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 I 卷(共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0 小题,共 60 分) 1. 《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 礼法并施 B. 施行仁政 C. 君民共治 D. 君贵民轻 【答案】B 【解析】荀子说:“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所以,如果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让民众获得利益,却要求民众对自己亲近爱戴,那是不可能的。”荀子的精辟论述,告诫所有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是由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所决定的。所有这些是为荀子主张施行仁政,故B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点睛: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观点: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③治国上: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④伦理关系上:主张“性恶论”。⑤君民关系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据此,该人应属于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仁政”,这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道”“无为”,墨家强调的是“兼爱”“非攻”,所以都与题干不符。选D项。 3. 孔子收徒讲学,西汉设立太学,都是对古代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下列对两者分析有误的是 A. 办学性质并不相同 B. 教育对象都涉及社会中下层 C. 都推动儒学的传播 D. 教授内容以《论语》等为主 【答案】D 【解析】孔子讲授的是《论语》,太学讲授的是《五经》,故D错误,符合题意;孔子属于私学,太学属于官学,故A正确;私学和汉代太学教育对象都涉及社会下层,故B正确;二者都对儒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故C正确。 4. 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 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罢黜百家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影响 C. 科举制度的繁荣 D. 民间书院的兴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干分析可知,从汉代到宋代“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宋代影响很深,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宣扬“理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孔子取得了独尊地位。故选B项。A是汉代儒学措施;C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D属于民间教育发展,排除。 5.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 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乙徒的思想是 A. 宇宙便是吾心 B. 有理而后有气 C.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A 【解析】题干中乙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故A正确;其余三项均是理学思想,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B、C、D三项都不正确。 点睛:程朱理学特点。 6. 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 的农民。据此判断李贽主张 A. 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 C. 主张 “绝假纯真”的童心 D. 揭露儒学家和道学家的虚伪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体现出了对“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批判,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男尊女卑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C属于李贽做学问思想,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学家,故D项错误。 7. 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 痛恨孔孟学说 B. 反对君主专制 C. 维护儒家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理解分析可知顾炎武主张关注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故D正确;顾炎武批判的是宋明理学,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批判,故B错误;材料提倡的是治学风格,故C错误。 8.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 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源于 A. 抗清斗争的高涨 B. 宋明理学的兴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个人私利的主张,这一思想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9. 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 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A. 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 政府垄断了印刷技术 D. 印刷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全唐文》”“以版印日历鬻于市”“其印历亦已满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发明的,故B项不符合;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 【名师点睛】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元朝时,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现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1、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 2、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0. 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 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可知是指行书,故A正确;B是篆书,C是草书,D是楷书。 点睛:古代书法艺术 11. 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画的类型和创作风格看,符合该画的是 A. 山水画 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 文人画 “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 文人画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 山水画 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答案】C 【解析】“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这说明作者绘画不求形似;“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体现的是作者的民族气节,这是典型的文人画,故此题应选C项;A和D是山水画特点;B不符合文人画特点。 点睛:北宋时期绘画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突出写意的文人画,二是绘现实、揭现实的风俗画。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北宋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 12. 元朝时城市里有了杂居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述、谈论小 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 A.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 是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反映 C.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 D. 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 【答案】A 【解析】元杂剧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元杂剧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要,故A正确;逃避现实一般是文人心理需求,故B错误;元杂剧时期不是资产阶级文化意识,故C错误;文学不是统治阶级压迫的手段,故D错误。 13.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材料反 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 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 C. 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 D. 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外国的技术抵制外国的侵略,所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就是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地主阶级代表魏源并不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地主阶级代表魏源也不能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是《海国图志》的客观上的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魏源、王韬等思想家•《海国图志》的目的 14. 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 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 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 A. 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 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C. 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D. 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大伤国体”、“汉奸”可判定时人对于郭嵩焘出使西洋做法的排斥,体现出当时国人仍然没有摆脱出天朝上国思想的限制,故C项正确,A敬畏不符合题意;B中平等说法错误;D中盲目排外不符合天朝上国思想。 15.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 1898 年出版 后,10 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 30 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 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天演论》的广泛发行说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这和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部分国人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政治民主改革,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排除。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16.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 改革社会风尚 B. 吸收世界文明 C. 发展近代交通 D. 主张机器生产 【答案】B 【名师点晴】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 考点:中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康有为思想主张 17. 19 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孙中山 D. 康有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说明了近代中国三中政治势力的对外态度,即守旧党代表了顽固派,中立党是指维新派,维新党实际是指革命派。ABD三项与题意和史实不符,故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思想•革命思想 18. 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了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 次,而“民主”仅 305 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 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 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 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 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等,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从而B项错误,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CD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均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 19. 1917 年,《新青年》2 卷 6 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 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 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 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 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 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 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此首诗使用的是白话文,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20. 1920 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 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 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B.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C.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中材料“1920 年,陈独秀《谈政治》”、“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反映了陈独秀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主张,结合时间1920年,正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新文化运动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选C。A不符合题意,BD都发生在1920年之后,排除。 21.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主要价值在于 A. 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B. 推翻封建清政府 C. 实现民生幸福 D. 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驱除鞑虏”即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为创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创造条件,故选B。A项是反帝的内容,在旧三民主义未明确提出;C项是指民生主义;D不符合材料主旨。 22.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 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 A.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 “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答案】C ..............................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23.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 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主旨意思,实际是主张通过限制独占性质的企业(包括本国和外国企业)以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家生计,这并不代表他反对自由竞争,也不代表其要求扩张国营经济,和其强调不强调民族独立没有关系,因为他所提到的企业既有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答案为D。A是民族主义;B和C不符合新三民主义节制资本含义,排除。 24. 毛泽东曾说,大革 命失败以后,“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 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这主要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独立探索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向井冈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说明中共独立探索革命的意识,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三民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故A、B错误;领导权之争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C错误。 点睛: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25. 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 年)至“十四大”(1992 年)四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 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对答案中所给的选项进行时间上的分析①“市场经济”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是在1982 年是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是在1977年十一大上,因为仍处在徘徊时期。④报告中“三步走”和“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26. 1978 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 年初, 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当时改革开放还未进行,与A、B、C项均不符合;1992年邓小平发表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两次讲话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D。 27. 1955 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 年,周恩来与中科 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 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周恩来的谈话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1956年这一时间和周恩来的表态,可以准确判断出A项,因为1956年我们并开始提出并实行了“双百方针”,周恩来的态度正好就是对这一方针的最好诠释。B应该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故排除;题干中1955年的现象反映了C;而题目的主旨是对学术问题政治化错误的纠正,故排除C;D项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实行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8.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 段材料反映的教育方针是 A. 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 B. 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 邓小平 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D.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材料中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文献关于教育方面确定了我国教育方针,故A正确;B是文化大革命时期;C是1985年提出;D是1996年。 点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方针,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并确立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等教育方针和政策, 这些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等。 29. 1977 年 8 月 4 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对 1977 年恢复高考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C.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D. 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体现 【答案】D 【解析】“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是1995年,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关于恢复高考正确表述,排除。 30. 1970 年 4 月 28 曰,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 人民……在短 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一 科技成就 A. 标志着我国卫星发射技术完全成熟 B. 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 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 核国家行列 D. 使中国赢得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尊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所以答案选D。A中完全成熟说法绝对,排除;B中人类宇航开端是苏联航天事业开始;C中核国家不符合题意。 31. 智者学派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 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由此可见,公元前 5 一前 4 世纪的希腊 A. 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 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 C. 思想民主,人文色彩很浓厚 D. 中央集权,重视思想统一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雅典并非诸侯割据;B项错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无明显政治派别;D项错误,雅典未建立中央集权。材料中智者学派到处讲学,传播修辞、辩论之学,反应的是民主政治的情况。故C正确。 点睛:雅典民主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进程、表现、特点、评价等都要掌握。 32.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 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 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表明苏格拉底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涉及到思想方面的问题,即这段话的主旨在于表明苏格拉底其实是在捍卫思想自由原则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公民生存权利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司法不公方面的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思想自由而非反对贵族专权暴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33. 《神曲》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但丁在地狱中看到了倒埋在岩石里被火烧烤着的教皇和僧侣,并 对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这主要说明但丁 A.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 揭露教皇的贪婪淫逸 C. 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 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批判封建教会的权威。材料中提及火烧教皇和僧侣并认为是“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说明但丁反对宗教神学的权威统治,故D正确;A和C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B材料中没有体现。 34.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 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 是 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主张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与上帝沟通 D. 试图彻底清除宗教对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1517年马丁·路德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因此A正确;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因此B正确;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因此C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并未否定宗教的作用,没有消除宗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故选D。 3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19 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 明”之处是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资产阶级的力量小,所以就披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外衣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维新变法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小,所以就借助传统文化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即托古改制;他们都利用了传统文化,故此题应选B项。其他均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 36. 1953 年 1 月,政务院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 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 A. 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 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 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 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故B项正确;ACD项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排除。 37. 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 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A.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 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 C. 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A项应为启蒙运动的主张,故排除;B项中“唯一条件”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科学……能点燃‘理性之光’”可知自然科学能推动理性发展。故选C。 38.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之一认为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因此推翻了上帝的作用,显然B选项符合题意;A项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与题意无关;C项马丁·路德的新教更不符题意;D项相对论探索的与揭示的是宏观世界,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生物学·进化论 【名师点睛】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3)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39. 启蒙思想家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是自 由的。”康德强调的是 A. 追求人的思想自由 B. 实现人的人身自由 C. 人生而自由平等 D. 凸 显人的情感和个性 【答案】A 【解析】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思想家,主张思想自由,理性批判,“理性是自由的”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A正确;B和C是卢梭主张的思想;D中情感和个性是浪漫主义者思想主张。 40. 下图是 19 世纪中期英国《笨拙》周刊刊载的《饥荒的一家 人》(局部)。由画的表现手法和内涵可判断该画属于哪一 文学艺术潮流 A. 自由主义 B. 浪漫主义 C. 批判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兴起,现实主义描绘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下层,手法是批判社会现实,《饥荒的一家人》正是对社会现实批判的表现,故C正确;A、B和D均不符合漫画和时间的信息,排除。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第 II 卷(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41.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叶以前 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 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 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朱熹思想影响有哪些认识,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材料二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 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贡献及其影响。 【答案】(1)认识与说明:(任答两点即可) 朱熹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科举制的考试依据。说明:朱熹对《四书》加以注 释,使之成为了儒学经典。 朱熹思想导致古代中国日益僵化,压制了新思想的发展。说明:明清时期推行八股取士、 文字狱,导致思想僵化。 朱熹思想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说明:朱熹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皇帝权威和封建制度文 明;朱熹思想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延续了封建文明。 (2)贡献:指出社会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追求共同富裕;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主 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把对社会 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推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 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指明了出路。 【解析】(1 )依据材料一“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的信息从积极和消极的视角分析回答,说明从朱熹对待儒家经典、明清思想僵化以及推动思想统治的角度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信息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解放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构成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理学思想影响 (1)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42.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1840~ 1860 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 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 视。 1860~ 1895 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 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 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 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895~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 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 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 1897 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 强为宗旨的学会 33 个,新式学堂 17 所,出版报刊 19 种。到 1898 年, 学会、学堂和报馆达 300 多个。 1900 年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 1895~1900 年较 1860~1895 年的“观念更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1)1860~1895 年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强于西方,只学西方技术即可;1895~1900 认为单靠 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状况,更需要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2)特点:从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 物”到”制度”的进程。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日益壮大;有识之士寻求救国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 【解析】(1)依据表格时间从1860~1895以及1895~1900连个时间段去分析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第一小问特点从学习内容以及由浅入深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经济和阶级等角度分析回答。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43.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技成就的主要差异,并结合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科 技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在 1750 至 1770 年之间,英国的出口产品增长了 80%。英国拥有商人的航海能力,它 能够把货物运送到世界各个地区。英国的企业家和发明家抓住了这个机会。1773 年凯伊发明的飞梭, 通过相对简单的机械装置提高了织布速度。之后,技术不断更新,最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 的装置。这时,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 ——整编自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生产领域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差异:改革开放前,注重国防建设;改革开放后,注重国计民生。影响:推动 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家建设的现代化);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便利了人际交往;提高了国际地位和 影响力。 (2)变化:由手工机器生产发展为蒸汽机(动力机器)生产;由手工工场发展为工厂。原因: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企业家和发明家的支持;企业家致力于新技术发明。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改革前后科技发展方向从国防和民生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国防现代化、生活水品提高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简单的机械装置提高了织布速度。之后,技术不断更新,最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以及所学从生产动力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市场、发明家支持以及英国航海能力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