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弋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弋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黄绿红 审题人:侯建芳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A. 否定了君主专制 B. 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 反映了重民思想 D. 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不可忽视,认为统治者只有得民心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只是要重视民众。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孟子的主张,排除;孟子是站在维护君主统治的角度来认识民众问题的,不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也不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排除BD项。 点睛:孟子“民贵君轻”的提出,继承了西周以来的“重民轻天”思想。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虽然在主观上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为统治者着想,但它也是当时的客观情况在孟子思想上的反映。孟子是剥削阶级中看到人民的力量并引起很大重视的思想家。这种主张使得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民生,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2.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西汉前期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从材料中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来看,这种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排除D项。 3.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此后当地三年大旱无雨。这一剧情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忠孝节义 D. 安土重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以民为本就是重视人民、“保民而王”的思想,排除A;题干反映大自然的相关现象与统治者制造的冤屈的关系,这很明显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忠孝节义是儒家伦理道德,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4.汉末佛教被一些人描述为“咽气餐霞之术、神丹金液之事”。东晋成书的《后汉纪》称“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大致同时期成书的《牟子·理惑论》则谓:“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这些描述和记载 A. 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 B. 说明了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印证了儒学对佛教的影响 D. 消弭了儒佛道之间的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咽气餐霞之术、神丹金液之事”、 “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等信息可知,佛教被赋予了中国化的含义,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A项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西汉末年,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排除C;D项消弭表述错误,且材料只提到佛教,未涉及儒道,排除。故选A。 5.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材料的主旨是 A. 心即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理是万物本原 D. 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答案】D 【解析】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的的是以“三纲五常”为主的儒家伦理道德,“灭人欲”不是要灭人的所有欲望,灭性欲、食欲、爱欲,这里的“人欲”指的是不符合“三纲五常”要求的欲望。所以答案选D,排除B。A是陆王心学的,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 6.有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中体现了诗人对万物的认识是 A. 人伦者,天理也 B. 格物致知 C. 心即是理 D. 致良知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故选B。A项“人伦者,天理也”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C、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 故ACD三项排除。 7.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A. 主权在民 B. 君民平等 C. 反对君主专制 D. 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得出,其主张为反对君主专制,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在民的内容,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君民平等,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等信息,不能得出主张君主立宪制,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理解。 8.李克强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李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 A.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 气者,理之依也 C. 工商皆民生之本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B表述不对,这是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另一思想家王夫之的古代唯物思想。 考点:黄宗羲 点评: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历史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2.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9.针对雅典民主制度,苏格拉底说:“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这表明苏格拉底 A. 提倡“美德既知识” B. 主张由人民行使权力 C.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反对直接泛滥的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知识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不是偶然选中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表明苏格拉底反对抽签选举等方式参政议政,也就是反对直接民主,主张有专业知识的人治理国家,D项正确;A项是苏格拉底的的观点,但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是表明主张有专业知识的人治理国家,不是主张由人民行使权力,B项错误;C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排除。故选D。 10.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 上帝 B. 罗马教皇 C. 君主 D. 马丁·路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说明第二个“权威”是指自由信仰的对象,即上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自由具有绝对的权威,但信仰的对象是上帝而非教皇,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1. “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文中反映的思想文化运动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故B项正确;A项是古希腊时期的;C项是16、17世纪;D项是17、18世纪。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2.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B.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 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 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意义,它不反对信仰宗教,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C选项不是人文主义的精神;D选项错在反对神学的世界观,它依旧遵循神学的世界观,只是更强调人的价值。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13.“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材料中“他们” A. 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B. 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 C. 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 D. 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眼里上帝是由他们的内心向往的形象,是一种理性智慧的存在,所以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理性的观点,D项正确;A选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思想在此处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本题与唯物主义无关;C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上帝。故选D。 14.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A. 信仰自由理论 B. 人类意识觉醒 C. 天赋人权思想 D. 民主制度诉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洛克主张自由与平等是人生来就享有的权利,体现了天赋人权思想,C项正确。题干强调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与信仰自由无关,排除A。人类意识觉醒与洛克的观点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与民主制度诉求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5.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A. 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 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 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 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材料“依据人们得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利来推断”表明罗马法不接受没有根据的事实,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利,统治者的权利必须有权利的依据,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利才是合法的;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故B 项正确;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也体现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权利来源的合法性,没有体现出法律应重视证据,故C项错误;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说明D项错误。 16.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一问题( )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北魏孝文帝 D. 明太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的是抑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均田制来抑制土地兼并问题,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未设置相关制度,排除A;宋朝时期是不抑兼并,排除B;明太祖时期明朝刚刚建立,土地兼并并不突出,未设置相关制度,D项错误。故选C。 17.如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 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C.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大运河开凿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此时政治重心仍然在北方,B 正确;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促进经济交流,A错误;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C错误;政治重心仍然在北方,D错误。 18.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特点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近代”的含义,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选项C中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应选C;A是说分工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说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说商业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如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 省籍 广东 广西 四川 山东 江西 河北 福建 湖南 江苏 浙江 贵州 八旗 湖北 台湾 安徽 人数 50 1 1 2 3 1 11 8 28 23 4 16 2 1 16 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A. 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B. 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C.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D. 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较多,当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高于内地,故外交人才的培养量高于内地,故D选项正确;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不能说明政治派系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数据中八旗的外交人才为16人,处于较高水平,故材料不能体现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故B选项错误;外交人才籍贯分布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是两个概念,不能混同,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0.观察下面某历史学者的数据统计表。可以说明 表1 1923年广东省桑地面积和从事养蚕业的人口 地点 桑地(亩) 桑地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从事养蚕人口 从事养蚕业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顺德 665000 70 1440000 80 南海 300000 — 200000 48 香山 328800 — 382600 — 其余 171925 — 220000 — 合计 1465725 — 2188600 — 表2 1874—1929年顺德丝厂数一览表 年代 广东省 顺德 丝厂(家) 丝车(辆) 丝厂(家) 丝车(辆) 1874 2 — 1 — 1884 10 2400 — — 1918 147 72200 114 — 1922 180 90064 136 — 1926 202 95215 154 71235 A. 顺德工业带动了农副业的发展 B. 广东自然经济并未遭到破坏 C. 顺德民族工业来受外资的影响 D. 顺德成为广东外贸出口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广东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图表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从顺德丝厂和顺德桑地数量可知,顺德丝厂发展带动了农村养蚕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可知广东地区是最早受外来侵略的地区,自然经济会受资本主义经济冲击,逐渐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和外资企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广东桑地和丝厂数,体现不出顺德成为外贸出口中心,故 D项错误。故选A。 21.1978年、197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5.3%和5.4%。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15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是 A. 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B. 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 C. 拨乱反正知青大量返城 D. 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增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城镇待业人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实行拨乱反正的方针,同时大量的知青返城引起的,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排除A。1976-1978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B项不是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才逐步展开,才可能出现国企下岗职工增多的现象,排除D。 22.引起下表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15世纪末16世纪初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工业革命 D. 光荣革命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15世纪末16世纪初”,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威尼斯香料进口总值在减少,,葡萄牙的香料进口总值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在新航路开辟后失去了贸易中心的优势,进口额减少,而葡萄牙是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进口额增长;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光荣革命是168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对威尼斯和葡萄牙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和数据变化。 23.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蒸汽机提供动力,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 ②蒸汽机的使用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③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④欧洲列强以武力侵略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说明本题是在考查蒸汽机的巨大影响,而①蒸汽机提供动力,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和③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明显是蒸汽机正确的影响 。另外,蒸汽机的使用还没有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蒸汽机的使用时期欧洲列强以武力侵略为主转向仍然是以商品输出为主。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蒸汽机为基础 24.毛泽东在1956年12月讲过:“可以考虑开私营工厂、开夫妻店,雇工也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与以上思想相似的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认为,可以利用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资经济等经济形式的发展,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分析选项,B、C、D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故应排除;A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把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来办,其他的国家不能办的由本国的资本家或是外国的资本家来办,这与题意相符,所以应选A。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25. 1980年,“新保守主义”者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他上台后反对凯恩斯主义,努力恢复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他的改革被称为里根革命。下列选项不符合里根主张的是 A. 将国有企业转卖给大财团 B. 大幅削减联邦政府财政开支 C. 实行通货膨胀,鼓励出口 D. 依法打击经济犯罪,保护自由市场 【答案】C 【解析】 C项是凯恩斯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典型做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 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 人道” 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 天道” 和“ 人道” 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 天文”和人文” 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材料四、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徙戈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具有“ 天道”和 人道” 思想的主要思想流派,并扼要分析战国时期“ 天道” 和“ 人道” 思想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是怎样适应大一统需要的?以及宋明时期儒学是如何实现新发展的? (3)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答案】(1)主要思想流派: 儒家、道家。 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士阶层崛起;教育的发展。 (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宋明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髙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等主张。 (3)关系:平等。 背景:经济方面,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政治方面,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主张“天道”和“人道”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结合当时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等角度回答。 (2) 本题考查汉代和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之所以在汉代能确立其正统地位,主要是因为董仲舒发展了传统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以“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 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指的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 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髙度;提出了 “ 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等主张。 (3)本题考查黄宗羲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系一问,根据材料四“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徙戈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可知黄宗羲所提倡君臣平等。背景一问,注意题干要求“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分析”,经济方面: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考;政治方面: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回答即可。 27.人文精神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象征性谜语(斯芬克斯谜语)的解释在于显示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深化还深刻的解释了人要敢于忍受荒诞的世界,以不屈的精神与之对抗。 ——《希腊神话的哲理性内涵》 材料二:薄伽丘《十日谈》的故事主题:第一天,讽刺教会的腐败、神父的无能…..第三天,凭着个人机智,终于如愿以偿,或者是物归原主……第五天,历尽艰难折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政治学方面更是成果辉煌,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一种理性的政治制度理论,他认为政治自由的意义是国家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他主张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应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互独立,又互为牵制的部分,自由的维持是靠这三种权力的均衡。 ——台湾《高三世界文化史》 (1)据材料一,概括希腊神话蕴含的人文精神。并根据材料二,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2)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何发展? 【答案】(1)人文精神:认识人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和力量)。 评价: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冲击了封建教会;促进了思想解放。 (2)发展:强调理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及评价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认识你自己”、“人要敢于忍受荒诞的世界,以不屈的精神与之对抗”,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十日谈》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评价可以从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崇尚、对封建教会的冲击、对思想解放的促进等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三“一种理性的政治制度理论”、“国家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他主张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应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互独立”等信息,可以概括分析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