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长乐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命题内容:唐宋至元明清时期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有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小题1分, 41-50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3、 古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宋元时期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朝中期发生变化,农户经营农业的重点已不在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些表明江南地区() A.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 D.经济结构多样化和商品化 4、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5、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 4、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6.史书记载明朝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宗法血缘关系的破坏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7.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 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8.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清朝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清朝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 9.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 ) A.是自然经济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10.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11.《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12.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 ) 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1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14、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15、《草子木》一书中记载,元世祖“立中书省以总庶务,立枢密院以掌兵要,立御史台以纠弹百司”。世祖尝言:“中书朕左手,枢密院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这说明元朝 ( ) A.形成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和军权 D.皇权受到更多的制约 16.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17、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殿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这 ( ) A.强化了文化专制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平衡了南北势力 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18.1659、1703及1736年松江府先后三次就布商字号仿冒诉讼纠纷立碑告示:“众商各立号记,上供朝廷之取办,下便关津之稽查,取信远商,历年已久,向有定例,不容混冒。”如有“复行假冒,起衅生端,上误国课,下病商民”,则“正法施行,决不轻贷!”这反映出当时 ( ) A.松江棉布生产全国领先 B.仿冒商标成为普遍现象 C.政府重视维护市场秩序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19.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 ( )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 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 20.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 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 21.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对外政策的松动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朝贡体制的破产 D.天朝心态的延续 22.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有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23.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24、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 满人 汉人 汉军旗人 蒙古人 总数 军机大臣 72人 64人 3人 6人 145人 军机大臣下章京 16人 16人 32人 材料说明 ( )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C.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25、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 A.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B.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C.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6、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 )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27、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28、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 )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29、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 D.对地主官僚有利 30、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 ) A.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参知政事职能不变 C.参知政事大权在握 D.宰相权力依然较大 31、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 ) A.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 B.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C.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 D.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32、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33、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3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36、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3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8、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39、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40、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41、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42、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43、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 )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44、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45、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 A.本质是科学的 B.确去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 C.强调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 46、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 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B.加强地方,抵御外侮 C.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47、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48、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 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49、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 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 ) 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 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 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 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 50、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题(51题11分,52题12分,53题10分,34题10分,共40分) 51、(11分)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 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4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4分) 52、(12分)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宰相)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睪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谦称,即秦牧)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卷五O一 (1)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8分) (2)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4分) 53、(17分)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12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文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小题1分, 41-50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D D A A A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D C A C C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C A C B C D D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A C D B B B B A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C A A C D C A C C A 二、材料题(51题11分,52题12分,53题17分共40分) 51、(1)内容:天人感应,独尊儒术。(2分) 目标:实现“大一统”。(1分) (2)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2分) 侧重: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2分) (3)观点: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2分) 认识: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任意两点,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可知其内容为性善论和天人感应,其目标是实现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 (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中“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可知其提出的主张为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理,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维护这个理;第二小问侧重点,根据材料一中“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可知董仲舒侧重于国家意识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可知朱熹侧重的是乡村宗族伦理。 (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中“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可知其观点为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第二小问认识,从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分析作答即可。 52(1)过程: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明成祖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并逐渐制度化。(8分) (2)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4分) 53、答案:(1)理由: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商业缺乏法律保障;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等。(回答3点3分) 影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2)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仍以重农抑商为核心;儒家传统观念固化,社会缺乏私有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3点6分) 英国,君主权威不断削弱,人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资本的膨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传播。(3点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