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2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2月月考(2017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民主化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④制度创新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2.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主要表明(  )‎ A.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D.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生产化 ‎3.《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 A.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 B.秦汉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4.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5.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权力机构的加强 ‎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缓和 ‎6.唐朝才女上官婉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据史书记级上官婉儿与专权的韦皇后一党关系非常紧密。而2013年发掘的上官婉儿的墓志全文,其中则记载了她强裂反对韦皇后支持下的安乐公主当“皇太女”的事件。对此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文献和实物二重证据更可信 ‎ B.史书记载没有任何客观性 C.考古发现是唯一真实的证据 ‎ D.墓志比史书记更具有主观性 ‎7.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8.唐朝前期,担任园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懦。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 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 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9.据《泉州府志》(清)记载: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郑允桓前住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郭氏日:“夫纵不返,氏终为郑家妇。”遂入门,躬绩养老姑。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允(桓)子归,宜娘抚之。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  )‎ A.郭氏生活在封翻礼教盛行的时代 B.《泉州府志》属于官方史书 C.郑允桓行为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D.《 泉州府志》赞赏郭氏行为 ‎10.《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说:“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 吨流入了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加强控制海外贸易 ‎ B.明朝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中国传流手工业较发达 ‎ D.中国参与了西方的殖民掠夺 ‎11. “隋朝统一以后……把州、郡并做一级。唐朝也沿其制,而于其上再设一个道的区域。一道之中,是没有长官的。中宗复位的这一年,分天下为十道,每道各设巡察使。”由此可见,唐代的道(  )‎ A.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 B.是中央为控制地方而设立的监察区 C.其设立标志着地方行政转变为三级制 D.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12. “明朝自成祖以后,历代皇帝嗣位,多由皇太后主持其事,但继位的皇帝出自阁臣的提名,则是前此所未有”。上述材料表明明代内阁(  )‎ A.阁臣的权位曾一度极度扩大 ‎ B.阁臣逐渐演变为实职的宰相 C.逐渐取代皇帝成为实权人物 ‎ D.曾一度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13.如表是对8l ‎ 家早期民族资本工矿企业主要创办人原有身份统计的结果,该结果反映出(  )‎ 人员分类 拥有企业数目 占总企业数的百分比(% )‎ 买办及买办商人 ‎29‎ ‎35.80‎ 官僚地主 ‎29‎ ‎30.86‎ 一般商人 ‎15‎ ‎18.52‎ 华侨商人 ‎6‎ ‎7.4l 手工作坊主 ‎6‎ ‎7.41‎ A.早期民族资本家多由官僚及买办转变而来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地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C.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额较少 D.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14.1979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给予摘帽后的地方、富农分子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 这种做法(  )‎ A.全面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以实际行动否定了阶级斗争存在 C.符合农村工作实际且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D.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全面完成 ‎15.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 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观点正确可信 B.有助于国人第一时间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D.受国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16.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 ‎ B.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 C.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 ‎ D.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 ‎17.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 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 B.与上帝直接对话 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 D.批判神学统治 ‎18.‎ 罗斯福就职时美国失业人口为1400万,1937年8月减少到500万,1938年﹣﹣1939年又增加到1000万,这表明当时(  )‎ A.就业率居高不下 ‎ B.就业渠道类型单一 C.就业情况很不稳定 ‎ D.新政并未发挥作用 ‎19.如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科举出身者与官僚的来源统计表(  )‎ 大士族(%)‎ 中小士族(%)‎ 寒素(%)‎ 科举出身者来源 ‎69‎ ‎13‎ ‎18‎ 官僚来源 ‎66.2‎ ‎12.3‎ ‎21.5‎ A.士族通过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 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 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 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 ‎2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 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1.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22.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这一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          ‎ B.德意志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 C.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统一的旗帜         ‎ D.加强中央集权以便外扩张的需要 ‎24.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商业革命”的影响                     ‎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                     ‎ D.“英国工业革命” 的影响 ‎25.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 A.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 B.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 D.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26题20分,27题15分,28题15分,总计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统计表 材料二、265年,三国归晋,天下重归统一。人口增长,太康元年,达1600万人。但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出现八王之乱,黄河流域又成战场,关中大饥荒,大量百性逃往四川、南阳、今湖北、湖南、河北。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流民和当地政府、土著发生大冲突,动辄死成千上万人。永嘉四年 ‎ ,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和瘟疫,中原白骨蔽野。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处于空前的大混乱、大屠杀和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至少有90 万人迁向比较安定的长江流域苏、皖、鄂、湘、川等地。从此,长江流域得到开发,经济水平开始赶上黄河流域。﹣﹣《中国历史人口管理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在明清时期快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魏晋南北朝人口南迁。‎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制,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 “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呂思勉《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1848年,英国财政大巨格拉斯顿组织专人就文官制度问题对财政部、海军部的部门做了详细调査,1853年底写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对文官制度提出了一整套建议,建议的中心是要求确立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 这个报告虽然在提出不久就在l855年2月被国会否决,但它的内容则成为50﹣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基本依据。1868年上台的格拉斯顿自由党内阁,曾力争用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任用文官。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 ‎﹣﹣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选官制度最突出的特点,说明其选官制度的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文官制度在英国建立的必然性。 ‎ ‎(3)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科举制和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二者的共通之处。‎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DADAB 6-10:ADBCC 11-15:BAACD 16-20:CCCAD 21-25:DCCAC ‎26. (1)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阶段性和地区性明显;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 ‎(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双季稻在江南地区的栽培、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医学的发展;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思想).‎ ‎(3)评析:从原因上看,魏晋南北朝人口南迁是北方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相关.从影响上看,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逐渐趋向平衡;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南方的民族冲突等社会矛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7. (1)特点:通过(分科)考试;层层选拔.‎ 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自由竞争的经济规则确立,为政治领域的改革奠定基础.政治: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3)选拔人才的方式及原则:通过考试公开竞争.‎ 社会作用:扩大人才来源,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28.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