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高三三诊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含答案解析) 1.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 A. 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 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C. 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D. 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 2.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 侯国租一岁” A. 注重推护中央的权威 B. 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C. 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D.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3.佛教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西中。东晋时“飞天”着色大胆、运笔豪放,画面原始、拙朴。北魏时“飞天”形象较飘逸、轻盈,已脱离西城“飞天”的笨拙之感。唐代中期的“飞天”积极奋发,奔放豪迈,有突出的灵动之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两晋时期飞天开始摆脱模仿痕迹 B. 唐代飞天体现盛世时期的审美理想 C. 北朝时期中国化的飞天完全成形 D. 佛教对唐代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4.明代,个别地区开始出现押租制,即佃农向田主交纳高于一年地租额的货币量作抵押,退佃时归还押金,不计利息。租佃关系存续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清代,押租制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获得一定发展。其他各省也有出现。押租制的实行和发展 A. 加重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 B. 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C. 确保了佃农的生产经营权 D. 表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5.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 A. 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 C. 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D. 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 6.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B. 五四运动局限于学生运动 C. 共产党的成立是时代的要求 D.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7.八路军在根据地的宣传工作力求通俗化和大众化,使用话剧、歌曲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有些八路军部队还邀请地方群众代表到部队参观。这些宣传工作 A. 为巩固根据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B. 加速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 增强了群众对反蒋抗日方针的认同 D. 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8.下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及比重(%) 时期 基本建设投资额(亿元) 比重(以投资总额为100)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五”时期 41.83 37.47 212.79 7.1 6.4 36.1 “二五”时期 135.71 76.59 651.71 11.3 6.4 54.0 “1963- 1965” 74.46 16. 47 193.71 17. 7 3.9 45. 9 “三五”时期 104.27 42.62. 498.89 10.7 4.4 51.1 上表说明当时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时,着眼于处理 A.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 B. 农民利益与工人利益的关系 C. 沿海建设与内地建设的关系 D.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9.公元前5—前4世纪中叶,希腊盛行对城邦守护神的崇拜,每个城市都在中心地区或最高的地方修建神庙祭神,能否参加祭祀成为公民权的一种标志。古希腊人的海滩、山岭、城墙、路旁埋葬的英雄骸骨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所神庙。古希腊对城邦的神化 A. 成为甄别公民身份的主要标志 B. 反映了理性主义发展受到压制 C. 促进了抽象化神灵形象的出现 D. 目的在于塑造公民的爱国精神 10.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之间,欧洲人均肉类消费量是下降 。如谷物衡量德意志工人的工资购买力,在1500到1650年间下降了大约50%,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B. 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C. 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 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11.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复辟时期的反动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无情地打碎了人们对理想主义的幻想;而获得了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则需要一种自由表达人情感的主观感受方式。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等待戈多》 12.读下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A. 发展中国家关税收人减少 B. 国际贸易争端逐步升级 C. 发达国家关税收人增多 D.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济贫院等社会救助机构承担了类似“养老院”的……1940年,英国社会教助主管部门开始提倡建立现代养老院,并鼓励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在制定1948年的《国家救助法案》时,当时的健康部长提到“随时可以去的济贫院”将被“30张床住的养老机构”所替代。以确保所有想要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都可以轻检入住。……20世紀60年代初。健康部再次提出健康和福利服务的总体目标是将老年人维持在社区中。20世纪70年代。英国官方发布了“老年人更加幸福”的报告。提倡让大多数老年人离开照护机构而回到家中接受服务。 ——摘编自石琤《英国养老服务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其推动力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到了近代,这一历史惯性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19世纪下半叶,我国近代一些思想先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纷纷提出效仿西方,设立养老院。冯桂芬要求推行养老室等感善救助组织。……上述倡导之外,舆论界也不断刊文,介绍国外的养老院。 ——摘编自苏全有《有关近代中国养老院的三个问题》 材料三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居家杜区养老服务”。以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发展目标。 ——摘编自石琤《英国养老服务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养老服务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中国养老院发展的因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制定《“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1650—199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 表1: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百万) 1650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 1750年 140 1 11 2 95 479 728 1850年 266 26 33 2 95 749 1171 1900年 401 81 63 6 120 937 1608 1950年 572 166 164 13 219 1368 2502 1990年 787 276 448 27 642 3113 5293 表2: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 1650年 18.3 0.2 2.2 0.4 18.3 60.6 100 1750年 19.2 0.1 1.5 0.3 13.1 65.8 100 1850年 22.7 2.3 2.8 0.2 8.1 63.9 100 1900年 24.9 5.1 3.9 0.4 7.4. 58.3 100 1950年 23. 0 6.7 6.3 0.5 8.8 54.7 100 1990年 15.0. 5.0 8.5 0.5 12.0 59, 0 100 ——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一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客观,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15.材料 秦朝《为吏之道》中提出“五善”、“五失”。所谓“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勿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失”则是“夸以迤”、“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智(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西汉时期,地方官“上计”薄记载主要内容已经成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据《唐六典》卷二《吏部考功郎中》记载,唐代考课标准有“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不同职官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三最”即“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赈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对监察官员有七事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唐三朝考课官吏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宋考课官吏制度的作用。 16.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间罗斯福利用各种机会发表他对战后世界和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看法。他认为,只有美国等少数大国才能维持战后的世界秩序,主张在法西斯国家被解除武装以后,由美、英、苏、中这四个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主导作用。 苏联政府坚决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安全机构,这一机构同时还应拥有武力保护国际安全的某些必要条件。因此苏联认为新的国际组织的成员应该有所选择而不是普遍的、广泛的,以免形成对于苏联不利的大多数。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辙,陷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苏联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在国际安全机构中大国拥有否决权。 1943年10月四国正式在“普遍安全宣言”上签字。宣言宣称:“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摘编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 根据材料概括美苏主张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目的。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析美苏等国签订“普遍安全宣言”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清政府的倒台,新政权的成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事亚也与时俱进,以适应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政体转变的历史现实。……清末所制定的“忠君、尊孔、商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宋旨显然有悖于时代潮流。1912年 1月,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上任之始就发表《对于授育方针之意见》一文,首次使用“教育方针”的术语,分析研究了封建专制时代的传统教育与资产阶级共和时代新教育的根本不同。他批评清末教育“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进而提出了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1912年7月。民国教育部最终公布了民国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就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 ——摘编自吴洪成、樊凯《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D 【详解】楚国的封号与其强大的国力不相称,楚君熊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说明楚国利用蛮夷的身份摆脱礼制的制约,进行兼并战争,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步及“问鼎中原”的信息,排除A;周不是诸侯国,并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征战的信息,排除B;根据“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可知,楚国具有一定实力,并非夜郎自大,排除C。 2【答案】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大多数的诸侯支持中央,并帮助中央铲除叛乱,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故B项正确;诸侯有叛乱的,因此不利于维护中央的权威,排除A项;外戚干政并没有因此结束,排除C项;封国不可能控制国家的财政,材料也不能证明,排除D项。 3【答案】B 【详解】唐代中国化的飞天日臻成熟,形象灵动多变,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审美理想。故答案为B项。A项两晋时期飞天还没有摆脱模仿痕迹,排除;C项北朝时期中国化的飞天才开始成形,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4【答案】C 【详解】押租制意味着通过押金,佃农获得稳定而独立的经营权。故答案为C项。A项押租制是有利于佃农生产经营的,排除;B项此时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经成熟,排除;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排除。 5【答案】D 【详解】据材料“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可知,晚清时期地方财政为地方汉族官僚把持,中央难以调度地方财政资金,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故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盐税是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A选项错误;B项中“异常尖锐”说法过于夸大,故B选项错误;题干不能明显体现洋务运动资金匮乏问题,故C选项错误。 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不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维护国有的利益,因此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成立是时代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党内的组织涣散现状,排除A项;五四运动也有工人参加,排除B项;此时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D项。 7【答案】A 【详解】“通俗化和大众化”“邀请地方群众代表到部队参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八路军,扩大群众基础,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抗战进入哪个阶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并没有说要反蒋,排除C;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D。 8【答案】D 【详解】由材料可知,我们国家将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注重国防建设,新中国刚建立时,我国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来保护新生政权,同时兼顾了轻工业与农业,体现了我国着眼于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故D选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我国对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情况,没有具体提到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我国人民共同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不存在对于农民利益和工人利益的区分,经济发展了,我们全体人民都受益,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具体体现沿海建设和内地建设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 9【答案】D 【详解】据材料“能否参加祭祀成为公民权的一种标志”“英雄骸骨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所神庙”可知,古希腊对城邦的神化有助于增强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的在于塑造公民的爱国精神,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甄别公民的标志,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理性主义,并且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B选项错误;抽象化神灵形象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C选项错误。 10【答案】D 【详解】根据“如谷物衡量德意志工人的工资购买力,在1500到1650年间下降了大约50%”,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价格革命导致新兴工商业者势力上升,封建地主阶级地位下降,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难,故D符合题意;AC与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 11【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无情地打碎了人们对理想主义的幻想”“需要一种自由表达人情感的主观感受方式”可得出这与浪漫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情感有关,A项《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风格,符合题意;BC是现实主义,D项是现代主义,排除。 12【答案】D 【详解】 材料表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不断减少,说明这些国家都在不断消除贸易壁垒,反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符合题意;关税税率下降不等于关税收入下降或增多,故AD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国际贸易争端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1)变化:工业化之后社会救助机构承担了“养老院”的作用;二战后初期提倡建立现代养老院并制定法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将老年人维持在社区中和去机构化。 影响:养老服务政策从无到有,养老福利日渐完备;促进了社会稳定;但其政策也存在弊端。 (2)因素:对中国古代的沿承;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西学的冲击;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效仿西方;舆论界的宣传;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3)意义: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济贫院等社会救助机构承担了类似“养老院”的”来看,工业化后社会救助机构承担了“养老院”的作用,依据材料“1940年,英国社会教助主管部门开始提倡建立现代养老院,......在制定1948年的《国家救助法案》时,......30张床住的养老机构所替代”来看,二战后初期提倡建立现代养老院制度并制定法案,依据材料“健康部再次提出健康和福利服务的总体目标是将老年人维持在社区中”来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将老年人维持在社区中和去机构化;影响:依据上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英国养老服务政策的变化促使养老服务政策从无到有,而且制度不断的完备,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这只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稳定,因此也存在弊端。 (2)依据材料“其推动力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来看,这是对中国古代的沿袭;依据材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来看,这是西方入侵中国的同时带来的客观影响;依据材料“我国近代一些思想先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纷纷提出效仿西方”来看,在西学的冲击之下,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仿效西方;依据材料“舆论界也不断刊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舆论界的宣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该规划的制定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而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14【答案】示例:现象:近代欧洲人口无论数量还是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解释: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如:粮食产量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保证了来自外地的物资供应;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使饮水供应更加安全。二是由于医学的发展。如:青霉素等一些化学药品的发明,使主要传染病的致死率大福降低;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等科学的医疗方法也使欧洲人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三是由于对外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人通过对亚非拉地区长期的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对促进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近代欧洲人口的增长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它对近代世界发展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还可以概括出一些其它的历史现象。如:近代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近代美洲人口数量和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近代非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一度出现大幅下降等。) 【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分析时重点要提取材料中的数据信息,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可从欧洲人口增长及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增长的角度提取现象。分析时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17世纪-20世纪所涉及到的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所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出生率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等角度分析即可。其它角度只有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1)秦朝:突出道德操守为考课主要标准。 西汉:注重官员的实际业绩。 唐朝:把道德、才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趋于完备但显繁琐。 (2)利于规范官员行为;利于改善吏治;利于巩固统治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无能、懒政和腐败问题。 【详解】(1)秦朝:根据“五善”、“五失”可得出秦朝突出道德操守为考课主要标准。 西汉:根据“主要内容已经成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可得出注重官员的实际业绩。 唐朝:根据““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慎、公、勤。”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把道德、才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趋于完备但显繁琐。 (2)根据所学可从利于规范官员行为;利于改善吏治;利于巩固统治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无能、懒政和腐败的问题等角度概括。 16【答案】(1)维持战后的世界秩序;美国企图主导世界;苏联力图维护自身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2)影响: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迈出了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步;有利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增强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详解】(1)根据“只有美国等少数大国才能维持战后的世界秩序”得出维持战后的世界秩序,美国企图主导世界;根据“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辙,陷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苏联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得出苏联力图维护自身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2)影响:根据“美、英、苏、中这四个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主导作用”得出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根据“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得出迈出了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步,有利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根据“1943年10月”得出增强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17【答案】(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受西方列强的欺凌,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以教育救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对西方哲学和教育学等先进理论成果的汲取;蔡元培个人的学识和责任感。 (2)意义:突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全面发展,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四育并提”教有宗旨的制定。体现了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变;推动了北大的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详解】(1)依据材料“分析研究了封建专制时代的传统教育与资产阶级共和时代新教育的根本不同”来看,蔡元培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且吸收了先进的理论成果;依据材料“批评清末教育‘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来看,蔡元培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要以正确的教育救国。在蔡元培个人的学识和责任感的基础上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思想。 (2)依据材料“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来看,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全面发展,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依据材料“民国教育部最终公布了民国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就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来看,又推动了“四育并提”教有宗旨的制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又体现了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变;推动了北大的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