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墓祭是我国传统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材料中的习俗 A. 起源于西周初期 B. 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受宗法观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清明节祭祖习俗的存在正是深受宗法制影响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宗法制起源于夏朝,经过商朝的完善,到西周时已经相当完备,排除A项; 受宗法制的影响,清明节祭祖的做法流转于中国各地,而不仅仅限于中国北方地区,排除B项;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广泛存在,是宗法制影响的结果,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2.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以姬姓贵族为主体,故B项正确; A项,题干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禅让制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权力继承形式,排除;D项,世袭制并非一种具体制度,题干无法体现,排除。‎ ‎3.史书记载某选官制度:“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这一制度形成于 A. 汉朝 B. 魏晋 C. 隋唐 D. 明清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九品中正制,故B正确;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A错误;隋唐到明清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D错误。‎ ‎4.有关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B.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C. 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开支庞大 D. 使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抽调各地的精兵充实中央禁军,禁军分别划分三衙统领,但是调兵权划归枢密院,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这是不利于军队战斗力提高的,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从兵、权、钱三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但是这种“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的政策也导致了政府机构重叠,开支庞大,形成三冗的局面,因此AB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5.清人赵翼在论述某一制度时,写道:“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该制度是 A. 内阁制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 南书房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雍正帝初设的“军需房”后来名为“军机处”。故答案为D项。A项,内阁制是明朝的“旧制”,排除;B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贵族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已对其权力进行了制约,排除;C项,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帝时,与“雍正年间”不符,排除。‎ ‎6.“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伯利克里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 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C. 雅典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D.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答案】A ‎【解析】“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说明伯利克里鼓励公民关心政治,积极参政,故A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维护雅典公民的利益,B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公民的民主,C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在开篇中就提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戒条是这些: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分给各人属于他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 超越罗马发展水平 B. 实现了公平与正义 C. 利于推动社会和谐 D. 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答案】C ‎【解析】《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强调正义、诚实、公平等社会法则,这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核心原则,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故选C。罗马法追求正义公平的愿望,并不能说明其超越了罗马发展水平,A选项错误。“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不能说实现了,B错误。质疑道德的约束力题干无法直接得出,排除D。‎ ‎8.1761—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B. 君主立宪有待完善 C.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D. 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答案】B ‎【解析】1761—1770年间,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说明此时的英国国王仍然保留很大权力,这意味着君主立宪还未完善,故B正确;此时的内阁首相有实权,故A不符合史实;《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权力已经受到限制,故C错误;材料和议会无关,故D错误。‎ ‎9.1832年英国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867年、1886年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消除阶级和性别的差别 B. 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 C. 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D. 民权的范围不断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叙述,1832年之后的近百年间,英国通过多次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等新兴经济力量进入议会,使普选权逐步实现,可以得出英国的民权的范围不断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认知,D项正确。英国的政治没有“消除”阶级差别,材料与议会权力变化无关,AB两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扩大,不是工业革命对经济领域的影响,C项错误。‎ ‎10.美国将在2020年11月3日再次进行总统选举,面临弹劾的特朗普能否再次当选使选情扑朔迷离。按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 A. 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B. 行使最高司法权 C.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 掌握最高行政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按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最高行政权,故D正确;美国是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故A错误;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司法权,故B错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C错误。‎ ‎11.“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每个州都开始自己征税……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邦联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各州自行其是,是邦联制的典型特征,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将国家大权收归中央政府,故B正确,C错误;共和制、总统制是中央权力机构权力分配问题,不属于中央和地方问题,排除AD。‎ ‎12.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英、美、德、法 B. 德、英、法、美 C. 法、美、德、英 D. 英、美、法、德 ‎【答案】A ‎【解析】“循序渐进”体现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的特点,“独辟蹊径”是美国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借尸还魂”是指德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保留浓厚的专制色彩,“循环往复”是指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的长期斗争。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B、C、D项。‎ ‎13.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该国已经立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混杂着封建残余, 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反映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由此可以判断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D项;英国虽保留君主,但没有军事专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排除A项;美国没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B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留下多少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C项。‎ ‎14.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 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 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中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收入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AD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疯狂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费正清的说法是“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只看到了鸦片战争发动原因的表象,抹杀了其实质,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故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而费正清的说法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根源,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没有涉及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相关信息,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而费正清的说法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没有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16.“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该材料出自《资政新篇》,这说明其作者洪仁玕 A. 赞同对外开放,但不能牺牲国家主权 B. 主张有限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C. 承认西方先进,与“师夷长技”观点相似 D. 担心中国百姓因见识浅陋而引发意外纠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资政新篇》,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说明洪仁玕主张有限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材料旨在强调对外开放是有限的,故A项错误; 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故CD项错误。‎ ‎17.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 A. 革命理论不断发展 B. 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C. 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D. 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农民起义的大同思想,而《资政新篇》是随着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农民运动受到时代变化影响的体现,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由《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主要是农民运动受到时代变化影响的体现,而不是革命理论不断发展,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虽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也不能体现太平天国的走向成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9.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 B.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答案】C ‎【解析】“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D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A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B项错误。‎ ‎2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 B. 成功的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C.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D. 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C ‎【解析】“光荣革命”的特点是新旧政治力量妥协,资产阶级取得政权;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和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进行了妥协,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因而“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失败了”,均排除。‎ ‎21.1923~1927年,苏共中央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122次讨论,作出了738个决议,这些决议通过共产国际来指示给中共中央。1927年7月底中共已决定南昌起义了,莫斯科还发来由斯大林亲自决定阻止起义的电报。这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A. 中共对本党的政策没有决策的权力 B. 苏共通过共产国际指导中共革命斗争 C. 苏共反对起义是希望维持统一战线 D. 中国革命对苏联国家利益非常关键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之后,借助共产国际来指导中国的革命斗争,材料不能体现出ACD,故选B。‎ ‎22.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23.“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根据这首军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流行于是土地革命时期 ②反映出中国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③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④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信息可知,这反映出中国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依据材料中“工农学兵,大联合”信息可知,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国民革命”信息可知,这首军歌流行于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不是土地革命时期,①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对这种选择理解错误的是 A. 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 B.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都是自觉选择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代表了这种选择 D. 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了这种选择 ‎【答案】B ‎【解析】根据“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人走向农村是在南昌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做出的选择,不是“自觉选择”,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说明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力量主要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农村,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5.毛泽东在某文中说到:“(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A. 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B. 体现了当时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 反思了边界斗争中的政策失误 D.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一切工厂归工人”可知其“左”倾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毛泽东维护湘南特委的方针,故A项错误;湘南特委不能代表整个党中央,故B项错误;材料的事件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开始了武装割据,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时候,日本还未侵华,故D项错误。‎ ‎26.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 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 B. 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 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D. 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从1931年开始”“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B、D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27.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 A. 电影引导人性向善 B.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C. 大众娱乐丰富多彩 D. 殖民思想不断渗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可知当时东北地区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电影内容来看,其主题中“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体现了日本侵略者通过影视宣传渗透殖民思想,而非宣扬人性向善,选项D正确,选项A错误;选项B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了电影,不能得出“丰富多彩”的结论,而且其影片题材为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并未出于娱乐目的,选项C排除。‎ ‎28.1937-1946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废除了地租中超经济剥削以及消除了高利贷剥削的成分(如预租和押租),同时规定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并提出“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 A. 奠定了抗日胜利的物质基础 B. 调动全民抗战的热情 C. 宣传了中共的社会经济政策 D. 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奠定了抗日胜利的物质基础”的是1942年开展大生产运动,与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废除……规定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并提出……”等信息可得出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调动全民抗战的热情,故B项正确;宣传经济政策不合“主要作用”,故C项排除;“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在材料中无关,主要作用在于调动抗日积极性,故D项排除。‎ ‎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下列哪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有力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④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①②③④说法正确,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0.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亲眼目睹了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一幕后,得出结论:“国民党回不来了。”这反映出 A.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B. 共产党和解放军赢得民心 C.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D. 中共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答案】B ‎【解析】“……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国民党回不来了”说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与国民党有根本不同,其不扰民的行动赢得了民心,故选B项;战略决战始于1948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排除C项;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1858年6月15日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四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四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2)比较材料一、三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四个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三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知是《南京条约》,根据材料中的“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可知是《天津条约》,根据材料中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可知是《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中的“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等信息可知是《辛丑条约》。‎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相同点是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三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四个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方面来回答。‎ ‎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析】(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受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故事片段如下:‎ 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之子白孝文、乡约鹿子霖之子鹿兆鹏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 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鹿子霖设计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片段中提取一个情节,并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再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1:情节:清朝覆灭,民国建立。‎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评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示例2:情节: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评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日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还可以从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可围绕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中华民国成立即辛亥革命的意义等归纳。由材料“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等方面归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