务于军事企业或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日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 观点二: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 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两方现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 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成效。 【解析】首先从材料“洋务官僚”“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会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中得出材料的观点;然后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从而得出答案。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结合对洋务运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就可以得出答案。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是考试的重点之一。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人欧共体的背景。 【答案】(1)原因: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的原因是英国首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原料和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是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979年起,英国“重返”自由经济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 (2)背景: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与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形成,西欧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英国担心失去在欧洲的领导地位;美国和西欧存在控制和反控制斗争;英国与欧共体不断增强的相互贸易的需要。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 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等信息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发生转变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经济政策自身的效果等方面来分析。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等信息,并联系教材所学关于这一时期的欧洲和世界形势的有关内容来回答。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特点”“原因”“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