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8(解析版)
2020 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 08 试题完成时间 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者不仅懂得外在的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加重视阐发它所表现的思 想和观念,以及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由此可见 A. 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 B. 儒学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C. 儒家思想是礼制的理论阐释 D. 儒学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者更加重视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说明儒学重视社会秩序,故 A 正 确;B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儒者不仅懂得外在的仪礼的种种规则”可知,礼制的理 论阐释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现实,排除 D。 2.下列史料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划线部分 A. 记录了秦朝焚书事件 B. 批判了秦朝焚书的暴行 C. 为秦朝焚书进行辩护 D. 分析了秦朝焚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段话是李斯奏请秦始皇焚书的部分内容,记录了秦朝焚书 的事件,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焚书暴行的批判;C 选项错误,材 料体现的是李斯焚书的奏请,并未体现辩护内容;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分析秦朝焚书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3.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 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 州( ) A. 自然经济解体 B. 家庭手工业发展 C. 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 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 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应选 B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 4.据载,在我国元代即出现了种水转大纺车并在一定地域内大量使用;四百年后的 1769 年在 英国具有实用价值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才定型并得到推广。但前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是昙花一 现,而后者却开启了英国的大工业时代。这说明 A. 元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经济结构影响生产进步 C. 政治制度决定科技创新 D. 科技发展具有可传承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市场狭小,新技术很难推广,而英国当时有广阔的 国内外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技术革新,故 B 符合题意;单凭个别科技成果不能得出 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故 A 不符合题意;政治制度影响科技创新,故 C 不符合题题意; 元代的水转大纺车与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没有传承关系,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5. “乾隆时期,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 由苏州一路接济。向来米船到浙,行户接贮栈房,陆续发粜,乡市藉以转输。即客贩偶稀, 而栈贮乘时出售,有恃无恐。是以非遇甚欠之岁,米价不致腾涌。向来情形如此。”这表明 这一时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商品经济活跃 D.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 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行户接贮栈房,陆续发粜,乡市藉以转输”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 国内贸易繁荣,商品经济活跃,故C项正确;AB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6.1895 年 4 月,清朝某位大臣宣称:“中国苟能发愤自强,除吏政、礼政、刑政暂不更动外, 户政、兵政、工政必须变法……夫殷忧启圣,国家转弱为强,中兴在此。”由此判断此人最 有可能属于 A. 洋务派 B. 顽固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除吏政、礼政、刑政暂不更动外,户政、兵政、工政必须变法”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该大臣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符合洋务 派“中体西用”的思想特征,所以该大臣属于洋务派,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顽固 派反对学习西方,与材料信息不符;C 选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治,改变 中国的政体,与材料信息不符;D 选项错误,革命派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与 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7.1899 年美国国务卿海约喻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如表是照 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原则一 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国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 原则二 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 原则三 各国势力范国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费,不应有所差异 A. 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 B. 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 C. 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 D. 门户开放利于列强扩大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9 年,列强相继接受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 户开放在承认各国在中国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开放势力范围,有利于列强扩大在华侵略 利益,D 选项符合题意;列强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 关统一征收”进出口关税等,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是列强最根本的目的”,不能说明列强公 认美国经济强大,AB 两选项错误;列强承认他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等,不是要避免瓜分中 国,C 选项错误。 8.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农民部的统计,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五十五(一亿八千六 百万人)是无地的佃农、雇农、游民,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在有地 的农户中,土地占有情况见如表。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土地关系仍占据主要地位 B. 无地人员成为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 土地拥有者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D. 国民大革命解决了土地集中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说明封建土地所 有制仍占有主要地位,故 A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无地人员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排除 B;土地拥 有者成分有贫农、中农,贫农、中农不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排除 C;由图表看,中小地主和大 地主占有土地百分比较大,故 D 项中“解决了”土地集中问题表述错误,排除。 9.在 1953 年 10 月 2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 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 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A. 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 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 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基于农民阶级“自发性和盲目性”,其基本出路是“社会主 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他赞成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要把农业纳入社 会主义建设轨道,A 选项符合题意;稳定粮食和市场生产供应是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目标,B 选项不符合题意;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与“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无关,C 选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且这一时期尚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 选项不符合题意。 10.中国在某一时期的外交方略集中表现为:“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给予必要 的支援;发展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谋求“以美制苏”,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勾 结、分霸世界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该时期是 20 世纪 A. 五十年代 B. 六十年代 C. 七十年代 D. 八十年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发展同第三世界合作,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和“以美制苏”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策略的表现,C 选项正确; 50 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A 选项错误;60 年代“第三世界”和“以美制苏”等还 没有明确提出,且这一时期的外交策略是“既反美,又反苏”,B 选项错误;80 年代,中国 实行无敌国外交,中苏关系逐渐正常化,D 选项错误。 11.早期罗马法认为妇女对眼前可能出现的后果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往 往无法预知,因而规定妇女可以与他人缔结钱款方面的债务契约,但不能与他人缔结不动产 方面(无法预知后果)的契约。这一规定 A. 保障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B. 体现了男权对妇女的约束 C. 保护了妇女的经济权益 D.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罗马法对妇女认知的分析及限制妇女缔约契约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 了由于对妇女的歧视和男权自大观念,导致了罗马法对妇女行为的约束,B 选项符合题意;妇 女不能缔结不动产方面的契约,不能体现其保障了法律的“公平公正”,A 选项错误;限制妇 女在契约方面的自主与保护妇女的经济权益不符,C 选项错误;对妇女缔结契约的限制与缓和 贵族平民间的矛盾无关,D 选项错误。 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21 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 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 的天然中心”。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 葡萄牙人垄断了美洲白银航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可见,白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故 B 正确;A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形成,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到 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3.在《共产党宣言》1890 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 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 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 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共产党宣言》……序言…… 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等关键可知,恩格斯意在说明克思主义成为工人 运动的指导理论,所以答案选 D。A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1890 年”可知,这是属于第 二国际时期,但是第二国际是松散的联盟,所以 B 说法有误,排除;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 美国家爆发了工人起义,工人早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的政治诉求,所以 C 说法有误,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工人运动 14.如图为 1890~1938 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③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苏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 1890~1938 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 示意图中的曲线③相对应的,是一战之前相对落后,经过 19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和两个五年 计划,在西方大危机时期依然发展较快的苏联,D 选项正确;图中 20 世纪前期发展最快的是 美国,20 世纪初被美德超过的是英国,一战之前仅次于美国的是德国,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15.1952 年,好莱坞和 FBI 联合拍摄的电影《灯塔疑云》公映,影片讲述了美国士兵经历激烈 战斗最终赶走入侵的苏联特工成功解救人质的故事。时任总统称赞说这是每个美国人都应看 的影片,号召美国人观看这部电影。这反映了 A. 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 B. 冷战对峙的国际政治环境 C. 美国主导世界的政治意图 D. 美国倡导国际联合反恐 【答案】B 【解析】 【详解】《灯塔疑云》播放时间是 1952 年,主题是赶走苏联入侵特工,美国总统号召国人观 看,可见这一电影及其社会舆论氛围体现了当时冷战中美苏对峙的环境,选项 B 正确;电影 本身无法反映出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排除 A;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电影主题更多的是塑 造了苏联的恶和美国自卫,并未展示美国主导世界的意图,排除 C;选项 D 与题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监于二代(注:夏礼和商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梦想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表 2 人物 言论 核心主张 共同点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 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 利器。 粱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 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 变官职。 陈独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 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 上、学术上、恶想上一切的黑 暗。 (2)表 2 体现了中国近代部分有识之士的梦想。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表 2 相关内容。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于,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 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述的观点。 【答案】(1)梦想:恢复周礼(或贵贱有序;建立大同社会)。(2 分) 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或分封制崩溃)。(2 分) (2) 人物 核心主张(3 分) 共同点(4 分) 李鸿章 主张中体西用(或主张技术变革)(1 分) 主张学习西方;(2 分)追求国家 富强、进步。(2 分) 粱启超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或主张制度变革)(1 分) 陈独秀 民主、科学(或主张思想文化变革)(1 分) (3)观点: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分,如回答“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可给 1 分) 背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新的突破(或 1978 年以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奠定了基础);(2 分)苏东剧变的教训(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 分) 影响:推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解 放人们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促进中国改革 开放的深入,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每点 2 点,共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 来,周礼丰富而完备,我遵从周朝的制度。”针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礼崩乐坏的 混乱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 (2)该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要求列举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的地主阶级洋务派、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核心主张及其相 同点。 (3)该问属于评述型的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论 证充分。首先需要归纳材料的观点,材料三中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后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国 际、国内背景和影响等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7.历史概念的变迁。“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演变过程。 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答案】示例:汉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出现了西域一词,其空间范围从今新 疆地区、中亚、西亚扩展到古罗马地区,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涉及区域。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西洋一词,其范围远至印度洋一带,实为海上丝绸之路涉 及区域。 清前期,西学东渐,出现了西方一词,并重新界定了西洋的含义,其范围专指欧洲地区,说 明这一时期对西方的空间位置,有了明确的认识。 近代,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西洋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民主、科学等,西洋一 词更多体现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近代西方文化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西方一词专指资 本主义国家,凸显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综上所述,在古代,西域、西洋、西方三个词,是伴随中原王朝对外交往而不断变化的地理 概念;在近现代,西方概念的变迁,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和世界形势演变相联系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依据材料中 “《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安息……等广大地区。 《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 证是指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清初……‘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 真理的指南针”、“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等信 息结合所学从中国人“西方”概念与中国古代王朝的外交活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世 界形势演变都有密切关系等角度分析论证。 18.20 世纪 30 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 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 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 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 1927 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 4%,1931 年则提 高到了 10%,1933 年提高到了 20%,1934 年更是达到了 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 1936 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 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 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 年 772 百万千瓦 14.2 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 吨 1936 年 1724 百万千瓦 26.2 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 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 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 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 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 众所周知,中国自 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 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 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 70%。1937 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 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 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2)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 利弊。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 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答案】(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 (2)原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 响。 (4 分) 利弊: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 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 (3)影响: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 认识: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解析】 【详解】(1)本题材料提到,1929 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 现了关税自主。在 1927 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 4%,1931 年则提高了 10%, 1933 年提高了 20%,1934 年更是达到了 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 1936 年,成为民国史 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 点是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至于其原因,学生需据知识作答:实 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至于运用数字对历史进 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学生接触较少,可归纳: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 具说明力。 (2)本题材料提到,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 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 法是一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有抵御日本侵 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至于其利弊,学生 需结合知识作答: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 (3)从“中国自 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 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可以看出日军的野蛮掠夺和 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 学派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 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 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 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 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美 国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评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 国富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分答案 1: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 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 (1)1947 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2)1947 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 面的表现。 (3)1949 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答案 2: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 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的不断升级。 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 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答案 3: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结合答案 1 与答案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冷战的相关问题。从冷战的形成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材料一共涉及到了三种观点一种是因为苏联的扩张引起了冷战另一种观点是说因为美国的对 苏联的遏制政策造成了冷战第三种观点是说冷战是由美苏两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可 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回答。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需要从苏联的对东欧的控制苏联为主的 国家结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从第二个观点分析则要从美国的冷战政 策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遏制苏联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行动如果认可第三种观点则是要 从二者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回答。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20.国家实力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有美国学者根据相关数据,制作了 1872 年和 1950 年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和军 事分配(百分比)柱状图如下: 材料二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初,日本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并加工综合、改造提 高,创造出适合日本需要的新技术。1978 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苏。 80 年代初,日本进一步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1989 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达 60 多 亿美元,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1990 年,反映美国官方态度和立场 的《外交》季刊提出“从遏制苏联转向遏制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50 年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 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美国“从遏制苏联转向遏制日本”的原因。 【答案】(1)变化:美、苏与其他国家实力悬殊;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美苏军事实力 基本相当;英、法、德普遍衰落等。 影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重重,逐渐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美国 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其扶持和控制西欧、日本提供了保障;西欧国家面对美苏威胁,走上联合 的道路等。 (2)原因:苏联国内经济困难、社会动荡,改革走进误区,且失去对东欧的掌控,对美国的 威胁减弱;日本在二战后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对美国的经济威 胁增强。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1950 年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分配图”可以发现美苏两国军 事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没有可比性;特别是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受到军事制裁,军事实力 几乎为零。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苏联无力追赶,英法德日相比 1872 年普遍衰落。影响: 对国际的影响主要从美苏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因为国家利益形成两极格局;美国 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西欧为对抗美苏威胁走上联合之路。美国为牵制中国和苏联,扶 植日本等方面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1990 年”美国提出遏制日本,联系当时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苏 联经济衰退,对美国威减弱。根据材料“1978 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 1989 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达 60 多亿美元,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结合所学可从日本在二战后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对美国的经济 威胁增强来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