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柳州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联考(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柳州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联考(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南宁三中、柳州高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联考 文科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异族聚居地区,对异族群体进行管理。这一变化旨在 A. 建立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强化贵族的政治特权 C. 推动族群的交流与融合 D. 巩固西周的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对异族群体进行管理”可知,西周目的是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巩固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建立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秦朝的郡县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的是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没有体现强化贵族的政治特权,也不是增加文化交流与整合,故BC项错误。‎ ‎2.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 A. 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B. 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C. 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D. 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皇族世袭,各级官员“尚贤”选官。这凸显皇族地位,使得除了皇族外,其他家族不再“家国同构”,进而导致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答案选D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秦汉以来的官僚政治,时间与主题不符,A项排除;B项说法逻辑性错误,官僚政治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皇权,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影响只会淡化,不会消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备考启示:精准掌握核心历史概念,例如,官僚政治、科举制和宗法制等。应特别关注历史概念的使用时空和典型特征。例如,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选贤举能、任命制、有任期和要考核。‎ ‎3.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C.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成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B项正确。A项,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提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故排除。D项,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排除。‎ ‎4.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 土地兼并的缓解 B. 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C. 自耕农队伍壮大 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C项正确。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B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排除D。‎ ‎5.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年(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A. 城市化不断发展 B. 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 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 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沟通城乡商品经济的纽带;材料信息反映出“镇”作为连接农村和大城市经济的纽带发展较快,“草市”符合这一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村草市发展迅速,与城市化不断发展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行政区划不断调整,而是强调农村草市发展迅速,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收入大量增加,而是强调农村草市发展迅速,排除D。‎ ‎6.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 苏湖地区已不再是经济中心 B. 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从“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到明清时期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表明江南地区由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型,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出现,故D项错误。‎ ‎7.殷商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周人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时,季梁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一变化过程 A. 受到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 B. 表明君主专制思想的弱化 C. 说明早期唯物思想的出现 D. 体现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殷商时期将鬼神作为万物的主宰,西周时期周人认为按人民意愿办事,春秋时期季梁认为人是神的人主人,先满足人而后再满足神,这一变化的过程突出人的作用,体现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不可能影响殷人、周人,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人与神的态度,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思想,没有体现唯物思想,故BC项错误。‎ ‎8.王阳明认为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如果阅读“六经”,未能体认到良知,就如阅读过账簿并不等于拥有此财产一样是毫无用处的。这一主张 A. 否定了儒学正统地位 B. 打破了理学思想禁锢 C. 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 D. 肯定了儒学经典的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可知是对个体良知的肯定和重视,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王阳明的主张属于理学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阅读经典权威应遵循的原则,并没有直接肯定儒学经典,故D项错误。‎ ‎9.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A. 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 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 为统一台湾提供了经验 D. 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 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可知他们将保住台湾寄希望于外国,没有意识到列强互相勾结以瓜分中国的意图,没有认清侵略者的本质,故D项正确。“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是表面认识,故A项错误。这些措施有可能将失去台湾,故B项错误。这不能为统一台湾提供经验,故C项错误。‎ ‎10.1937年9月国民政府修订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去其中原先规定的“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这一修订的目的在于 A. 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B. 消除国共之间的尖锐矛盾 C. 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 D. 加强对新三民主义的宣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7年9月,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国民政府删去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战力量进行抗战,故C正确;国民政府删去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并非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排除A;国共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错误;国民政府修订《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目的是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主要目的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7年9月”,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即可。‎ ‎11.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千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B.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 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D. 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及图片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发行股票招募股银,因此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煤矿是民用企业,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仅是开平煤矿发行了股票,并不能体现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排除。‎ ‎12.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 ‎13.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 A. 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 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 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邴吉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与苏联签署具有准军事同盟背离了不结盟运动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苏冷战局面,但不利于凝聚力量,故C项正确;印度此举不利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团结,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 ‎14.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统计表。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A. 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B. 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 D.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答案】B ‎【解析】‎ ‎【详解】概括图表信息可知,轻工业产量指标皆在上升,这有利于改善民生,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左倾冒进思想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产生,故A项错误。材料轻工业产量指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民生,但没有体现出轻工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轻工业部门的发展,故D项错误 ‎15.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合,故A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D项排除。‎ ‎16.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 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 各自具有片面性 C. 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 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答案】A ‎【解析】‎ 根据“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说明毛泽东义利观强调牺牲精神,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需要,“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表明邓小平主张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现实,A正确;两人的义利观都反映了社会现实,都具有合理性,B错误;毛泽东义利观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C;邓小平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两人的义利观不是根本对立的,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分别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 ‎17.古雅典法律规定,外邦人不能够自己出庭,不得拥有不动产,但却要为雅典服兵役,还要交纳象征其地位的一种人头税。雅典的奴隶出庭作证时,只有在挨一顿打之后,其证词才被认为是可信的。这说明古雅典 A. 依靠习惯法维系社会关系 B. 民主政治明显具有虚伪性 C. 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 D. 审判过程虽公正但较随意 ‎【答案】C ‎【解析】‎ 雅典民主是排除外邦人和奴隶的社会,材料显示外邦人和奴隶在雅典社会中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习惯法属于罗马法,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不是虚伪性,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雅典法律的严肃性,不是随意性,故D项错误。‎ 点睛:古希腊公民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18.巴黎公社起义由普法战争引发,法国和普鲁士两国交战,法国惨败,反动势力遭到削弱,形成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为巴黎公社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运用的是同样的方法。材料所强调的“方法”是 A.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伟大尝试 B. 阶级矛盾尖锐导致革命 C. 以暴力革命方式推进现代化 D. 变民族战争为国内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公社起义由普法战争引发”“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运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可知,列宁认为十月革命也可用巴黎公社起义的方法,将民族战争变为国内战争,故D项正确,B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级政权伟大尝试,材料重在强调“方法“,不是强调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现代化,故C项错误。‎ ‎19.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 A. 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 B. 新经济体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 D. 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斗争日趋激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印度崛起”“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可见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B;材料反映的主体并非美国,而且美国没有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C;多极化的发展不能表明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排除D。‎ ‎20.美国在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关于该措施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A. 解决了住房供需之间矛盾 B. 恢复了人民对银行的信心 C. 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D. 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可知政府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以刺激因经济危机而衰退的房地产市场的复兴,故C项正确。A项中“解决了”使用错误,只能是“缓解了”,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房地产市场,不是金融业,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属于社会救济,故D项错误。‎ ‎21.‎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时的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所以此举的影响只可能是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D正确;苏联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此举也没有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A、B、D错误。‎ ‎【名师点睛】‎ 由关键信息“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可知政府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激发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22.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23.17世纪英国知识分子中间流行着一种自然神论的观点,其一就是认为我们所面对的自然世界是神根据一定的理性法则创造出来的;其二认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神的作品,都被赋予了一种高贵的禀性,即理性精神和道德良知。这一观点 A. 促进了天主教会的复兴 B. 维护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C. 有助于理性精神的觉醒 D.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然世界是神根据一定的理性法则创造出来的”“ 理性精神和道德良知”‎ 可知强调的是“理性“,这利于理性精神的觉醒,弱化天主教会的发展,弱化宗教的地位,故C项正确,A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故D项错误。‎ ‎24.阅读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表。明清科技与西方科技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不包括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1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 科举取士的促进 B. 农耕文化的影响 C. 科技思想的影响 D. 专制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的科技相比于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突破,科举制度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而非促进,故A选项不是阻碍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属于正确选项;农耕文明使得中国科技缺乏内在的动力,为此逐渐落后,故B选项错误;中国的文化轻视科技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推崇科学进步,故C选项错误;专制文化钳制士人思想,阻碍科技进步,故D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二 众所周知,“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给欧洲和美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二战后,美国“经济民族主义”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经济民族主义”逐渐没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这样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新经济民族主义”。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表面上是对美国有利的,但是实际上是对美国不利的。‎ ‎——摘编自庞中英《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民族主义”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为克服“经济民族主义”设计了哪些重要的国际制度?并说明美国兴起“新经济民族主义”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答案】(1)内容:振兴实业,与外国商战;对外交涉,收回利权;维护主权与挽回利权相统一,实现民权与维护国权相统一。‎ ‎(2)影响:政治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或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推动救亡图存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经济上促进经济近代化(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思想任答三点)‎ ‎(3)制度设计: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或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立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 原因:新保守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成为对外贸易主导思想,美国贸易政策改变;缓解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日本、欧洲、中国等经济体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 ‎(4)认识: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或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应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民族经济;应该理性对待经济民族主义,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解析】‎ ‎【详解】(1)主要内容:概括材料“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可知振兴实业,与外国商战;概括材料“倡导“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可知对外交涉,收回利权;概括材料“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可知维护主权与挽回利权相统一;概括材料“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深远影响”可知实现民权与维护国权相统一。‎ ‎(2)影响:考生可结合晚清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分析作答,如政治出现了维新变化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经济上民族资本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等。‎ ‎(3)制度: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被设计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联合国,以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可知美国采用新保守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70年代美国出现“滞涨”;日本、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影响美国的地位等。‎ ‎(4)考生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单独分析,也可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如材料一的经济民族主义可知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材料二可知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结合两者材料可知,应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民族经济;应该理性对待经济民族主义,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不过,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宋朝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比如从唐代的“飞钱”孕育出宋代发达的商业信用,瓦解于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经出现松动,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也是继承自唐朝设施。“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从18世纪起,处于近代化进程中的西欧开始出现了一种傲慢的论调:一些对中国了解非常有限的哲学家根据他们的想象,对中国文明作出了“停滞”的定性。事实上中西的历史都不可能停滞,西欧历史以他们的轨迹演进,中国历史也以自己的轨迹演进,经过漫长的文明冲积,“造极于赵宋之世”,产生了近代化的大突破。——我们这样的描述,也挑战了费正清先生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 ‎——整理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提取材料中关于宋代历史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答案】说明:观点概括可以如下:宋代对比唐代出现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唐宋变革论);或者宋代进入现代的拂晓时辰;或者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自身发展的极盛时期。‎ 论证部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文艺等至少三个角度运用学科知识加以论述。比如:政治上通过分散事权基本解决地方割据的历史难题;科举发展推动平民政治出现;经济上不抑兼并的政策推动租佃关系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市坊的界限被突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制放宽;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高度繁荣;思想上儒学发展成哲学化、思辨化的新体系;科技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成熟与外传;文艺上词曲、话本等市民文学兴盛。(三个或以上角度,四点得)总结升华。‎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可提取观点为“宋代对比唐代出现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考生在提取观点时注意“宋代历史”的设问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楚。论证时可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传承等角度进行,注意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等。如政治上唐朝“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形成宋朝的“二府三司”,以及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扩大统治基础。经济上唐朝至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宋朝时市坊界限逐渐被打破,出现大量的商业市镇,如扬州益州等。思想上儒学不断发展,到宋朝时出现理学,使儒学进一步的哲学化思辨化等。‎ ‎27.代议制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1688年 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 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 颁布《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 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 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和1884年 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材料二 法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1789年 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 颁布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 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法典 ‎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 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 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 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 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的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使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英国: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贵族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或者议会在变革中起主导作用);法国: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表现出浓厚的激进色彩;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 ‎(2)原因:英法不同的历史传统,英国有限制君权的传统,而法国的君主权力相对强势;法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卢梭的激进民主思想;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 ‎【解析】‎ ‎【详解】(1)特点:英国:根据表格信息“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 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妥协方式扩大民主”可知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根据材料“议会至上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在变革中起主导作用; 法国:根据表格信息“法国大革命爆发”“ 君主立宪制”“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复辟”“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等可知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表现出浓厚的激进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不同政党交替上台,民众参与度高,这体现了它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 ‎(2)原因:考生可结合英法两国的内外原因来分析,如内部原因:英国有大宪章的“王在法下”政治传统,君主力量较弱,法国君主权力相对强势;同时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民众受此影响甚大。外部原因:英国孤居海外,较少受到国外势力的影响,可以自主地发展;法国受欧洲它国干涉,如反法同盟、普法战争等干涉法国大革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