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4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5分,总60分)‎ ‎【题目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题目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题目3】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A. 官名 B. 爵位 C. 谥号 D. 行业 ‎【题目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题目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 文官任知州 B. 设三司使 - 25 -‎ A. 设枢密院 B. 施行将兵法 ‎【题目6】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题目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个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题目8】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谅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题目9】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25 -‎ ‎【题目10】“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 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题目11】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题目12】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 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 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题目13】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 25 -‎ ‎【题目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题目1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 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题目16】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题目17】“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 中国国力的强大 - 25 -‎ ‎【题目18】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 苏联已经解体 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中美关系好转 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题目1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 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 B. 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 C. 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 D. 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 ‎【题目20】2019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题目21】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题目2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 25 -‎ A.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B. 共同的宗教信仰 C.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题目23】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题目24】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题目25】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题目26】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 25 -‎ A. 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题目27】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题目28】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 A.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 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题目29】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题目30】“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 A. 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 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 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 25 -‎ ‎【题目31】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中发言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题目32】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 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题目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 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 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 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题目34】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 A. 维护邦联制 B. 加强中央权力 C. 巩固联邦制 D. 保障各州权利 - 25 -‎ ‎【题目35】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 A. 民主主义 B. 平等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共和主义 ‎【题目36】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题目37】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题目38】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题目39】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这一分析 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 25 -‎ 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 ‎【题目40】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41、42题,每题20分,总40分)‎ ‎【题目41】 (20分)‎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 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 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 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2分)‎ - 25 -‎ ‎(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6分)‎ ‎【题目42】(2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 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 第12 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 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 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文献?(8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4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的规定有什么不同?(4分)‎ - 25 -‎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共同特征?(4分)‎ - 25 -‎ ‎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4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题目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祀,国之大节”可知祭祀是国家重要的事情,结合所学,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也是身份的象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题目2】【答案】C ‎【解析】A项,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河北省和河南省的简称均不是来自西周封国,故A项错误。‎ B项,湖南简称“湘”,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和湖南省的简称均不是来自西周封国,故B项错误。‎ C项,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封国中有鲁国和晋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因此有鲁国。后来周成王封其弟唐叔虞于晋,是为晋公,因此有晋国。所以山东省和山西省的简称均来自西周封国,故C项正确。‎ D项,广东简称“粤”,广西简称“桂”。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均不是来自西周封国,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题目3】【答案】A ‎【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4】【答案】A ‎【解析】A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是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制度。忠孝观念的源头就是始于这项古老的制度。故A项正确。‎ - 25 -‎ B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与“家国一体”、“忠孝观念”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 C项,君主专制制度下强调忠孝观念,而且历代君主也多强调“以孝治国”的理念,但是宗法制在忠孝观念方面体现的更为突出,并且宗法制度是早于君主专制制度,所以说忠孝观念的源头应该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 D项,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一种我国古代封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没有多大联系。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 A项,宋代将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逐步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担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宋代的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B项,宋代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使分割宰相财赋权,使相权削弱,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干。故B项错误。‎ C项,宋代设枢密院,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干。故C项错误。‎ D项,将兵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不符合题干。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6】【答案】A ‎【解析】A项,中央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监察区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由于监察区长官权力比地方长官大,导致地方行政、财、军权逐渐转移到监察区长官手中,最终促成了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体现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故A项正确。‎ B项,经济发展在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C项,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控制力度是越来越强,故C项错误。‎ D项,疆域变化在本题干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 25 -‎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7】【答案】C ‎【解析】科举制使社会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进而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题目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中的几次会战。‎ 由材料“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可知此次战役的时间大致跨越夏秋两季,这也是解题关键所在。结合所学知识,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到11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符合题干“新秋入序,暑气渐消”的时间。且题干中提到“汇山码头”,符合淞沪会战的地点。而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9月中旬到11月;徐州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1月到5月;枣宜会战的时间是1940年5月到6月;均不符合题干的时间与地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陕甘宁边区相关政策。‎ A项,土地革命期间采用的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对地主阶级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不符合材料中“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的信息。故A项错误。‎ B项,结合材料可知,在陕甘宁边区,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可知此项政策是指“三三制”。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不但需要根据地不断扩大,而且更需要根据地的巩固。这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权建设。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加强民族统一战线建设,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即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共产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这项政策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需要。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可知,此时为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D项,此时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 25 -‎ ‎【题目10】【答案】A ‎【解析】A项,太平天国初期,列强还没有全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其影响到底是利还是弊,加上太平天国以基督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反清斗争,所以“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可悲的”。故A项正确。‎ B项,义和团主张反基督教,并且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包括英国在内的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略战争。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C项,作为北伐对象的直系军阀,是英美在中国的代理人;北伐军收回汉口租界,严重损害英国的在华利益。所以,英国无论从感情上还是利益上,都倾向支持直系军阀,所以英国不是保持中立。且北伐战争不带有全面改革的意图。故C项错误。‎ D项,辛亥革命受到了资本主义强国的暗中镇压,与“避免……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不符,亦不能体现“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悲哀”。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解题的关键词是“长征期间”,即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A、D项,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均与“长征期间”的时间要求不符。故A、D项错误。‎ B项,1935年遵义会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属于内部工作路线的变化,不是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方针政策作出的调整。故B项错误。‎ C项,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发表于1935年8月,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C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可能看到题干考查长征期间党的会议,就习惯性想到遵义会议,从而忽略“民族矛盾加剧”的描述。‎ ‎【题目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李鸿章说在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重庆居住和开设行栈,即在川江航运开通之前,重庆不对外通商,这是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的对外通商。李鸿章的话里并未提及让英国开通川江航运,从其立场出发应不会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他也并不是变相接受英国通商,而是接受并拖延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 25 -‎ ‎【题目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题干发生在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以有效帮助,否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 A项,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力阻挡日本的侵略,因此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多方呼吁,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故A项正确。‎ B、C项,顾维钧警示了如果列强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对远东的暴乱听之任之,很有可能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支援和帮助。故B、C项错误。‎ D项,顾维钧强调列强应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但不等于他认为应维护原有的世界格局。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14】【答案】B ‎【解析】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 B项,根据材料,革命党在全国15个省中担任最高军政长官的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占了很大比重,这体现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B项正确。‎ C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没有体现革命的性质状况,故C项错误。‎ D项,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A、D。考生可能没有充分地理解材料,忽视了各省最高军政长官的背景。‎ ‎【题目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近代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综合把握能力。‎ A项,国家主权的丧失是由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此项不能完全反映题干的内容。故A项错误。‎ B、D项,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世界强国和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D项错误。‎ - 25 -‎ C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开始;巴黎和会上,在国内人民群众的声援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鉴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中国与美英两国协商收回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攫取的特权。由此可见,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自强,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局面开始改变。故C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题目16】【答案】A ‎【解析】A项,1954年,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所以宪法中规定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 B项,1954年还未完成三大改造,资产阶级还没有被消灭。故B项错误 。‎ C项,1954年时人民公社体制还未建立。故C项错误。‎ D项,1954年时经济基础确实十分薄弱,但无法从国家性质的表述中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17】【答案】D ‎【解析】由“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可判断材料中所说历史事件为1999年12月的澳门回归。澳门回归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彻底结束,中国完整而彻底地实现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一国两制”的提出为其发生条件,中国国际威望提高为国力增强的表现,“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事涉台湾,无关澳门,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和苏联式微,两极格局濒于瓦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表明中国不会接替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位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解体于1991年,与题中80年代末时间不符;中美关系好转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多极化并非邓小平这一思想的主要原因。‎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D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本题的时间关键词是20世纪80年代末,此时东欧剧变,苏联濒于解体,两极格局濒于瓦解,社会主义面临困境,故邓小平提出“决不当头”。‎ ‎【题目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 25 -‎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亲苏、反苏反美、联美遏苏、全面发展对外关系的过程,没有机械地依据意识形态而制定外交政策,表明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中国是依据国际和国内局势的变化调整外交政策,以此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关系。‎ A项,不符合史实,我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有选择性的,而非全方位的,根据材料即可知道。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我国与多国之间的有差别的外交关系,而非强调我们自己的独立自主方针。故B项错误。‎ 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我国在外交事业方面以联合国为中心,只是涉及到我国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 D项,根据材料中我国与俄罗斯、西欧国家、金砖国家间的有差异但同属于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可看出,我国在外交事业上注重构建和谐稳定的关系,维护双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干中提到,雅典的法律规定公民自杀需要提出申请,如未经允许自杀被视为犯罪。由此可知,雅典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公民并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条规定旨在限制公民自杀的个人自由,而不是阻止公民自杀,因此并没有体现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题目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雅典为牺牲的战士设立公共墓地,并为他们树碑,说明雅典尊重每一个为城邦牺牲的战士,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公民为了城邦利益所作的牺牲,体现了城邦公民的平等。题干并未突出军事和血缘的重要性,更未提到宗教信仰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23】【答案】C ‎【解析】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故A项错误。‎ - 25 -‎ 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故B项错误。‎ C项,将部落以地缘为基础划分,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局面,故C项正确。‎ D项,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在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题目24】【答案】A ‎【解析】A项,古代雅典政体是民主政体,因此本项可作“民主政体的产物”的同等转化。在民主制度下,演说号召能力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时至今日,在西方选举、议会讨论中,演说辩论依旧十分重要。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雅典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改革实际上是其社会矛盾尖锐的结果,而古代雅典也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 C项,古代雅典政治领袖与演说的结合并非频繁改革的结果,每次改革前,都会经历激烈的争论辩论,如梭伦改革。因此这一因果关系不成立。故C项错误。‎ D项,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政治领袖的素质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政治领袖与演说的结合体现出的是政治的需要。该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政治。‎ 根据材料中的“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和“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体现了在当时的雅典民主已是人心所向,即便政绩好也会因为未经过合法程序当政而遭到流放。结合所学可知,僭主政治实际上是一种独裁专制统治,这与雅典民主政治传统相背。‎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公民群体的扩大。‎ 孟德斯鸠指出,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罗马公民的身份仅因特殊的法律规定便能取得,并非具有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社会地位、荣誉感方面的意义,各民族对罗马的认同度自然下降,罗马的统治失去凝聚力。A项为易错项,各民族对罗马只是归属感降低,罗马社会更加分离,无法体现其社会矛盾加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27】【答案】A - 25 -‎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 A项,由材料“罗马法‘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的重新出现’”信息可知,罗马法精神对近代社会的法律影响深远,成为近代社会立法的重要准则,歌德生活在欧洲大陆,其描述的主要与欧洲大陆相关。故A项正确。‎ B项,罗马法的形成时间与欧洲近代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千多年的时间差距,罗马法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不合史实、不合常识。故B项错误。‎ C项,材料中主要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深远影响,罗马法“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属于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D项,“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材料中均无明确提示信息,其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题目28】【答案】C ‎【解析】A项,罗马人有公民与非公民之分,《十二铜表法》是协调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关系,不涉及非公民内容。故A项错误。‎ B项,不符合史实。《十二铜表法》是协调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关系,与民族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 C项,贵族和平民都属于罗马公民,因此协调罗马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即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故C项正确。‎ D项,《十二铜表法》是协调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关系,与外来人无关。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题目29】【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题干反映依据《十二铜表法》规定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法律保护。依据题干中的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区分,选择最佳答案。‎ A项,题干体现的中心思想是法律的形式主义而不是是否重视私有财产问题。并且A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 B项,题干反映依据《十二铜表法》规定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法律保护,体现出《十二铜表法》的弊端: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B项正确。‎ C项,题干中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保护的原因在于法律的规定,而不是审判程序造成的。故C项错误。‎ - 25 -‎ D项,《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即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题干体现了这个方面,是一种表象,而不是最中心的体现。题干是要体现法律的形式主义弊端。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题目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A项,材料中罗马人虽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但并未体现自然法是否为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并且此项描述应为现代学者的归纳,而不是当时罗马人的认识。故A项错误。‎ B项,材料未提及自然法与罗马法律科学间的关系,此项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 C项,材料未提及罗马法在近代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并且此项也应为现代学者的归纳,而不是当时罗马人的认识。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即罗马人认为自然法在法律中处于最高地位;“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是指罗马人虽然并未明确提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定法,但在罗马人的意识里仍然认为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只不过自然法高于人定法这一革命性结论是在启蒙运动中才被提出的。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3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国王权利的认识和理解。‎ A项,光荣革命成果并未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 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 C项,国王没有控制内阁。故C项错误。‎ D项,从材料可知,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让议会是否参与的权利,但是明智的国王会让议会参与。因此,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利,但这些权利是名义上的。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32】【答案】D ‎【解析】由材料“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可知,议会具有立法权,可以通过立法来左右王位继承,体现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其它不是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33】【答案】B - 25 -‎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并非不受制约,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联邦政府仅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行政权,并非不受制约。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一方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一方面体现了地方各州权力。表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而治。故B项为最佳选项。‎ C项,“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但C项不包含地方权力的描述,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C项表述正确但非最佳选项。‎ D项,“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表明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但D项未体现中央政府的权力,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D项表述正确但非最佳选项。‎ 综上所述,本题最佳选项为B,次佳选项为C、D,错误选项为A。‎ ‎【题目3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度的特点。‎ A项,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美国实质上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材料中华盛顿提到要用“强制力量”去执行好的制度,即针对邦联制下的弊端提出,可见华盛顿不是维护邦联制。故A项错误。‎ B项,由材料中华盛顿强调要用“强制力量”执行好的制度,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杰斐逊等人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进而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可见其主张“加强中央权力”。故B项正确。‎ C项,制宪会议召开前美国仍是邦联制,联邦制尚未建立更谈不上“巩固”了。故C项错误。‎ D项,华盛顿这里要加强中央权力,而不是保障各州权力,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题目3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上有贵族爵位的国家中英国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美国宪法规定不得授予贵族爵位,是反对君主制,维护共和制度的体现,这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因此,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可能没有结合当时美国国内背景作答,根据美国当时民主现状,黑人和印第安人并没有同白人对等的权利。‎ ‎【题目36】【答案】B - 25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由题干可知,美国联邦宪法在别的国家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优越性,只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这表明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题干强调的是美国联邦宪法不具有普适性,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突出了1787年宪法的意义,但与题干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题目3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欧美的代议制度。‎ A项,“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说明议会掌握主要权力,这是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 B项,“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说明君主能组织召开内阁会议,但议会能限制君主的权力,避免其专断,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 C项,“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说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于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权分立,这是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 D项,“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说明上议院主要成员是世袭的王爵,国王掌握国家大权,符合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38】【答案】D ‎【解析】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至上,因此专制体制极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官员的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 ‎【题目39】【答案】B ‎【题目40】【答案】A ‎【题目41】【答案】‎ ‎(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6分)‎ ‎(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分)‎ ‎(3)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6分)‎ - 25 -‎ ‎(4)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6分)‎ ‎【题目42】【答案】‎ ‎(1)分别出自1787 年《美国联邦宪法》、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8分)‎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4分)‎ ‎(3)不同点:英国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国王是虚位元首;德意志帝国议会受王权制约,作用很小,皇帝掌握国家大权.(4分)‎ ‎(4)选举制和议会立法.(4分)‎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