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2017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列大事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②英法签署协约 ‎ ‎ ③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④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 ‎2.有学者指出:“在 1914 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 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 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 C.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 D.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 ‎3.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场宣传战,右图是协约国出版 ‎ 的宣传漫画,该漫画 ‎ A.讽刺了同盟国扩张领土的野心 ‎ B.反映出战争初期同盟国具有一定优势 ‎ C.谴责了德国对奥匈帝国的压榨 ‎ D.表明俄国成为同盟国的战略进攻重点 ‎ ‎4.阅读下表:英国的对外贸易(单位:百万英镑),该表直接反映出 ‎ 年份 ‎ ‎1913 年 ‎ ‎1914 年 ‎ ‎1915 年 ‎ ‎1916 年 ‎ ‎1917 年 ‎ ‎1918 年 ‎ 进口 ‎ ‎768.7 ‎ ‎696.6 ‎ ‎851.9 ‎ ‎948.5 ‎ ‎1064.2 ‎ ‎1316.2 ‎ 出口 ‎ ‎525.3 ‎ ‎430.7 ‎ ‎384.9 ‎ ‎506.3 ‎ ‎527.1 ‎ ‎501.1 ‎ 贸易额 ‎ ‎1294.0 ‎ ‎1127.3 ‎ ‎1236.8 ‎ ‎1454.8 ‎ ‎1591.3 ‎ ‎1817.6 ‎ 差额 ‎ ‎-243.4 ‎ ‎-265.9 ‎ ‎-442.2 ‎ ‎-537.1 ‎ ‎-537.1 ‎ ‎-814.8 ‎ A.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效果显著 ‎ ‎ B.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 C ‎.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国际贸易 ‎ ‎ D.英国重视发挥世界市场的作用 ‎5.在凡尔登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为减轻凡尔登法军的压力,英法两军发动了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 役发生在下图哪一地点 ‎ ‎ ‎ A.① B.② C.③ D.④ ‎ ‎6.1917 年 4 月以后,美洲的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 玻利维亚、秘鲁等国纷纷对德宣战或断交。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世界大战 B.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C.美国开始向协约国出口战略物资 D.世界大战的中心转移到美洲 ‎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 ‎1917 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这表明 A.大战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 B.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 ‎ ‎8.中国山东问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外交的重要议题。下列各项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凡尔赛和约决定将中国山东交由协约国共同管理 ‎ B.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试图联合德国瓜分中国山东 ‎ C.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导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 D.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将其在山东的全部权利归还中国 ‎ ‎9.学者评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这个中欧大帝国解体了,历经 600 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消失了,其实, 在投降前夕,各民族已起义分别成立各自民族国家,宣布脱离帝国。”下列国家属于从这个帝国独立出来 的是 ‎ A.保加利亚 B.罗马尼亚 C.希腊 D.捷克斯洛伐克 ‎ ‎10.‎ 美国参议院认为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某一条款,最终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因此拒 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 ‎ A.裁军 B.集体安全 C.委任统治 D.发展国际贸易 ‎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声称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疆域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下列凡尔赛 和约的条款中明显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 A.德国承认波兰独立 B.德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 15 年 ‎ C.德奥永远不得合并 D.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为非军事区 ‎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国际条约限制了法国和比利时, 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英国和意大利对德国 安全的侵犯。这一国际条约是 ‎ A.《凡尔赛和约》 B.《互相保证公约》 C.《日内瓦议定书》 D.《非战公约》 ‎ ‎13.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周武王、鲁哀公等。嬴政成为 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嬴政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B.废除宗法制度 C.削弱贵族政治 D.强化政权合法性 ‎14.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下列各郡中不.属.于.秦始皇在征服百越后设置的是 ‎ ‎ ①闽中郡②九原郡③象郡④陇西郡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5.唐太宗主张不可将一罪作数种条目,立法不可让条目重迭,这样既有利于官吏记住,又可防止官吏在执 行时徇私。这反映出唐太宗 ‎ A.努力摆正礼与法的关系 B.主张减轻刑罚,刑罚为末 C.倡导简约的法律形式 D.具有“仁义为本”的思想 ‎ ‎16.下图反映了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一次行动康熙帝在这次行动中的决策有 ‎ ‎ ‎ A.起用汉将,重用绿营 B.分兵合击,三次御驾亲征 ‎ C.筑城屯田,派兵永驻 D.南巡孔庙,行三跪九叩礼 ‎ ‎17.康熙三十年,康熙帝组织了多伦会盟,这次会盟对抵制沙俄南侵、孤立噶尔丹叛乱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此次与清政府会盟的主要政治势力有 ‎ A.漠西蒙古 B.吐蕃 C.喀尔喀蒙古 D.回部 ‎ ‎18.界河是将两个不同的国家彼此隔开的河流。下列属于《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中国清朝与沙皇俄国东段 边界界河的是 ‎ ‎①黑龙江 ②乌苏里江 ③格尔比齐河 ④额尔古纳河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和同之辨”的议题。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相处要求“和”,而小人则恰恰相反,是以 “同”为准。孔子对“和同之辨”的阐发主要体现了其下列哪一思想 ‎ A.仁 B.中庸 C.礼 D.德治 ‎ ‎20.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 这表明他 ‎ ‎ ①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②强调人应该依据感觉办事 ‎ ‎ ③认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 ④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21.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该学园创办于 ‎ A.柏拉图逝世后不久 B.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C.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期 D.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登基后 ‎ ‎22.1644 年,英国议会军与王军展开会战,克伦威尔组织骑兵团突袭王军的骑兵部队,经过两轮冲击,克伦 威尔的骑兵团大败王军。这次会战 ‎ A.王军主力被全部歼灭 B.使内战的战局出现转折 C.结束了第一次内战 D.直接导致查理一世被处死 ‎ ‎23.1648 年,欧洲各国签订和约,规定新教与天主教徒具有同等权利。1654 年后,克伦威尔努力建立一个 欧洲新教国家的同盟, 这个大同盟要求联合欧洲大陆的新教国家,如英国、荷兰、丹麦、德意志新教诸侯 等。这表明克伦威尔 ‎ A.希望捍卫宗教改革运动的成果 B.外交政策带有宗教压迫的色彩 C.试图扩大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D.实现了对欧洲大陆国家的控制 ‎ ‎24.下图所示为华盛顿一封信中的内容,这反映出华盛顿 ‎ 自从任职以来,我就致力于反对各种 地方观念和地区间的歧视,以一个更 伟大的名字来称呼整个殖民地,那个 名字就是“美利坚”。‎ ‎——1775 年华盛顿 A.坚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认识到了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 C.强调民族的统一和共同利益 D.主张对《邦联条例》进行修正 ‎ ‎25.“华盛顿领兵从北方赶来,法军亦全力协助,他们将英军主力从海陆两面重重围困。英军统帅康华利将 军难以突围,又等不到救兵,只好向华盛顿缴械投降。”这次战役发生在 ‎ A.波士顿 B.普林斯顿 C.萨拉托加 D.约克镇 ‎ ‎26.某学者在评价拿破仑时指出:“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 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该学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 A.时空观念 B.史料实证 C.唯物史观 D.道德判断 ‎ ‎27.学者撰文指出:“大陆封锁令使英镑暂时失去了作用,它引起了对西班牙的战争,而这又造成了奥地利 参战,拿破仑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接着又引出了大规模的侵俄战争和拿破仑大军在俄国的覆灭,激起了 整个欧洲起来反对法国。”学者强调的是 ‎ A.拿破仑后期的战争侵犯了各国主权 B.大陆封锁经济战的策略是不成功的 C.大陆封锁令致使欧洲兴起反法同盟 D.拿破仑的扩张导致大陆封锁令失效 ‎ ‎28.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曾经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这三次所处的时期不.包.括. ‎ A.护国运动时期 B.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期 ‎ C.第二次护法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 ‎29.右图照片拍摄于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时期,在途中,他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 ‎ 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这次“北上”的直接原因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北京政变 D.北伐战争爆发 ‎ ‎30.甘地曾说:“一个非暴力抵抗者是有意识地自决地服从社会上的法律。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他的神圣职 责。”又说:“一个人在适合进行文明的不服从运动以前,他必须先自愿地和尊重地服从国家法律”。对 此解释恰当的是 ‎ A.甘地希望与殖民者在法律框架内全面合作 ‎ B.非暴力主义并不主张颠覆现存的社会秩序 ‎ C.非暴力主义实质上放弃了对印度自治的追求 ‎ D.甘地的思想脱离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际 ‎ 非选择题部分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 ‎31.(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英法等国各自带着自己的方案来参加巴黎和会,都想损人利己,正如列宁所说的:“这是一群野 兽,他们彼此斗来斗去,互相撕咬......”,凡尔赛和约是“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1919 年 和会决定对苏维埃政权进行经济封锁,援助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并批准了武装干涉的计划。凡尔赛体系下, 帝国主义暂时的和平孕育着新的战争,它标榜和平,却包含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 ‎——李厚银《通过巴黎和会看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占有相对优势的基础上,修改和补 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从而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结 构。 ——整理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的哪一议题成为英法两国“斗来斗去”的焦点?分析凡尔 赛体系下包含的“难以解决的矛盾”。(5 分) ‎ ‎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的“一系列条约”承认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占有相 对优势的表现。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5 分) ‎ ‎ ‎ ‎ ‎ ‎32.(10 分)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这与唐太宗实施的文化改革息息相关。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令在国子学停祭周公,只祭孔子,同时下诏升孔子为先圣,贞观四年,敕令 全国各州县设立孔庙。但是,他并不独尊一家之言,而是各家各派的经师能自成一家之言的,都准许“并 用其书”。对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唐太宗本人虽不很相信它,但听其流传。贞观时期,中央学校的学生总 额达三干二百六十员,约相当于唐高祖时期的十倍左右。唐太宗亲自来到学宫讲论典籍,讲论完毕,“各 赐以束帛”,予以奖赏,同时破格提拔他们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学官。‎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之后,广求天下图书。贞观四年,唐太宗在命颜师古刊定“五经”文字讹误的同时, 又诏十多位学者共同撰修“五经”疏义,总结并统一了汉魏以后的各家注疏。经过整理和诠释后的“五经”, 更便于士子们阅读和理解。高宗以后它还成为唐代科举制中明经考试的依据。贞观时期,史馆的位置多次 迁移,但却越来越靠近帝王的活动中心。贞观二年,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监修国史,此后成为定制,贞观 五年,又名魏征(宰相)监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并参加其中“赞论”部分的撰写。‎ ‎——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文化改革措施。(6 分) ‎ ‎ ‎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文化改革的历史作用。(4 分) ‎ ‎33.(10 分)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周公从夏、商灭亡之中总结的历史教训是“天命糜常,惟德是辅”。孔子讲:“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使许多道德规范成为政治信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建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体制,强调大臣要“事君以忠”。他又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感叹“苛政猛于虎也”。孔子主张应先德后刑,反对“不 教而杀”。‎ ‎——摘编自丁德科《一统思想论稿》 材料二 “孔子与诗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话题。关于这一话题,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历 代都有对孔子“退修诗书”的想象。明代中后期以后,有关孔子“退修诗书”的图像不断增多,画面差异 较大,例如下面的两幅图(圈中人物为孔子)。②孔子四十岁以后“退修诗书”,晚年又“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 ‎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分析孔子能够提出德治思想的主要因素。(6 分) ‎ ‎ ‎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于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指出图 1 和图 2 画面的差异并分析当时对孔 子“退修诗书”形象的刻画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侧重解读②请简述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4 分) ‎ ‎ ‎ ‎34.(10 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印度为代表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 材料一 斯皮尔教授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印度近代进程中的一条分界线。”宣战一个月内,7 万印度 部队即开拔海外,知识分子也在报刊上连篇累牍为宗主国大肆鼓噪。印度人付出如此高昂的“钱税”和“血 税”,但对于他们的改革要求和期望,英国人只回答:“战后再说”。世界大战吹散了英国“海上力量” 的烟雾,不久印度人就认识到,英国只不过是实力相近的诸强之一。1916 年,“勒克瑙协定”产生,此后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携手合作,他们有时互相支持,有时并肩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因力量所限,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国大党从它成立时候起,就具有“两重要素”,他们既和英国资产阶级有矛盾而想领导印度人民 争取自治,然而又怕“太快的”进步会“把他们的特权和帝国主义的特权一起毁灭”。甘地是一个“奇特 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斗争方式正符合印度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甘地成了印度资产阶级及其政党—— 国大党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物。所以说,正在它的政治家们“苦闷和不安”的时候,“甘地出现了,像一股 强有力的气流,使印度资产阶级振作起来”。1924 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失败后,甘地被选为国大 党主席。 ——王纯《试论甘地与国大党的关系问题》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印度近代进程中的一条分界线”,指出除印度之外,第一 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新的发展”的表现。(5 分)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的斗争方式如何体现资产阶级的愿望,并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5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 题,每题 2 分,合计 60 分) ‎ ‎1.【答案】B ‎ ‎【解析】1879 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92 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 年英法签署协约;意大利倒戈加入协 约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故排序为①③②④。 ‎ ‎2.【答案】B ‎ ‎【解析】民族情绪高涨不代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故排除 A。根据“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 德国政府只不过”,依据教材,帝国主义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可得出学者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 故选 B。根据“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德国政府只不过”,可得出学者旨在说明战争是所有大国的责任, 所以学者强调的并不是德国因素,排除 D,德国也是欧洲大国,学者强调战争是所有欧洲大国的责任,所 以德国也应该承担责任,故排除 C。 ‎ ‎3.【答案】A ‎ ‎【解析】根据画面,两只大章鱼使劲地将大足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版图内伸出去,试图控制更多领土,德 国领土上的章鱼已经将触须深入俄国、法国北部,奥匈帝国境内的章鱼也试图将巴尔干等地纳入囊中,显 然,这两只大章鱼分别代表德国和奥匈帝国,它们的行为表明它们贪得无厌地想要霸占更多的领土,画家 将章鱼刻画地较为丑陋,故可以得出该漫画讽刺了同盟国扩张领土的野心,选 A。材料看不出德国和奥匈 有优势,比如它们的触脚并没有突破一战中的西线,故排除 B。材料看不出德国对奥匈的压榨,反而从代 表德国的这只章鱼的动作上,可以看出德国伙同奥匈帝国试图去“侵略”他国,故排除 C。材料看不出俄 国成为重点,因为章鱼足是横跨东西的,并不偏向俄国,故排除 D。 ‎ ‎4.【答案】D ‎ ‎【解析】依据教材,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打击的是英国的海上运输线,根据材料,英国的贸易额是增长的, 可得出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效果并不显著,排除 A。不能凭差额就得出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还需 要其他信息,故排除 B。从贸易额来看,英国的贸易额是增长的,故不能得出沉重打击了国际贸易,排除 C。 英国贸易额的增长体现出英国利用了世界市场,故选 D。 ‎ ‎5.【答案】A ‎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索姆河战役是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而①是索姆河,故选①。考生要注意 地图中的河流,依据河流来记忆。 ‎ ‎6.【答案】B ‎ ‎【解析】东线并不是主要战线,对全局关系不大,而且俄国属于协约国,退出实际上对同盟国是有利的, 所以这不能解释这些美洲国家对德宣战的原因,排除 A。1917 年 4 月后,美国参战,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 同盟国,此时对德宣战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此外美 国也是美洲国家,会对这些国家有影响,故选 B。 美国开始向协约国出口战略物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是在 1917 年 4 月以后,故排除 C。世界大 战的中心在欧洲,故排除 D。 ‎ ‎7.【答案】C ‎ ‎【解析】一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是支持战争的,1917 年后,却是反对战争的,这体现出一战改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出现了反战运动,选 C。这是罢工,罢工是不想生产,而不是生产力下降,仅凭罢工也不能得 出生产力下降,没有材料支撑,故排除 A。1917 年时大战尚未结束,故排除 B。根据材料“工人纷纷反对 战争”,这表明他们罢工不是由于资本家的剥削加剧,而是不想继续参与战争,另外从材料也不能看出“加 剧”,故排除 D。 ‎ ‎8.【答案】C ‎ ‎【解析】巴黎和会直接将中国山东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故排除 A。德国是战败国,日本没有联合德国瓜 分中国,故排除 B。华盛顿会议的会外,日本将其在山东的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故排除 D。‎ ‎9.【答案】D ‎ ‎【解析】根据材料“中欧、帝国、各民族”,可得出这个帝国民族众多,矛盾尖锐,又位于中欧,而且还 要独立出很多国家,所以这应该是奥匈帝国,捷克斯洛伐克是从这个帝国独立出来的,故选 D。保加利亚 和罗马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就存在,可参考地图,故排除 A 和 B。依据教材地图,希腊本来就存在 的,故排除 C。 ‎ ‎10.【答案】B ‎ ‎【解析】国际联盟集体安全原则的含义是:对于违法盟约而从事战争行为者,应视为对所有国联会员国的 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要与其断绝关系,可能还要出动军队,这当然会使美国存在卷入欧洲事务的可能性, 故选 B。 ‎ ‎11.【答案】C ‎ ‎【解析】承认波兰独立,体现了这一原则,故排除 A。根据材料,民族自决涉及的是领土问题,故排除 B 和 D,因为它们分别只是煤矿开采权和驻军权,不涉及具体领土。德奥是同一个民族,都属于德意志人, 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合并是德意志人的自由,故选 C。 ‎ ‎12.【答案】B ‎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国际条约涉及法、比、英、意、德,还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地位,保证了德国的安 全,这符合《互相保证公约》的特点,故选 B。《凡尔赛和约》是削弱德国的,分割德国的,故排除 A。《日 内瓦议定书》是有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与保障德国安全无关,故排除 C。《非战公约》的中心内容是 要放弃战争,而材料不能体现这一点,故排除 D。 ‎ ‎13.【答案】A ‎ ‎【解析】根据“不准臣议君”,可得出他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宣扬皇权独尊,故选 A。废除谥法不等 于废除宗法制度,比如秦代的皇位也是嫡长子继承的,故排除 B。贵族有无谥法,与其权力关系不大,故 排除 C。这与合法性关系不大,有谥法不等于合法性就弱,这只是一种对君主的评价,故排除 D。 ‎ ‎14.【答案】D ‎ ‎【解析】百越在南方,九原郡和陇西郡均在北方,故选 ‎ D。 ‎ ‎15.【答案】C ‎ ‎【解析】依据材料,一罪作数种条目,容易造成法律繁杂、重迭,这说明唐太宗倡导简约的法律形式,故 选 C。材料并没有强调礼与法的关系,故排除 A。一罪作数种条目是法律繁杂的问题,取消它,不等于减轻 刑罚,故排除 B。禁止一罪作数种条目不等于重视仁义,这是规范立法,让立法简约,排除 D。 ‎ ‎16.【答案】A ‎ ‎【解析】依据地图,这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区域,属于平定三藩之乱的地域范围,而起用汉将, 重用绿营是平乱的措施,故选 A。 ‎ ‎17.【答案】C ‎ ‎【解析】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故选 C。漠西 蒙古属于噶尔丹的势力,故排除 A。吐蕃属于藏族地区,故排除 B。依据教材,当时回部已经被噶尔丹征服, 故排除 D。 ‎ ‎18.【答案】D ‎ ‎【解析】依据地图册和教材,为③和④,①和②完全在中国境内,故排除。 ‎ ‎19.【答案】B ‎ ‎【解析】和而不同是孔子的中庸思想,故选 B。 ‎ ‎20.【答案】B ‎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认为知识是重要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 与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①。根据“人是理性的动物”,可得出人具有强烈的理性,而不是依据感觉办 事,故排除②。政治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是政治动物”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人具有社会属性,故选③。‎ 材料不能体现出他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故排除④。 ‎ ‎21.【答案】D ‎ ‎【解析】柏拉图逝世后不久,亚里士多德来到了另外一座城市进行科学研究,故排除 A。伯利克里改革时 期是在公元前 5 世纪,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 4 世纪,故排除 B。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时期,亚里士 多德受聘成为其儿子亚历山大的教师,故排除 C。 ‎ ‎22.【答案】B ‎ ‎【解析】根据时间点和结局,可得出这是马斯顿草原战役,故选 B。 ‎ ‎23.【答案】A ‎ ‎【解析】依据教材宗教改革的时间点,和材料“1648 年,欧洲各国签订和约,规定新教与天主教徒具有同 等权利”的表述,这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取得了重大成果,而 1654 年后,克伦威尔努力建立一个欧洲新教国 家的同盟,这体现出他要联合新教国家,防止欧洲天主教势力的反扑,故选 A。联合新教国家不等于压迫 他们,不等于反对天主教信仰,故排除 B。依据教材,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故排除 C。材料看不出他要称霸, 更多地说是为了维护天主教国家与新教国家的一种均势,故排除 D。 ‎ ‎24.【答案】C ‎ ‎【解析】材料并没有谈到专制,故排除 A。根据材料中的“反对各种地方观念和地区间的歧视,以一个更 伟大的名字来称呼整个殖民地”‎ ‎,可得出他要求各个殖民地要团结,不要搞分裂主义和地方主义,这说明 他站在美利坚民族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强调共同利益,即民族利益,故选 C。此外,根据 1775 年,可得出 这是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故排除 B 和 D。 ‎ ‎25.【答案】D ‎ ‎【解析】根据华盛顿、法军、康华利,可得出这是约克镇大捷,故选 D。 ‎ ‎26.【答案】C ‎ ‎【解析】这体现了个人的活动及其思想离不开时代,这说明人生活在时代中,符合唯物史观对于人与时代 关系的论述,选 C。 ‎ ‎27.【答案】B ‎ ‎【解释】材料前面指出大陆封锁令对英国经济有所打击,但也引发一系列的战争,最终,法国成为众矢之 的,故可以说学者认为大陆封锁经济战的策略是不成功的,选 B。材料并没有谴责拿破仑战争侵犯各国主 权,故排除 A。C 错在“兴起”,因为反法同盟之前就有了,故排除 C。材料并没有强调大陆封锁令失效是 由于拿破仑扩张,但是指出了大陆封锁令引发拿破仑进一步对外战争,故排除 D。 ‎ ‎28.【答案】A ‎ ‎【解析】依据教材,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第二次护法运动时期,他 又组织了军政府;后来国民革命时期,他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组织了革命政府。 ‎ ‎29.【答案】C ‎ ‎【解析】依据教材,当时是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故选 C。 ‎ ‎30.【答案】B ‎ ‎【解析】甘地主张的是不合作,不是全面合作,遵守法律,不等于合作,故排除 A。法律就是重要的社会 秩序,甘地要求在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前,要遵守法律,这说明非暴力主义并不主张颠覆现存的社会秩 序,选 B。遵守法律,不等于放弃自治要求,因为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自治,故排除 C。不能根据材料得出这 一思想脱离印度实际,故排除 D。 ‎ 二、非选择题。(4 题,每题 10 分,合计 40 分) ‎ ‎31.(1)焦点:如何处理德国。(如详细答“英国试图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而法国希望瓦解宿敌德国, 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也可以给分,总分不超过 2 分)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苏俄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欧洲新兴国家诞生的 新的民族矛盾。(任意答出 3 点给 3 分) ‎ ‎(2)表现:《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五国条约》使美国 在海军军备方面获得与英国平等的地位;《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3 分)实质: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 新秩序。(2 分,答出帝国主义性质得 1 分,答出利益分配得 1 分) ‎ ‎32.(1‎ ‎)措施:尊崇儒学,兼容并包;大办教育,奖励文士;广证图书,整理经籍;设立史馆,建立宰相 监修史书的制度。(如考生依据教材回答“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等,每点 也可以给 2 分,总分不超过 6 分) ‎ ‎(2)历史作用:推动了儒学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有助于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促进了史学的繁荣; 为科举制的完善创造了条件;(以上 5 点,任意答出 3 点得 3 分)文化教育的发达为唐朝培养和输送了一 大批人才,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奠定了人才基础。(1 分) ‎ ‎33. (1)德治思想: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拥护以天子为核心的中央王权;为政以德,先德后刑。(4 分,任意答出 2 点得 2 分)主要原因:周代具有重视德治的传统,而孔子遵从周礼;孔子对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回应。(2 分) ‎ ‎(2)侧重解读①差异:图 1 孔子人物形象比例与弟子相同,弟子形态各异,人物生动传神,画面工整精致; 图 2 孔子居中而坐,形象明显比弟子高大很多,画面相对简洁。(2 分,找出一处差异并对应即可得 2 分) 主要原因:创作者的意图不同;采用的创作手法不同;两者对形象的刻画都属于历史想象等。(答“文人 画侧重于表达文人个人的意志,较为自由,而印刷本要适应雕刻、印刷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大众传播”, 可直接给 2 分,如没有展开分析,每点 1 分,总分不超过 2 分)侧重解读②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使中 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 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上两点任意答出一点即可)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 统,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4 分) ‎ ‎ ‎ ‎34. (1)分界线:印度人对英国实力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从全面支持英国参战到反英情绪高涨;印度内部 不同的政治派别开始合作。(3 分)表现: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五四 运动。(2 分) ‎ ‎(2)体现:甘地提倡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这一思想既能把群众发动起来,去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又把群 众的行动限制在非暴力的范围内。(答出甘地的思想 1 分,说明这一思想作用的两重性 2 分,合计 3 分) 说明:甘地宣布同英国政府不合作,在其领导下,不合作运动发展为全国性抗英运动,人民的民族意识空 前高涨,但随后暴力事件发生,甘地和国大党宣布停止非暴力运动。(2 分,具体说明运动中斗争和妥协的 两重性各 1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