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30题 每题2分 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其主要反映中国文化(  )‎ A.重鬼神                B.轻人性                 C.轻自然                D.重人性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中的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与希腊的“重自然”有区别,也不同于印度、希伯来的“超自然”,而是“敬鬼神而远之”。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科学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能对鬼、神做出合理、符合逻辑的解释,因而中国儒家思想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而更注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和谐相处,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古代文化特点 ‎2.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材料“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一种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要自己主管自己,故B项错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正确;“‎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3.《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充分说明儒家思想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4.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答案】A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5.和谐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获取信息能力。道家讲求顺应自然,这便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所以应该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和儒家。‎ ‎6.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商鞅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获取信息能力。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思想。‎ ‎7.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关心两大实际问题: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我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的主张就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在本题中主张“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的学派只可能是法家,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 ‎8.下列哪项史实,足以说明法家思想是能产生正反两方面作用的一把“双刃剑”(  )‎ A.分封制的确立和瓦解                            B.秦朝实现统一和短命而亡 C.商鞅变法的成功和个人的悲惨结局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和七国之乱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朝之所以能实现统一“法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秦朝“短命而亡”法家的严刑峻法、残暴统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秦朝实现统一和短命而亡”既能体现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能体现法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A,而不是其他的三个选项,例如,分封制的确立和瓦解和法家思想是没有密切关系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是“双刃剑”‎ ‎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上述言论体现了(  )‎ 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C.“兼爱”“节俭”的墨家思想              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管之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材料体现统治者“君”对“民”的爱护,可以判定是儒家的主张。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10.《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故事表明,汉初立国,由于“匈奴之患”和秦末战乱,社会各阶层“人心思定”,统治者的政府意识形态和 施政方针采用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理论并以其为立国之本。在此时期,法家、儒学和道家思想仍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故选D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11.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  )‎ A.用天来限制皇权                                    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使儒学处于独尊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董仲舒主张要用“天”的权威限制皇帝的权威,故本题答案选A项。B 项加强君权与“屈君”矛盾,C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项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12.《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                                    ‎ D.天人感应的学说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1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上述言论反映了(  )‎ A.克己复礼的主张                                    B.独尊儒术的建议 C.顺应自然的理论                                    D.君权神授的思想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才料强调的是天意立王引导民众从善,不是克己复礼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本身不是反映打压其他学派独尊儒术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是把人类世界和所谓的天意联系在一起,不是说顺应自然,故C项错误;材料借所谓的天意树立王的权威,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14.西汉董仲舒说:“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董仲舒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  )‎ A.实现了对君主执政行为一定的约束    B.确定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 C.强化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            D.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的材料中有一句“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意思是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所以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选《春秋繁露》。故选A。B项是老子的著作;C项是孔子的著作;D项是韩非子的著作,三者都未体现出来天人感应的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5.冯友兰认为中国经历了三次“新儒学”运动,其中前两次发生在古代中国。与前两次“新儒学”运动密切相关的大儒有(  ) ‎ ‎①孟子 ②董仲舒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朱熹提出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故②③正确,选择C项正确。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想 ‎16.《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从题干的材料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题干说的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一个的外界事物去体会,然后得出道理和规律。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17.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要为陆九渊设计台词。下列设计合适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陆九渊的心本论思想,并未用“心”取代理学最高的的“理”。他的心本论思想史通过解说孟子的言论阐发的。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故C项正确。其他选型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思想 ‎18.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 A.天人感应            B.知行合一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材料中没有提到上天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不仅要有孝道的思想,还要将孝道付诸行动,体现了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做学问必须有用于国家,材料中没有体现有益于国家,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来的,主张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入浅的过程,通过格物探究事物的真理,材料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宋明理学。依据所学可知,A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B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D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属于理学的创新。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完成了哲理化、思辩化的过程。所以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宋明理学•特点 ‎20.李贽在《藏书》中既反对专权,又称颂“圣主”;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视起义为“盗贼”。其认识源于(  )‎ A.历史的局限性    B.个性的价值观     C.思想的矛盾性    D.主张的片面化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宋明理学。依据材料中“李贽在《藏书》中既反对专权,又称颂“圣主”;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视起义为“盗贼”说明该思想家主要是由于历史局限性对思想认识不足,故A项正确,其他均不是历史原因。‎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21.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演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传统科技的兴衰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君主专制一直处于强化状态,故 ‎ A项错误;商品经济在古代一直处于抑制,只有宋朝有所放松,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先秦出现,秦朝受打击,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到高潮,魏晋隋唐时期地位有所削弱,宋明理学兴起地位又达到顶峰,明清后受冲击,与图表曲线相符,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科技一直处于领先发展状态,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22.柏拉图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他的这一评价可以说明智者学派(  )‎ A.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B.言行体现了艺术性 C.十分重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D.奠定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柏拉图是在痛斥智者们把自己的知识当成精神食粮去出售,是典型的商人们的功利思想,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另外,智者十分重视对精神世界而非物质世界的探索,智者也不能奠定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言行体现了智者的功利性而非艺术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智者的鲜明的功利性 ‎2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相同点是(  )‎ A.关注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        B.强调人是认识的主体 C.个人的主观感受是判断事物的标准    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D两项只是苏格拉底的思想;C项不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B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苏格拉底思想 ‎24.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智者学派的上述主张(  )‎ A.适应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需要                ‎ B.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C.提供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作用,结合当时雅典的社会发展,这一主张适应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构建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强调“人事万物的尺度”从而否定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的主张不利于提高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主张 ‎25.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前,他的朋友曾劝他逃离雅典,他回未答说:“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接受了死刑,平静地饮下了一杯毒酒。苏格拉底说主张的“理性”是(  )‎ A.个人的价值判断                                    B.人类内在的美德 C.个人利益的追求                                    D.城邦的政治秩序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说明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弊端的批判和抗争,即直接民主制度过于感性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义性,过度的直接民主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也是古希腊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处于雅典民主制度处于衰落时期,他也是民主制度维护者,从材料中看审判程序是公正的。‎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6.史学家汤因比说:“雅典合法地处死苏格拉底所带来的道德失败,激起一位同时代的雅典天才对雅典及其所有事业的全盘否定。”这位“天才”曾提出(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C.理念先于物质存在                                D.三段论的演绎逻辑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及材料内容可知,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对雅典政治失望,故有《理想国》著作,而C符合其思想内容,故本题选C。A与智者学派相关,B与苏格拉底相关,D与亚里士多德相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7.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 A.黄宗羲提倡“法治”                            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的历史时期,所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也就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所以D就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8. “既喜爱耶稣, 也喜爱柏拉图; 既尊重教皇的权威, 也尊重理性的真理。” 这段话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哪场思想解放运动(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喜爱耶稣, 也喜爱柏拉图;‎ ‎ 既尊重教皇的权威, 也尊重理性的真理。”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29.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甚至会给古人写信”,他在一封致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信中说:“我仅希望我能出生在你那个时代,或者你出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不得不感谢你……因为你时常帮助我忘却当下的邪恶。”他所说的“当下的邪恶”主要是指(  )‎ A.神学的束缚        B.政治的分裂         C.技术的落后        D.专制的盛行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我仅希望我能出生在你那个时代,或者你出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不得不感谢你……因为你时常帮助我忘却当下的邪恶。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原因是神学的束缚 ,故A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 ‎30.下列观点中,与其他观点截然不同的是(  )‎ A.履行“圣礼”……这是最重要的善功,它是使人获得上帝恩典的有效途径……而“圣礼”是必须由教士主持的 B.(教皇)将审判所有的人,而不被任何人审判 C.《圣经》是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 D.可以解除灵魂在炼狱中所受的一切痛苦,至少须去7所指定的教堂诵经,并捐献1-25个金币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B、D三个选项的观点均是属于宗教改革之前的观点,均是在强调上帝的作用、教士教皇的作用、教堂诵经的作用,而选项C“《圣经》是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圣经即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从《圣经》里直接可以获得真理,强调再也没有必要再经过教皇和教会这个中间环节”‎ ‎,是在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其实也正是宗教改革的本质所在,所以该观点属于宗教改革之后的观点,综上所述与其他观点截然不同的只能是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4分,共计40分)‎ ‎31.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 材料二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6分) ‎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分) ‎ ‎(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2分)‎ ‎【答案】(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3分) ‎ 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3分) ‎ ‎(2) 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 ‎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4分) ‎ ‎(3)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分) ‎ ‎(4)原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说明儒家学说具有二重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变变化,孔孟等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宣传等,可概括出原因;第二小问怎样,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位”发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汉武帝重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西汉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细腻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代表人物从“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程朱理学的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积极方面作答。‎ ‎(3)注意材料三的关键信息,经济上“物质生活富足”可见李贽生活的明朝中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说明市民阶层的壮大;思想上,“突破儒家民本思想”可见宋明理学僵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说明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儒家之所以能长期居于主流,一是由于儒家本身既尊重过去,又能与时俱进丰富自身思想,二是由于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关注社会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32. (10分)人文主义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 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 ‎(1)依据材料一,解读“个人主义”的内涵并概括指出“解决个人主义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6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2分)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2分) ‎ ‎【答案】(1)内涵:人文主义。(2分) ‎ 意义:冲破神学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开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进程。(4分) ‎ ‎(2)“印记”:“唯信称义”主张明显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 ‎“深化”:鼓吹俗权至上,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2分) ‎ 意义: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说明文艺复兴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而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个人主义”的内涵是指人文主义。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可以概括为冲破神学传统的束缚;“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概括为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可以概括为开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进程。 ‎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说明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这是文艺复兴的印记;根据材料二“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说明鼓吹俗权至上,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这是文艺复兴的深化。第二小问意义,“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有利于人文主义;“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起。 ‎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33.(14分)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 ‎ 材料二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 ‎(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2分)‎ ‎【答案】(1)不同: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 ‎ 根源: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8分) ‎ ‎(2)影响: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分) ‎ ‎(3)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得出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据材料一“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据材料二“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得出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据材料二“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得出新教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据材料二“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得出新教鼓励禁欲、节俭;第二小问“社会根源”,联系明清和宗教改革时期中国、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出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 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得出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据材料二“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得出新教的财富观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从材料一可知,儒家的财富观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但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值得称道,从材料二可知,新教的财富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忽视了道德,由此得出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