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二(北清班)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二(北清班)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二(北清班)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3.27‎ 范围:高中全部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1.5*32=48分)‎ ‎1.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这种现象说明 A. 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 B. 血缘关系被打破 C. 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D. 平民地位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等级制度被破坏,平民的地位得到提高,故D正确;诸侯并未取代周天子,故A错误;血缘关系一直存在,故B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故C错误。‎ ‎2.唐初设政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仅有三省长官,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 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 C. 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 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皇帝提拔人员入职政事堂并同享宰相地位,是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利于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 向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增加宰相人数是为了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办事人员增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作用的掌握。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有:是我国古代官制的重大创新,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避免了权臣专横,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 ‎3.明朝首次科举产生的进士中,有四分之三是南人。朱元璋对这一结果很不满意,将科举制停废数十年。在洪武三十年的殿试中,52名进士全部是南人。朱元璋大怒,处决了两名考官,并重新举行殿试,61名进士都来自北方。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A. 南北方开始呈现文化的不平衡 B. 南方地区在文化上更具优势 C. 选官政策渗透重北抑南的原则 D. 形成了北人垄断官场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时期的两次科举考试中,都是南方人考中者居多,这表明南方地区在文化上更具优势,故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并没体现出政府对科举制度实行重北抑南的原则,C错误;形成了北人垄断官场的局面不符合材料内容,D错误。‎ ‎4.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清政府撰修辞书 A. 旨在加强政府政策传达效果 B. 注意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 C. 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 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可知此举推动了五族的文化交流,解决了语言沟通的障碍,故D正确;材料与政策传达无关,故A错误;修书的目是要加强各族文化交流,不是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养,故B错误;修书不能体现各民族文化平等,故C错误。‎ ‎5.有两幅版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谷丰登”体现出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六畜兴旺”体现出家畜饲养业,故B项正确。家畜养殖只是材料图片反映的一个特点,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的特点,C错误;“男耕女织”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6.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 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 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 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只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无法说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排除;B项,​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只说明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无法说明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排除。‎ ‎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16世纪,世界也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不符,排除;D项,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8.《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 ‎9.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 A. 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C. 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其所反映的是对人本身欲望的追求,要求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故D项正确;这一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的内容与要求,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对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对理学的创新,排除C项。‎ ‎10.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A. 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 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 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 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家“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说明昆腔艺术深受社会欢迎,符合社会需求,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昆剧发展是否走上专业化道路,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是戏剧等市民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C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D。‎ ‎11.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 A. 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 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 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 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律劳卑的这番话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做辩解,希望通过战争将中国拉进西方人所认为的文明国家,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B选项排除。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律劳卑的这番话主要是为发动侵华战争服务,指责清政府保守落后是表面现象,D选项排除。‎ ‎12.‎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即社会各界人士都反对北京政府任用内奸、镇压爱国运动的行为,表明了他们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故A项正确。B项,材料反映各界对北洋政府对内镇压的批判,未提及对巴黎和会的不满,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共和内容,故排除。‎ ‎1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A. 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B. 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C. 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D. 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片可知,人民政协由各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D项正确。中共领导地位确立,与人民政协无关,A项错误。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此前并无社会主义民主,B项错误;人民政协人员的组成无法体现通过协商监督民主,C项错误。‎ ‎14.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据此可知,当时 A. 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 B. 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 C. 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 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可知,李鸿章认为减少工人工资会造成工人流散到外商工厂,说明当时洋务企业具有雇佣工人生产的资本主义因素,故C正确;材料说明李鸿章认为减少工人工资会造成工人流散到外商工厂,目的是维护洋务企业的利益,并非保护工匠的利益,排除A;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无法体现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排除BD。‎ ‎15.下表为1867——1894年全国各主要出口商品比重变化表(据《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第37页表改编,单位:%)。‎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 A. 出口商品的多样化趋势不断减弱 B. 丝茶大宗出口商品比重逐渐上升 C. 出口贸易的殖民地性质增强 D. 成为外国列强商品销售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口商品的种类由1867年的六种增加到了1894年11种,推知出口商品多样化是增加的趋势,为此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丝和茶的比重由88.2降低至51.1,为此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棉花等原材料出口增加,这适应了列强掠夺原料的殖民要求故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商品的输出情况,故D选项无法体现。‎ ‎16.与1940年相比,1944年我国发电量增长2.01倍,生铁产量增长14.28倍,钢产量增长83倍,煤产量增长3.18倍,石油制品产量增长38倍,酒精产量增长3.95倍,酸类产品增长10倍,碱类产品增长18.25倍。1944年这些数据 A. 表明当时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B. 体现了战时经济的特色 C. 反映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 说明民族工业发展阻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生产部门情况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与军事有关的生产部门产量增加,是因为当时战争的需要,体现了战时经济发展特色,故B正确;A项中的“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排除;材料中产量增加的不仅仅是重工业,还有与当时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故C排除;D项与当时日本全面侵略,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的史实不符,故D排除。‎ ‎17.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 A. 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 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C. 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 D. 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可知,英法输华货物呈现递减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法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于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中国贸易入超地位的扭转,A选项排除。英法输华货物的减少不能说明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B选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未明确反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反而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C选项排除。‎ ‎18.新中国某一时期,十分注重发挥妇女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咱妇女走出门,查田查财打头阵”“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劳动姐妹联合起,打垮封建救自己”等口号。这反映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积极性高涨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现实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得到广泛支持 D. “文革”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查田查财打头阵”“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劳动姐妹联合起,打垮封建救自己”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把矛头指向了封建势力,女性在运动中的的积极性高涨,故A正确;土地改革发生于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故B错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一大二公”,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不是“文革”时期,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查田查财打头阵……劳动姐妹联合起,打垮封建救自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9.图是水下考古图片,这表明 A. 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 B. 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 C. 通商口岸出现西式餐饮 D. 军舰官兵的日常生活已经全盘西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1894年甲午海战中,致远号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因此考古发现的致远舰上的餐盘标有英语,说明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故答案为A项。这一餐盘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用品,排除B项;从致远舰上发现的餐盘不能反映当时通商口岸的状况,排除C项;D项中的“全盘西化”说法绝对,排除。‎ ‎20.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说:赫胥黎犯了倒果为因的错,事实上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而不是因为有天良,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原文不具有的“国族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中却呼之欲出。可见,严复译书的目的是 A. 纠正进化论的错误 B. 丰富进化论的内涵 C. 谋求国人安全利益 D. 激励国人自立自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原文不具有的“国族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中却呼之欲出”可知,严复译书的目的在于激发国人民族存亡意识以激励国人自立自强,故D项正确。A项,严复认为“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故并未体现纠正进化论错误,排除。B项,严复并未丰富发展进化论,排除。C项,严复翻译《天演论》旨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排除。‎ ‎21.民国时期,辜鸿铭用外文著《中国人的精神》、《呐喊》等书,林语堂亦有《吾国吾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英文著述,此类著作多有再版。这一现象反映 A. 知识分子现代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B. 国内存在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倾向 C. 中国文化开始受到西方社会关注 D. 新文化运动唤醒国民大众的政治觉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先进的知识分子将中国的文化作品翻译成外文,可以推断知识分子有意识地推广中国的文化,故A选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翻译中国作品,并未排斥西方文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的开始一词并非准确,中国传统的文化比如:儒家思想,很早就受到了西方的重视;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文化而非政治,故D选项材料未体现。‎ ‎22.1930年9月毛泽东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据此可知,毛泽东 A. 肯定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B. 强调了夺取中心城市的重要性 C. 指出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必要性 D. 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赣水那边红一角”反映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反映了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故A正确;材料强调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是强调夺取中心城市的重要性,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必要性问题,故C错误;1930‎ 年毛泽东没有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故D错误。‎ ‎23.有学者说:雅典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没有职业士兵和永兵,没有最高法官,也没有专门的立法人员。政府职责由普通公民履行,此种制度是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公职人员素质较高 B. 城邦政治运行缺少动力 C. 实行三权分立体制 D. 公民参与是民主的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政府职责由普通公民履行……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反映了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保障,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设想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并不等于说雅典公职人员素质较高,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邦政治运行缺少动力,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政府职责由普通公民履行……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4.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1222年成立时,只有宗教法、民法、医学三种科目。1399年帕多瓦大学分化为两所大学:一所主要教授民法、宗教法和神学,另一所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这反映了该时期 A. 神学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B.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 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 D. 人文精神开始勃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1399年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但当时的意大利神学依旧占据着统治地位,排除A;帕多瓦大学的分化无法体现当时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更不能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排除BC;根据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意大利人文精神已经开始勃兴,故选D。‎ ‎25.‎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 反对教会权威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主张法治,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其历史事件是启蒙运动。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家不但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宗教神权和贵族特权,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提出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法治、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思想,即反封建的同时建立理性王国。故答案为D项;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是,A项排除;文艺复兴鼓吹人性解放,B项排除;倡导思想自由是启蒙思想内容,但不是最佳选项,C项排除。‎ ‎26.下面是1784~1836年英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据此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英国 年份 原料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 制造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 ‎1784~1786年 ‎43.6‎ ‎82.2‎ ‎1814~1816年 ‎51.6‎ ‎83.6‎ ‎1834~1836年 ‎67.8‎ ‎91.1‎ A. 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 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C. 重商主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D.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可知,原料进口和工业品出口占比均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大量进口原材料,在本国生产成工业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故答案为D项。缺乏其他国家进出口信息,无法通过比较得出A项说法,排除;缺乏英国对外贸易各个时期各类商品具体信息,无法通过对比得出B项说法,排除;随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英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取代重商主义,推动对外贸易发展,C项排除。‎ ‎27.以下史实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建立了大量商业公司,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荷兰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 B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和《社会保障法》‎ 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1953年苏联全部农用动力中,机械动力所占比重已达91.7%,畜力所占比重已降至8.3%‎ 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故答案为D项。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上运输业和商业发达,不是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56年开始,排除C项。‎ ‎28.光荣革命时期,英国国王与议会达成“革命协定”:议会答应给威廉提供一笔稳定的税收支持他对法国的战争;威廉授予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无权解散议会;君主提出要求,下议院批准(或不批准),上议院表决通过(或不通过)。据此可知,“革命协定”‎ A. 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B. 最早落实三权分立的理论 C. 旨在实现国王和议会的相互制衡 D.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英国光荣革命时期的“革命协定”授予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限制君权,这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是“最早”落实三权分立的理论,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议会权力至高无上,王权被限制,不是国王和议会的相互制衡,故C错误;当时国王依然掌握着行政权,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无权解散议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9.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南北方经济利益冲突加剧 B. 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 C.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 D. 联邦政府权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当时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表明联邦政府权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故D选项正确;材料通过不同宽度的铁轨体现了当时国内没有同一的市场,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利益冲突加剧,故A选项错误;联邦政府在18世纪末就已经推行,故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不同宽度的铁轨,没有体现战争破坏交通设施,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 ‎30.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A. 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 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 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体现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劣势,也就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故C项正确;二战后随着亚非拉地区民族国家的独立,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比以前减弱,故A项错误;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B项错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独立,故D项错误。‎ ‎31.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摇滚乐的繁盛时代,不同于50年代将眼光停驻在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上,反战、民权、爱与和平成为这一时期摇滚乐探讨的中心问题,它已经成为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一种途径。摇滚乐的新发展折射出 A. 传统音乐的深刻变化 B. 种族隔阂的逐渐消弭 C. 滞胀危机的社会影响 D. 音乐创作的社会责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摇滚乐属于新兴的音乐而非传统音乐,故A选项错误;B选项表述不准确,摇滚乐并不能让种族隔阂消失,今天种族隔阂仍部分存在;C选项经济滞胀是在70年代产生的,时间不符合,故错误;D选项材料中的摇滚乐关注社会热点,故体现社会责任,为此正确。‎ ‎32.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 A. 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 B. 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 C. 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 D. 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的大国互动中,美国对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而美国立足改善与俄国关系,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中欧领导人会晤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但是遭遇了某些挫折,所以综合起来看,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故选D;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只是其一个表态,并不能证明美欧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A;特朗普是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的,所以要说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也是不现实的,故排除B;题干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史实,只有前两个体现了跟美国相关,再加上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此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必做题,共37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宋代以前,救助贫国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教助。到了家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掲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貧户,并设立“纳業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目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 ‎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庆西、河南瀑发了历史军见的大早突,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安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着名的社会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根”,对症下药,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者市县乡村五坂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策,国人因她策,因赏国原因策,因贫国类型施策,通过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答案】(1)特点:①分类定级,分类扶持;②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③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④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 ‎(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年至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 ‎(3)意义:①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②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可知体现的是分类定级,分类扶持;根据材料“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可知体现的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和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根据材料“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目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可知体现的是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 ‎(2)根据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可知体现的是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根据材料“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可知体现的是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根据材料“金镛、谢家福等着名的社会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可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根据材料“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可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根据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可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根据材料“光绪初年,庆西、河南瀑发了历史军见的大早突,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可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大旱灾的出现和政府救济力度有限。‎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消除贫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践行党的宗旨和为其它国家提供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 ‎34.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据材料,从“中外关联”的角度简要概述18501900年间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答案】经济上,西方进行工业革命,通过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企业产生和发展。‎ 政治上,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欧、美、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影响下,中国进行维新变法,开始了建立近代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的尝试。‎ 思想上,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解析】‎ ‎【详解】‎ 首先注意题目的要求“中外关联”及时间“1850——1900年间中国近代化”,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归纳总结。‎ ‎(选做题:请在以下题中任选一个作答,共15分)‎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以后,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文帝即位当天立即宣布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参议国之大事……无其人则阙”,实则只是给予大臣以荣誉的虚职。五省即尚书、内史、门下、秘书、内侍。秘书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五省之外,设御史台掌监察;都水台掌水利。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新置谒者台和司隶台,掌巡察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与御史台合称三台,以加强对内外官员的控制和纠察。……隋炀帝时,把三师、特进官,以及上柱国以下十一等勋官等勋爵虚职进行废除。‎ 开皇三年,文帝正式下令停止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之权,同时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虽然仍是二级制,但魏晋以来州比郡高,以州改郡,相应也就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级。同时还并省诸郡。官吏任用方面,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进士、秀才等科,有的虽是沿袭前代故事发展而来,但至此已发生质变。‎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朝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官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实行三省六部制;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重新确立郡县二级制;裁减冗员,创设科举制。‎ ‎(2)有利于精简机构,提过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吏治,抑制削弱门阀显贵势力;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稳定政局,维护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得出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设御史台掌监察”得出: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依据材料中“改为州县两级制”得出:重新确立郡县二级制;依据材料中“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得出:裁减冗员,创设科举制。‎ ‎(2)依据材料并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维护了国家统一、机构的精简、行政效率的提高、官吏的整顿、皇权及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海湾战争双方的战争准备和攻防作战不仅改变了战场环境的景观,也给环境带来了剧痛。在海湾战争中,双方从“沙漠风暴”行动起,都袭击了石油设施并造成了石油泄漏,美军空袭造成了数百万桶石油的泄漏;对海湾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更大威胁来自伊拉克军的故意泄油行动。此外,美军对伊拉克28家炼油厂进行了轰炸。伊军则开始有选择地点燃科威特油井,以浓烟掩护其地面目标。大火产生的烟云面1.5万平方千米,遮天蔽日并向东南缓缓移动,烟云降低了海湾地区的气温,造成了农业减产。海湾战争中美军3500辆坦克、2500辆装甲车和1700件大型武器参与军事行动,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直接破坏了车队所到之处的沙漠地表;伊军则着手准备地面防御工事和雷区。更引人关注的是贫铀弹,贫铀是浓缩天然铀的过程中产生的伴生品,具有重金属毒性和放射性。美国空军在海湾战争中共发射94万发贫铀炮弹,战后美军档案称科威特和伊拉克战场至少有40吨放射性尘埃。国际黄十字组织一方的研究,以在战场生活的平民为对象,通过绝症患病率的增加和婴儿先天缺陷率的上升,表明贫铀的辐射性并不容忽视。‎ ‎——摘编自贾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类、战争与环境——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 ‎(1)根据材料,说明海湾战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战争与环境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答案】(1)影响:造成海洋污染;造成大气污染;造成陆地污染;造成辐射污染。‎ ‎(2)启示:战争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也应当呼吁和平;战争涉及国际利益,也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国家利益和人类命运的关系。 ‎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对海湾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更大威胁…..烟云降低了海湾地区的气温,造成了农业减产….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直接破坏了车队所到之处的沙漠地表….更引人关注的是贫铀弹…通过绝症患病率的增加和婴儿先天缺陷率的上升”,从海洋、大气、陆地、辐射污染等方面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2)根据题意,以“战争与环境”‎ 的关系为中心,从战争对环境的破坏、环境保护、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进行思考阐述即可。‎ ‎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逢甲(1864-1912)一生有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山村即目》、《秋怀》、《纪梦二首》、《百字令》、《竹枝词》、《离台诗》、《天涯》、《元夕无月夯、《愁云叭、《春愁》和前后《秋怀》等,对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卖国行径,全国同胞纷纷杭议。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丘逢甲曾为此“刺血三上书”(《议重送颂臣》)。满纸血泪他在、秋云中写道:“愁云极目昼成阴。飞鸟扰知恋故林破碎河山收战气。飘零身世损春心,”又在《病中赠王桂山》中写道:“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在丘逢甲的诗中,诗人还满怀激情地赞硕文天祥、郑成功、俞大献。诗人在《牡丹诗》中借敢于违件武则天帝旨、拒不开放的洛阳牡丹。讽刘慈禧的专横.歌颂“戊戌六君子”的“不媚金轮”。他在《秋兴》中写道:“割地奇功酬铁券,周天残焰转金轮后足玉树仍歌舞,前席苍生付鬼神”。丘逢甲提出“以重开诗史作雄淡”,在他的作品中也写有不少这类诗作,如“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修阴教强黄种,体把平权笑白民”“黄人尚昧合群理,诗界差存自主权”等。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初定南京。于是他写了《谒明孝陵》四首,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1916年诗人有《感事》一首云:“盖世袅雄一讣来,愚而自用及身灾”。‎ ‎——摘编自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逢甲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丘逢甲诗作中概括其思想品格。‎ ‎【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清政府腐朽卖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维新变法的兴起,但被顽固派镇压;男女平权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 ‎(2)品格:痛斥帝国主义侵略,富有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中国人民反帝,收复失地,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揭露清政府腐朽卖国,批判袁世凯复辟帝制,敢于向旧势力挑战;宣传新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讴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对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卖国行径”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腐朽卖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歌颂‘戊戌六君子’的‘不媚金轮’。”可知维新变法的兴起,但被顽固派镇压;根据材料“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修阴教强黄种,体把平权笑白民”可知男女平权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初定南京。……1916年诗人有《感事》一首云:‘盖世袅雄一讣来,愚而自用及身灾’。”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 ‎(2)根据材料“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诗人还满怀激情地赞硕文天祥、郑成功、俞大献。”可知痛斥帝国主义侵略,富有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中国人民反帝,收复失地,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根据材料“割地奇功酬铁券,周天残燄转金轮。后庭玉树仍歌舞,前席苍生付鬼神。” “盖世袅雄一讣来,愚而自用及身灾”可知揭露清政府腐朽卖国,批判袁世凯复辟帝制,敢于向旧势力挑战;根据材料“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要修阴教强黄种,休把平权笑白民”“歌颂‘戊戌六君子’的‘不媚金轮’。”“于是他写了《谒明孝陵》四首,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可知讴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