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5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C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C项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项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A项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项错误。 2.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C )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略而行之”体现了儒家身体力行的思想,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C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身体力行,改造社会,修齐治平是集中体现,反对祷告和空谈,但并非不信鬼神,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孔子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孔子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排除D项。 3.“夏礼吾能言之,杞(杞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子( D ) A.熟悉夏商礼制 B.感叹杞宋衰落 C.重视文献记载 D.重建礼法规范 解析:(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说明孔子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他希望能够把之前的礼法规范给建立起来,故选D。 5 4.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D )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周礼重在维护社会等级 C.儒学思想以复古为要 D.先秦文化的人文化趋势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商周时期和孔子都扬弃了有关“巫”“神”的内容,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文化体系,可以分析出先秦时期文化逐渐走向人文趋势,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等级的信息;C项不选,与“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内容”不符。 5.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 )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如今)圣王不出现,诸侯放纵恣肆,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一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孟子的言论反映了当时的儒家学说居于百家一言的地位,A项正确;地位日趋稳固,不符合材料“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等信息,排除B项;儒学成为主流学说是在汉代,C项排除;融合佛道思想是指唐朝以后的三教合一,D项错误。 6. “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 D ) A.《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B.《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C.《孟子》:春秋无义战 D.《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 解析:“春秋祭祀”指的是节气时间,故A项错误;“春秋高矣”指的是年龄,故B项错误;“春秋无义战”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的春秋阶段,故C项错误;“百国春秋”指的是各国历史,故D项正确。 7.“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A ) A.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 B.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 C.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 D.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体现了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8.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这说明此思想家( D ) A.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 B.要求缓和社会矛盾 C.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吸纳了法家的思想 解析: 5 材料主张道德教化,故排除A项;材料主张改造人性,实现弃恶入善,实际上是改造主观世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国家的统治的信息,排除C项;“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故选D项。 9.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 B ) 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 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是法家代表,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也融合了儒家思想,是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统治者的思想,主要反映的是荀子思想的发展特征,排除C项;材料是指荀子思想中兼有儒家和法家思想,并没有体现出法家和儒家思想已经融为一体,排除D项。 10.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C )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解析:材料中的思想主张来自于荀子,荀子在材料中提出使百姓富裕和教化百姓对调养百姓思想感情和整饬百姓本性的重要性,而没有提到富裕百姓与政治教化孰先孰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荀子的治国理念的核心为礼法并重,然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德治与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改善民生和思想教化对加强统治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改善民生并不能体现重利轻义的观念,而且也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涵,故D项错误。 11.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B )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儒家的“以人为本”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 1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解析:本题考查对各派观点的理解能力。“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仁”的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主张;“归服自然的隐士”符合道家思想的要求,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提出“法治”,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参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5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材料三 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 网民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 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对他尊敬。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无知的表现。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 (1)据材料一观点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10分) (2)“三十而立”一般被理解成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简述孔子的人生目标和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进行的努力。(10分) (3)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概括其对孔子的评价。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案:(1)政治倾向:孔子希望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异: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目标: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传承礼乐文化。 努力: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文化典籍,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 (3)网民1观点:认为孔子代表封建意识形态,对其持否定态度。 理解:其对孔子的认识是片面的。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了统治工具,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网民2观点:孔子代表中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理解: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普世价值。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求“据材料一观点”结合“克己复礼”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注意从其“政治思想”方面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第(2)问从所处时代入手,结合孔子的活动如“教育、周游列国、整理文化典籍”等方面回答。第(3)问结合两段材料,对其中一种观点评价,本题具有开放性,回答哪种观点,自圆其说皆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5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6分) 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