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1.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 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 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体现不出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宗法制形成于商周时期,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 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 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 “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故B 选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对秦以后的制度有深远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故C选项错误;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没有突出材料“地方分权”、“君主独制”,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地方分权”、“君主独制”,同时理解贵族政、官僚政治相关概念,学生容易错选D选项,因此注意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与权衡。‎ ‎3.下列古代官职或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凡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②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③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与都省为表里”说明①是出现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说明②描述的是清朝时期的军机处,“总领财政”说明③是北宋时期三司;“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说明是④是明朝的内阁,依据时间排序,选择B项符合题意。‎ ‎4.《元史·百官志》记载:“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C.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说明行省是因为军事需要中央临时委派的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最初是用兵西北军事的需要,可见,元朝的行省和清朝军机处最初都是因为征伐用兵之事而设,故B项正确;军机处不是中央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属于中央常设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行省设置不具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故D项错误。‎ ‎5.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A. 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 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 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 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答案】B ‎【解析】‎ 材料“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现象的出现在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湖广填四川”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残破不堪,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C与材料主旨无关;D说法不正确。‎ ‎6.明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C. 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 D. 整体经济仍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行销日本”“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说明中日贸易的正常进行,主要是明朝后期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并没有比较中日贸易是否处于优势,故A项错误;古代封建政府一直力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信息,故D项错误。‎ ‎7.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当时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5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 刑部职能得以强化 B.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 雇工维权意识增强 D.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雇工是劳务输出者,数量增加能够反映人地矛盾突出,更多人农民变成了自由劳动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刑部的职能强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案件的多少,并没有反映出雇工的维权意识问题,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中国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从未实现。其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社会经济内向型特性 B. 指南针尚未广泛用于航海 C. 北方少数民族的肆意侵扰 D. 理学严重束缚了思想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从未实现”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主要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自给自足的经济之下对外的商品及市场的需求很小,因此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经济内向型特性,A项正确;宋代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根源,与政治形势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9.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答案】C ‎【解析】‎ 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 ‎10.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 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B.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 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 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答案】A ‎【解析】‎ 材料“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反映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为汉代统治者服务的特点,这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A正确;汉代以忠孝治天下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倡导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故B错误;以忠孝治天下,并不是排斥其它思想学说,故C错误;先秦民本思想与忠孝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忠孝治天下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故选A。‎ ‎12.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舒服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故A项正确;B项符合卢梭,排除;CD项符合黄宗羲,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 ‎(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3)表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对外贸易繁荣.‎ ‎【解析】‎ ‎【详解】(1‎ ‎)原因:根据材料“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并结合所学,可从教训的吸取、政治环境、君主个人的品质、制度的完善等角度概括。‎ ‎(2)孔子:根据材料“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得出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社会效应:结合所学,从孔子及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及处境回答即可。原因:依据所学,从孔子思想不适应当时的统治需求,而董仲舒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等角度概括。‎ ‎(3)结合所学,依据宋代市的发展的基本史实回答。主要涉及到市在时间与空间是有所突破,以及宋代纸币的出现,对外贸易,商品经济发达等方面。‎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略。‎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本题向来是高考中的亮点题型。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作答。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再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考点定位】14—17世纪中外历史·东西方发展·14—17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 ‎【名师点睛】本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与2016年全国卷1的41题相似,都要求考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史论结合。首先,本题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其次,本题要求围绕“14—17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自拟题目,就回答难度来讲,要求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对比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分析。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并且要能够掌握学科内所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其次要尽量地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 ‎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 ‎(2)分析材料二的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4分)‎ 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4分)‎ ‎(2)作用: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8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科举改革措施的共同点从材料一中“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和材料二中“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等信息,概括出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改试策论;第二小问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从材料一“以经为主”“教以诸家兵法”“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和材料二中“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个门学科”等信息概括出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 ‎(2)结合材料二中关于科举、教育改革的措施,可以从思想解放、培养实用人才和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识法西斯主义的危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的经济惩罚转嫁了德国人民身上。成千上万从前线回来的军官们流落街头,他们不时怀念帝国往日的荣光。“钢盔团”、“前线战士同盟”等右翼武装团体,得到了国防军部的津贴。之后,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利用了上述情势,乘机兴风作浪。‎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在希特勒看来,战争不仅是夺取“生存空间”的手段,也成为维护“优等种族”的目的。为“彻底解决”犹太人,德国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更建立了遍布各地的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尽管纳粹分子企图销毁证据,但是这些遗址仍保留下来,并成为曾经发生的历史悲剧的重要见证。‎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二直接关联的“历史悲剧重要见证”的遗址的名称,并说明其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实质。‎ ‎【答案】(1)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军国主义沉渣泛起,经济危机的冲击,当时的政府软弱无力,纳粹党的蛊惑宣传。‎ ‎(2)奥斯维辛集中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建造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营和灭亡绝营,是纳粹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 ‎【解析】‎ ‎【详解】(1)原因:分析材料可知“战胜国的经济惩罚转嫁到了德国人民身上”,这是指《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苛刻惩罚;“右翼武装团体,得到了国防军部的津贴”,说明法西斯势力得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退伍军官“怀念着帝国往日的荣光”,说明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回潮;“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则是直接原因,“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乘机兴风作浪”,说明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2‎ ‎)名称:材料二反映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见证了这一历史悲剧的重要遗迹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特点: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建立的众多集中营的典型,也是德国纳粹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一个罪证。正是因为它具有的这一警示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实质:“夺取‘生存空间’的手段”体现了法西斯主义的对外侵略性,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则说明了它的种族灭绝性。‎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初顺治帝汲取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当明之初,取民有制休养生息。至万历间,海内殷富,家给人足。及乎天启、崇祯之际,因兵增蚀,加派繁兴,貪吏滋奸,民不堪命,国祚随失。良足深鉴”。因此,在全国整顿赋役。顺治三年(1646年),以明万历时赋役旧籍为准,取消所有明末加派,编幕《赋役全书》,到顺治十一年最后完成。《赋役全书》总载地母、人丁、赋税数额及荒亡、开招徕之数等。又造鱼鳞册和黄册,与《赋役全书》相表里。另外,在开征前,还发给花户“易知由单”,作为交纳赋税和验证的凭据。‎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顺治帝时整顿赋役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顺治帝整顿赋役的影响 ‎【答案】(1)措施:推行减免赋税政策;清理薄籍,颁布《赋役全书》;实施土地登记制;实施纳税凭证制。‎ ‎(2)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赋税征收确立了标准;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以明万历时赋役旧籍为准……编幕《赋役全书》……又造鱼鳞册和黄册……交纳赋税和验证的凭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减免赋税、清理薄籍、颁布《赋役全书》、土地登记制、纳税凭证制等方面概括清顺治帝时整顿赋役的措施。‎ ‎(2)本题根据材料“汲取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赋税征收确立标准、阶级矛盾的缓和等方面简析清顺治帝整顿赋役的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