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鹤岗一中2019级高一学年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制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齐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国君长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材料中所要求回答的是,齐国的宗法制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应是齐国的国君; 周王是全国的大宗,而非齐国的大宗,排除A; 卿大夫与齐国国君相比处于小宗地位,排除C;按照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应是国君嫡长子继承权力,处于大宗地位,排除D。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均可得出,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表格信息。故选①②③组合,选B。‎ ‎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和监察。”,可知,他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B项;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A项;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排除C项;郡守是地方官员,不属于高官,排除D项。‎ ‎【点睛】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4.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度,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反映了科举中举后的高兴心情,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体现的是世袭制,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体现的是察举制,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意味着各个阶层都可以参与政权,这和科举制是吻合的。‎ ‎5.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①③④分别是西汉、唐、宋时期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这一特点,排除含②的选项。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 ‎6.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阐述了清朝实行的密折制,其主要内容是“官员的言行”、“ 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等,这是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没有涉及中央官员,故排除B、C 项,目的不是在于巩固国家统一,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A正确。D项属于A项内容。‎ ‎7.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8.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9.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A. 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B. 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C. 贵族政治业已崩塌 D. 宗法原则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说明了战国时期统一的趋势明显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央集权日益显现,故B错误;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衰落,但不是崩溃,故C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这反映出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即统一的趋势增强。‎ ‎10.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反映了分封制下士、庶民重家而轻国,这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B正确;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具体分析,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消极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13.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封建”指商周的分封制,“帝制”指秦朝至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民治”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A说法错误,在“封建”时期,我国已经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C说法错误,这应发生在帝制转向民治时期。秦朝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非世袭分封,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 ‎14.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与“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无关;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 ‎1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 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C. 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D. 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内外朝制度,制约了相权,加强皇权,故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致使丞相难有建树,B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而不是社会稳定促使大一统局面形成,A错误;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内外朝制度,制约了相权,加强皇权,而不是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错误;材料主旨强调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而不是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D错误。‎ ‎16.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17.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 A. 秦汉 B. 隋唐 C. 魏晋南北朝 D. 明清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世袭社会”“回潮时期”“科举社会”可知分别代表的是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 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A. 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 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 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实行监察谏议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对皇帝的过失进行劝谏。包拯的行为体现的是谏议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不在于两人的性格;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谏议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 ‎19.‎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汴梁 D. 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20.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 以分权实现集权 C. 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图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乙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集中了皇权,故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1.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有 ‎①《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烽火戏诸侯是西周时期,故①错误;枢密使是北宋时期出现,故②错误;内阁首辅专权是明擦后以后出现,故③错误;军机大臣跪奏笔录是雍正帝时期出现,故④错误,本题选择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表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政治表现 ‎22.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由材料“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可知丞相司直弹劾刺史,说明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排除B。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排除C。‎ ‎2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D.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C项表述错误。‎ ‎24.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 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 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是雅典城邦的核心力量,有权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但公民的含义狭小,不包括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所以A中的“民众”不等于公民,而D中的“人”也不等于公民,排除AD;只有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公民才有充分的参与政治的机会,排除 C;雅典的陪审法庭作为司法机关,受理公民投诉,对“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进行最终判决”,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选B。‎ ‎25.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26.“在这种制度下,(古代雅典)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 陪审法庭制度 B. 陶片放逐法 C. 职务津贴制度 D. 轮番而治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可知,这是希腊民主政治表现形式——轮番而治,D正确;陪审法庭中的公职人员也是有任期制,属于轮番而治的体现,排除A。‎ ‎ BC两项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方式,不能体现彻底否定政治特权,排除。‎ ‎【点睛】‎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让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7.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念的是 A.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C. “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D. “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然法哲学……“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了等级秩序,不属于自然法,故A排除。“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损害了人身权利,不属于自然法,故B排除。“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体现了保护人身权利,属于自然法,故C正确。“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违背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28.希腊著名史家普鲁塔克曾记载:阿里斯泰德因其“公正者”的美名而当选为被放逐者,伯利克里早年因害怕被放逐而不敢参与政治事务等故事。这说明 A. 史家反对陶片放逐法的实行 B. 民众与政治领袖之间的矛盾 C. 所有群体均参与城邦的政治 D. 雅典民主显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对某一个公民的放逐并不是因为某人危害到城邦利益,因此其具有非理性一面,选项D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史学家是对历史事实进行记述,而非反对陶片放逐法,选项A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29.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的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 A. 权力制约 B. 公民意识 C. 平民政治 D. 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叙述“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可见其强调公民意识,B选项符合题意;A项权力制约、C项平民政治、D项法律至上,以上三项虽然也是雅典民主制中体现出的一些原则,但是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排除。‎ ‎【点睛】‎ 正确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主权在民。雅典民主制是城邦民主制,是小国寡民的毛主制。享受民主权利的公民不过四五万人,主权在民揭示了雅典民主制的本质。主权在民这一特征,表现在国家权力结构更其相关措施上。 (2)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议事会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的制约;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3)法律至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在法律面前凡人平筹。(4)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以为政,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而治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情,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30.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A. 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 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 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 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说明,古希腊妇女有权参加城邦社会文化生活,故答案为D项;城邦的妇女不享有公民权,不能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而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是有公民权的。B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不管是禁止妇女参加的奥运会还是专为妇女所设的运动会,都具备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男女不平等,未涉及阶级分裂,排除。‎ ‎31.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克里斯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B. 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C. 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 “最高民主阶段”时期,津贴制的实施使民主得到一定物质保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克里斯提尼是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并没有使雅典民主发展达到顶峰,A错误;雅典享受公民权的只能是全体成年男性公民,而不是居民,B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不是陪审法庭,C错误;雅典民主最高阶段是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参政有工资和津贴的保障,D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联系所学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32.‎ ‎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中说到雅典政治时说“这个国家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往一种混合的政体。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政治派别众多 B. 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巨大 C. 雅典人不团结,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D. 雅典的民主政治面临威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雅典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往一种混合的政体。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这反映出雅典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影响,故选B;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C、D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33.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律 A. 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 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C.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罗马社会秩序 D. 适应了罗马共和国公民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万民法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罗马社会秩序,维护罗马奴隶主阶级统治,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而不是一切人,A项表述错误,排除;成文法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而万民法适用范围包括罗马帝国境内各族自由民,是适应加强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统治的需要,B项错误,排除;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共和国,D项表述错误,排除。‎ ‎34.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故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5.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A. 减少诉讼案件 B. 注重法律程序 C. 维护贵族利益 D. 强调证据作用 ‎【答案】B ‎【解析】‎ 材料“不告不理”审判原则,就是“民不告,官不究”,反映出古罗马对法律程序的注重,故B项符合题意;A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告与不告,不是证据,故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不告不理”,根据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36.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C.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可知,罗马法对出现的各种事件作出明确规定,从而有利于调节矛盾,规范社会行为,B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奴隶和平民,跟贵族阶层无关,A错误;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C错误;据所学可知罗马法只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不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该项说法夸大了其历史地位,D错误。‎ ‎37. 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最能体现罗马法这种创制的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解决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与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与材料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自然法是确立罗马法的思想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38.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 体系完备 B. 博采众长 C. 影响长远 D. 崇尚公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调整对象”、“表现形式”、“适用范围”、“立法方式”、“权利主体”等分类标准可知,罗马法体系非常完备,A正确;表格中没有体现罗马法吸收其他法律信息,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39.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奴隶就属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因此一个奴隶虽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仍是合法的,①符合题意;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是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与罗马无关,②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故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是不合法的,③不合题意;奴隶就属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因此买卖奴隶都是奴隶主的合法行为,④符合题意;故选C。‎ ‎40.公元58年,驻守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指挥官下令对一名犹太人执行鞭刑,犹太人对指挥官说:“你难道可以合法地鞭打一位没有犯罪的罗马公民吗?”指挥官有些诧异:“我花了许多银子才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对方说:“我生来就是。”这表明此时罗马公民 A. 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 B. 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C. 来自共和国内各个地区 D. 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罗马公民身份的获取有不同的途径,可以付一笔可观的费用成为罗马公民,也可以生来就是,故选A。B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描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公元58年已经是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罗马法体系中含有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等法律观念,罗马公民不可能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排除D。‎ 二、非选择题部分 ‎41.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 ‎(4)据材料四,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或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3)“侯”“王”的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目的:削弱地方上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4)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 ‎【解析】‎ ‎【详解】(1)意图:据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可知,在众多邦国的地域内“掺沙子”,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据材料“……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可知,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据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3)“侯”“王”的由来: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天下,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其中分封制有两种—侯国(由所在郡管辖)和王国(相对独立的政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目的:据所学可知,酎金夺爵的目的是削弱地方上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4)创新: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可从行省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辽阔疆域的管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等角度回答。‎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积极影响。‎ 材料四 公元前5世纪后期,一个外邦官员访问雅典。一天,他应邀旁听公民大会,为雄辩滔滔的演说而激动,又为无情的陶片放逐而感慨,对此他既好奇又困惑。这时他巧遇一位雅典智者,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3)外邦官员:请问,你们的制度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雅典智者:回答 ‎ 材料五: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盎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十二铜表法》‎ ‎(4)材料五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有哪些?为什么说它的编撰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3)水平1:能比较完整地提炼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主要特征我们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而不是少数人手中,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治。而且这种制度是以法律为依据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特点: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条文内容比较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带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原因:它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解析】‎ ‎【详解】(1)据材料“(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可知,延续时间长;据材料“时加修正”可知,不断发展完善;据材料“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据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可知,被西方国家借鉴,设考试以取人才;据材料“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可知,无论寒门富贵子弟为科举都刻苦学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科举制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社会稳定。‎ ‎(3)本问可从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主要特征来回答,如主权在民、公民意识、法律之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角度说明。‎ ‎(4)特点:据材料“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可知,《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材料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体现了条文内容比较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据材料“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可知,材料的同态复仇,带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原因: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前是习惯法,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而《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