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 “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3、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4、汉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 A.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5、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6、“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                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 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                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 ‎7、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8、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9、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 A.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                        B.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 C.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                    D.是理学形成的标志 ‎10、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                                    D.集权体制的根源 ‎12、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 A.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             C.回归孔孟            D.民贵君轻 ‎13、‎ 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14、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 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15、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 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受到削弱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16、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17、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这种主张 A.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                            B.反映了理性的研究历史的精神 C.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                D.说明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18、《国忆录》中写到,“苏格拉底说,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强调以德治国 C.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D.主张思想自由 ‎19、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 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20、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对天主教腐败与黑暗及其经院哲学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对整个基督教基本教义深信不疑。这反映出 A.资产阶级强烈的革命性                        B.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同一性 C.宗教改革运动的必然性                        D.人文主义者摆脱了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21、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2、16 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23、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24、175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在《经济表》中指出,经济运行必须遵循自然秩序,要使私人利益增进公共福利和纠正非理性的自由,这又需要“政府之手”予以干预。这反映了魁奈的主张 A.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引发了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渗透自由与干预相结合的理念            D.表明传统的经济政策得到延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尊亲”、“忠君”和轻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特别是宋明以降,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于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 ‎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 材料二 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几许亮光。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对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导上,在传统家训中也掺进了一点点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因素,但终究因时代所限没能形成大气候。现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 ‎——摘编自周舸《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9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现代家训的走向及其成因。(12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家训的现实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契约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其一,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誓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比如“约法三章”及“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其二,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皆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其三,介乎两者之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诸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制定的“约”;它们之中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 ‎ ‎——摘编自徐忠明《社会与政法:在语境中理解明清契约》 ‎ 材料二 “契约”精神在西方文明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欧洲17—18世纪以来的契约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身份社会的瓦解,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转型;近代西方契约既是处分财产的工具,也是权利、平等、自由、合议与法律之间的楔石。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它一方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倒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 ‎ ‎——摘编自李萍《论西方现代契约精神的形成》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契约和中国古代契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中西方契约不同的原因。(13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D B B B D D A B C B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C A C C B B D A[X_X_K]‎ B C 二、 非选择题 ‎25.【答案】(1)特点:长期孕育;等级尊卑观念强(或封建伦理纲常色彩浓厚;重视传统道德的传授等);受儒学熏陶。(9分) ‎ ‎(2)走向:渐趋衰落或影响力减弱。(4分)成因:带有封建因素的家训无法迎合中国近代化的需要;思想解放潮流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冲击;近现代女权运动的影响;重大政治运动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 ‎(3)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家族、民族凝聚力;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6分,回答出 2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 【答案】(1)特点:当政者的契约具有政治性和律例性;私人订制的契约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或内容全面,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家族、宗族、村落和商行订立契约以维护其共同体。(6分)作用:有利于建构和维系社会秩序;有利于国家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发挥了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6分,任答三点即可) ‎ ‎(2)不同点:西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具有理性主义特征;17—18世纪以来西方契约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推动了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西方契约更加强调个人权利。(5分)原因:中国:中国社会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契约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契约,契约维系了小农经济社会;中国重伦理,伦理融入了契约,契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价值规范;封建政府有效统治的需要和儒学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西方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契约”精神适应了社会的转型;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契约更加注重理性。(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