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清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清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2017

清流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题 ‎ 高二历史 姓名 座号 材料解析题(6小题,共100分)‎ ‎1. (19分)惩腐倡廉、弘扬正气是历代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如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 ——《商君书•定分》 ‎ 材料二 今给其俸,则清者足以息其滥窃,贪者足以感而劝善;若不班禄,则贪者肆其奸情,清者不能自保。难易之验,灼然可知,如何一朝,便欲去俸?淮南之议,不亦谬乎?  ——《魏书•高闾传》 ‎ 材料三  “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 ……“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 ——《续资治通鉴长编》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实现“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吏治改革的目标和措施。4分 ‎(3)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是如何整顿吏治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今“廉洁政治”建设提几点建议?3分 ‎2.(18分)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4分) ‎ ‎(2)据材料二,孝文帝对汉文化采取什么态度?(2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改革措施。(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4分)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 材料一   罗马大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来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财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师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 ‎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括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共同之处?(4分)并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2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6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的标识。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家乡,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 材料三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而国家也确实以梭伦制度的形式给予了这种帮助,同时它又靠牺牲旧制度来增强自己。……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措施(2分),并指出它保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2分)‎ ‎(2)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2分)它有何特点与作用?(5分)‎ ‎(3)根据材料三,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2分)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触犯贵族的利益?(2分)‎ ‎5.(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材料三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四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 ——摘自《商君书·说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分)‎ ‎(3)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6分)‎ ‎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哪些是对桑弘羊的借鉴,哪些又是对桑弘羊的发展?(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2分)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 清流一中2016-2017学年下期第一阶段考试题 ‎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1)百姓知法(监督),官吏守法。 4分 (2)目标:反贪(政治清明)。措施:实行俸禄制。4分 (3)内容:高薪养廉,严惩贪腐。4分背景:冗官冗吏,人浮于事,贪腐现象严重。4分 ‎ (4)重视法制,强化监督,加强惩戒。 3分 2.(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4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4分) (2)实质:全盘接受。(2分) (3)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审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移风易俗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3. (1)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大肆搜刮和掠夺,加重人们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将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大搞精神独裁、专制,压抑了人们的思想。(4分) (2)相同点: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都主张《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是信仰的唯一依据。(4分,回答其中两点)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2分) (3)意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6分,回答其中三点) 4. (1)措施: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1分)权利:人身自由(2分)。 (2)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1分);特点:财产与政治权利相结合。(2分)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的途径;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2分) (3)实质:所有制变革(或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3分)原因:贵族专权(或旧体制)阻碍雅典城邦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威胁奴隶主统治。(2分) 5. (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3分)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3分)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2分) (4)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2分)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4分) 6. (1)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回答其中两点,4分)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2分)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2分,回答其中两个) (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2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的过程中增加了百姓的负担。(4分) (3)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分) 【解析】 1. (1)本题考查商鞅编发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及材料“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可知商鞅认为其主要途径在于百姓知法(监督),官吏守法。‎ ‎ (2)本题考查北魏吏治改革的目标和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给其俸,则清者足以息其滥窃,贪者足以感而劝善;若不班禄,则贪者肆其奸情,清者不能自保。”可知北魏为了反贪实行俸禄制度。  (3)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给出的信息作答,根据材料中“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可知g高薪养廉;根据材料“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可知严惩贪腐;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背景即可。 (4)本题考查廉洁政治建设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及材料不难作答,可以回答重视法制,强化监督,加强惩戒等,言之有理即可。 2.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及所学归纳总结。第二问从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组织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直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全盘接受。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直接进行概括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开创性特点,依据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从传承与借鉴角度分析,传承本民族传统的,借鉴外来先进的。但是移风易俗是一种学习,需要立足自己的特点,吸收借鉴,不能全盘吸收。 ​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宗教改革·内容 ​ 3. (1)本题考查的是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概括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信息“罗马大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等,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大肆搜刮和掠夺、罗马教廷的精神独裁、专制统治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比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共同之处以及实质”要求,避免只是回答某一个方面。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三信息,结合相关史实,把握到以下方面: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都主张《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是信仰的唯一依据等。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把握到“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维度。 (3)本题考查的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正确评述历史事物的能力。紧扣材料四信息“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等,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 (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的标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再根据“我都使他们解放”分析。 ‎ ‎ (2)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标题“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可知是指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确定政治权利。 (3)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实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分析,再结合梭伦改革的背景分析。 5. (1)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解决生产率低下”,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的结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推广县制”的结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奖励军功”的结论;“解决生产关系的落后”,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中“愚民、辱民和穷民”的政策,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愚民政策”,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的结论;“辱民政策”,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的结论;“穷民政策”,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即可得出“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的结论。 (4)本题主要考查商鞅的法治思想及其意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法治思想”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刑无等级”即可得出“刑无等级”的结论,由材料四中的信息“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即可得出“重刑主义”的结论;第二小问“意图”,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即可分别得出“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的结论。 (5)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的法治思想的评价,旨在考查全面评价相关史实的能力。“积极性”可从“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重刑主义”的主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等角度思考作答;“局限性”可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刑无等级”的主张无法实现、“重刑主义”容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等角度思考作答。 6. (1)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认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关于“作用”,由“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 可以得出“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可以得出“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关于“借鉴与发展”,“借鉴”是指将桑弘羊的措施照搬过来的意思,所以答案就是材料一中的两项措施;“发展”是指根据桑弘羊的措施所体现的原则并加上自己的创新而采用的新方法,由此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特点以及认识”要求,避免只回答某一个方面。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等,把握到“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维度即可。关于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是否民“不加税”和是否“国用足”等角度考虑,就可以得出认识,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态度的认识,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三信息“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可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维护旧制。根据材料四信息“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可知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