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测试时间:2018年10月9日)‎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考试开考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涂写在答题卡和第Ⅱ卷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第Ⅱ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为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上。‎ ‎ 第Ⅰ卷 一、单选题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2.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和同之辨”的议题。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相处要求“和”,而小人则恰恰相反,是以“同”为准。孔子对“和同之辨”的阐发主要体现了其下列哪一思想(  )‎ A.仁                              B.中庸                           C.礼                              D.德治 ‎3.古希腊的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爱人”和“克己复礼”,由此可见二者的不同之处(  )‎ A.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B.具有人文意识 C.关注人自身                                                      D.识判事物标准 ‎4.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                                    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休养生息的思想                                    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5.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6.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7.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8.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何以“明”之?曰(  )‎ A.克己复礼                  B.兼爱非攻                   C.道法自然                  D.加强君权 ‎9.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10.“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1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12.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这位学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1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14.《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15.《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16.下图是一副简化版的《荀子讲学图》,如果按照当时场景,听荀子讲学的四个学生不可能对荀子提出的问题是(  ) ‎ A.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为何我们要谈天?  B.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是否是矛盾的?‎ C.为何您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要把握礼?  D.您认为君主受命于天,主要的依据何在?‎ ‎17.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 A.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崇尚天人合一 C.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主张君权神授 ‎18.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 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19.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20.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  )‎ A.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 C.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22.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23.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恶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  )‎ A.强调伦理道德                                                  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4.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25.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26.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27.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28.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朱李二人都(  )‎ A.主张“人欲”等同于“天理”                      B.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 C.关注了现实中的社会生活                              D.把“天理”和“人欲”区别对待 ‎29.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  )‎ A.知行合一;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30.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31.黄宗羲曾说:“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 A.抨击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者”                      B.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主 C.要求“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 ‎32.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 A.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33.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其中“败坏”的主要含义是指(  )‎ A.学术研究脱离实际                                          B.人们思想受到严格限制和禁锢 C.涉猎范围空前狭小                                          D.读书人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34.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 A.主权在民                  B.君民平等                   C.反对君主专制          D.实行君主立宪 ‎35.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6.清初颜元等人认为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37.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38.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39.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40.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 ‎“祖传秘方”。据材料可知(  )‎ A.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能继承财产                  B.古代政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C.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                  D.我国古代科技应用不够广泛 ‎41.1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42.表l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 表1 ‎ 史料出处 ‎ 史料内容 ‎ 东汉《后汉书·蔡伦传》 ‎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 唐朝《书断》 ‎ ‎“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 南宋《学斋拈毕》 ‎ ‎“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 ‎ 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该纸纸面平滑、质地薄而软。 ‎ A.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B.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 C.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D.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 ‎43.表2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 表2 ‎ 记述 ‎ 出处 ‎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 ‎(北宋)朱或《萍洲可谈》 ‎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44.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45.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46、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47、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48、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9、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50、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51、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52、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53、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54、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55、“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6、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5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8、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5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60、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 图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62、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 ‎63.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 A.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B.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 C.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                              D.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 ‎64.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 A.肯定人的尊严          B.否定神灵存在           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 ‎6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  )‎ A.动物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              B.不受法律和正义约束的人失去人权 C.有道德的人应该遵守法律坚持正义              D.公民应该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 ‎6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首次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纯粹的世俗观念。在主要的思想家看来,人生已不再是来世的一个短暂的准备阶段。这表明(  )‎ A.文艺复兴的文学艺术是大众化的        B.文艺复兴是反宗教的 C.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享乐主义                D.文艺复兴促使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 ‎67、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教皇收买学者阻挠人文主义的传播    B.教皇迎合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 C.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罗马教会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 ‎6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69、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70、在14世纪,许多对古代罗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博学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等。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意大利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 C.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有上层支持        D.意大利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 第Ⅱ卷 ‎71、(16分)懦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较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讷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材料四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 ‎ ‎ 请回答: ‎ 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5分) ‎ 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3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4分) ‎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4分)‎ ‎72、(14分)“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材料二 下图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画作《芦滩钓艇图》 ‎ 材料三 下图是《罗汉图》和《西斯廷圣母》 ‎ ‎ ‎ 宋朝刘松年《罗汉图》,是《十六罗汉图》之一,又名《灵猿献果图》。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但罗汉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小和尚接过灵猴摘送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 中世纪的圣母玛丽亚像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则是慈爱的、美丽的。该画作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温柔、秀美与坦然的骄傲,更歌颂了圣母将怀中孩子奉献人类、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 请回答: ‎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绘画和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4分) ‎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吴镇画作的特点。(4分) ‎ ‎(3)据材料三,比较两幅图的共同点以及在内涵上的不同点。(6分) ‎ 胶南一中高二历史学科第一学期第1次检测 ‎ 答题纸 ‎(测试时间:2018年10月 9日)‎ 注意事项:将第Ⅱ卷的题目答在答题纸上,不能超出答题范围。‎ 胶南一中高二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检测 ‎1-10 CBDCB CDCBA 11-20 DBDAA DCCCA ‎21-30 BBDDC CACAD 31-40 DCBCA DCBAC ‎41-50 ACDAB DBCCC 51-60 ACACC BDABB ‎61-70 BCCAC DBCBC ‎71、(1)态度:批判。(1分) ‎ 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给分)。(1分) ‎ 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分,任答三点得3分) ‎ ‎(2)原因: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1分) ‎ 特征:吸收佛道思想,以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2分) ‎ ‎(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2分) ‎ 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2分,任答两点得2分) ‎ ‎(4)理由: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2分) ‎ 说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变革推动社会转型。(2分,任答两点即可)‎ ‎72、(1)变化:风俗画兴起;坊市制度被打破。(2分) ‎ 优势:更直观、形象。(2分) ‎ ‎(2)特点:画作类型是士大夫的文人画(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任意两点得4分) ‎ ‎(3)共同点:都是宗教题材绘画;都体现了世俗化倾向;都对宗教中的神赋予了新内容;都淡化了宗教气氛。(4分,任答两点即可) ‎ 不同点:《罗汉图》突出了生活情趣的描绘;《西斯廷圣母》突出了人性以及圣母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