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商代君主多以天千为名,例如太甲、盘庚等,这说明了 A.商朝人迷信鬼神 B.商朝统治者借用天道强化王权 C.干支文化在商朝普遍流行 D.干支知识在商朝已经普及 ‎2.南朝时期,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北朝制度比南朝更加先进 B.门阀世族势力的不断强化 C.制度进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科举制度产生是必然趋势 ‎3.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類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 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体现传统经济下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 D.反映民营手工业进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北宋 南宋 时间段 真宗天禧宋 仁宗嘉佑年间 神宗熙宁年间 宁宗时期 全国岁入(单位: 贯)‎ ‎3600万 ‎3680万 ‎5060万 ‎6000万 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 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 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 ‎5.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要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 A.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B.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欲望 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6.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推知明代中后期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7.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 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报旨,凡有改正者,告朕亲裁。”这说明 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 B.内阁的票拟权被剥夺 C.内阁制约着皇权的滥用 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 ‎8.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谈到“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社会现象与之无关的是 A.富商大贾追求奢靡生活 B.民间百姓热衷买田置地 C.土地买卖频繁兼并剧烈 D.租佃关系普遍化发展 ‎9.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 A.奠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主张人人自由平等 C.罗马法主张消灭私有制 D.罗马法体现务实的精神 ‎1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因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英国、荷兰、法国还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12.英国一直是个多雾的国家,但是从19世纪末期起烟雾就越来越重,首都伦敦也逐渐有了“雾都”的外号。在没有风的时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而在莫奈的笔下,伦敦的雾是红色的。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工业污染严重 B.气候条件所致 C.城市环境恶化 D.政府监管失控 ‎13.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指出“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路德的要求本质上反映了 A.人们摆脱宗教迷信的要求 B.破除上帝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愿望 C.资产阶级渴望建立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会 D.基督徒追求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14.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根据相关规定,于‎2016年7月13日在内阁议会最后一次出席首相问答环节后,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该现象表明英国 A.责任内阁制已形同虚设 B.首相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C.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D.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15.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 A.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D.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16.“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材料中的“其说“是指 A.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B.卢梭“天赋人权”思想 C.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D.达尔文进化论思想 ‎17.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中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 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抨击清政府 A.地丁银制度和闭关政策 B.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C.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但又严防死守 D.单纯器物变革而拒绝体制革新 ‎18.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之为鸦片战争的维续,与其无关的因素是 A.战争的导火线都与禁烟有关 B.战争的根源都要打开中国市场 C.战争的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D.战争的结果都有割地赔款开口岸 ‎19.《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时,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怙,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A.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B.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C.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20.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美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C.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21.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任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 D.社会危机的影响 ‎22.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且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的是 A.《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巴黎和约》‎ ‎23.联军统帅瓦德西曾在一场侵华战争中谈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由此推断列强侵华政治方式可能发生的变化为 A.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B.由政治勾结变为政治瓜分 C.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 D.由以资本输出为主变为商品输出为主 ‎24.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方面,明代特别值得提出之处为烟叶、玉蜀黍、甜薯及花生自新大陆输入。后面两种农作物因其可以栽种于前未耕耘之山地,对于解决食物问题更具有特殊之价值。可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说,明代甚少进展。元代忽必烈所颁发之《农桑辑要》内中图释之农具,几个世纪之后再无增进,可见得传统的农业技术在相当时间之前即已达到其最高限度。‎ 材料二 然则明朝尽力使中国内部均匀一致则超过以前任何朝代。中期之后华北即无异族逗留的痕迹,华南有了省区之间的移民,使人口更能疏散到广大的地区,也使西南之少数民族更感到压力。历史上估计中国的人口,总多少带有冒险性。可是中外学者已有共同的观念,认为公元1600 年前后,中国人口已接近15000万,这是历史上的最高点。虽说明律不许人民泛海,事实上向东南亚各国移民好像未 曾间断。公元1567年明政府已片面开放福建之月港,当地接近厦门。以后国际贸易相次展开于广州及澳门似从1578年始。‎ ‎——摘自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制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中国人口增长至历史最高点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变化及原因。(13分)‎ ‎26.(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闭关自守和骄傲自满: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傲慢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就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其影响至今仍在震撼着远东和全球。‎ ‎——摘编自(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7.(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 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 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 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是役(指甲午战争) 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 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 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木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主要的历史事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9分)‎ 第I卷选择题 ‎(每小题2分,24 道共计48分)‎ ‎1-5: BCCAB 6-10: DDACD 11-15: AACBC 16-20: DBACC 21-24: DBCD 第II卷非选择题(3道共计52分)‎ ‎25.(25分)‎ ‎(1) 原因: 统一与稳定;高产作物引入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达到最高限度;税制变革;实施人口疏散政策。(8分)‎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人口流动带来社会压力;促使海外移民活动和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4 分)‎ ‎(2) 变化: 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平均数比1838-1842年间的平均数有显著提高;但1848-1852年间的平均数又有所下降。(6分)‎ 原因: 显著提高的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倾销。(4分) 有所下降的原因是英国输华制品遭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3分)‎ ‎26.(12 分)‎ 解题思路: 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近代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蒙受屈辱性失败,同时件随国门打开而传入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又给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强烈冲击,使中国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最终在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也由此催生一个新的中国社会。其次可结合三次侵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影响和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参考答案: 略 ‎27.(15分)‎ ‎(1) 参与洋务运动的主将;甲午中日战争的中方主事人;多次代表清政府签订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不平等条约等。(6分)‎ ‎(2)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