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2017
成都七中 2016— 2017 学年度下期高 2018 届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36 题,每题 1.5 分,共 54 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墨子 2.“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下列观点与这一主张 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B.“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C.“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3.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 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4.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 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 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 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5.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 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这种“单纯”主要表现 在理学 A.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 B.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压抑了人性 C.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 D.将儒、佛、道思想揉合 6.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 年) 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 年)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66 年) 人口(人) 27355462 102750000 208095796 人均土地(亩/人) 32.54 6.89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8.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 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 A.奠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9. 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 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 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10.《唐会要》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 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 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11.《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 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 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A.变法阻力重重 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深入贯彻 D.变法最终失败 12. 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 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13.《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 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C.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4.《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 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 D.农民获得土地并承担国家赋役 16.针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并认为对待“祖宗之法”应该“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这反映出他 A.极力反对变革祖宗之法 B.主张改革应从局部入手 C.导致变法最终走向失败 D.抨击王安石的各项措施 17.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 5 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 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8.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 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19.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 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A.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20.1875 年 8 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据此创作对联:“出乎 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 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B.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C.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D.洋务运动向治国理政深化 2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 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 的共同目的是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构造理论合理性 D.借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22.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 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 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戊戌政变的压制 B.维新思潮的启蒙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 23. 梁启超在 1902 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 年, 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 编纂成《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教育事业 B.臧否历史人物 C.提倡民族革命 D.宣扬民族主义 24.“‘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 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 A.鸦片战争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国民革命期间 25.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其言 论旨在 A.倡导建立西方君主立宪政体 B.唤醒愚昧民众之民主意识 C.号召工农群众反抗军阀统治 D.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26.下面是一段学生日记: 该日记作为个案反映了当时新青年 A.推崇“尊孔复古”思想 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C.对传统文化批判有片面性 D.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 27. 有学者认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思想并非孙中山所首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列各项能为此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①奖励耕织 ②盐铁官营 ③方田均税 ④闭关锁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8.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 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 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说明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29.1956 年被称为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精神的一年,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发展繁荣。 这一年 A.通过了新中国义务教育法 B.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D.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0. 1977 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 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 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31.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 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 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C.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D.确立陶片放逐法 32.“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 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33.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 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 B.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 C.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D.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 34. 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 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35.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与卢梭的一些主张“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其最主要表现为 A.是否反对君主制度 B.是否反对财产私有 C.是否主张天赋人权 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36. 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 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 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据此判断俄国农奴制改革 A.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 B.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 C.源自本国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D.未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二、非选择题(共 46 分) 37.(21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是清末有重要影响的封疆大吏。他出身官僚家庭,一生中仕宦生涯长达 40 余年,参与和见证了清末众多的政治历史事件。他于 1898 年 4 月撰写了《劝学篇》一 书。该书以“中体西用”为思想主线,广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作品分 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重申纲常名教;外篇 全面介绍了西方社会制度。他在《劝学篇·序》中说:“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 顽固日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 西,权衡新旧”。他认为“外洋之强由于学”,兴学育才是学习西方的第一方略,他倡导的 “新学”亦包括“西政”,这比早期“中体西用”论者的观点进了一步,扩及“学校、地 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诸项,但对“设议院”、“民主”、“民权”等 部分讳莫如深。张之洞的公式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摘编自冯天瑜《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材料二 福泽渝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德川幕府时代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他曾三次游历欧美,回国后,多次著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教 育情况。1880 年他的《劝学篇》出版,该书由 1872 年到 1876 年福泽渝吉发表的 17 篇文 章汇集而成。在书中他反对儒教文明,认为儒学的空疏是造成落后的根源,“要谋求东洋 革新,必须首先输入西洋文化教育”。但同时又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的观点,认为日 本在吸收西方观念的同时,还要维持日本的文化内核。他主张“教育救国”,以学问培养 日本人的独立人格,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保持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渝吉很注重吸收西方 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如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思想独立;契约思想等,用以教化百姓。 ——据福泽渝吉《福泽渝吉自传》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和福泽渝吉两人著作的异同。(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张之洞和福泽渝吉两人著作有异同的原 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9 分) 3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 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 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 贫难疗。” 你对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如何认识?请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 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9.(13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1 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 考中国政治、历史论 5 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 5 道;第三场, 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 辙。1905 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材料二 没有 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 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 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 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 20 世纪中国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 的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5 分) 参考答案 1——5:BBADB 6——10:DBCDD 11——15:CBCDD 16——20:BCBCB 21——25:CADCB 26——30:CBABA 31——36:ACCBAC 37.(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主张保留本民族的文化;都重视教育或兴学的作用。 (3 分) 不同点:①张之洞劝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来维护封建制度或封建统治;福泽渝吉劝学的 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来彻底改变日本的封建制度或封建统治。(3 分) ②张之洞坚守“中体西用”思想,对西方的学习仍然侧重于技术层面;福泽渝吉侧重于学习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3 分) ③张之洞主张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本,对“设议院”、“民主”、“民权”等思想持否定态度;福 泽渝吉则反对儒家文明,倡导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3 分) (2)原因: 著作有相同点的原因:近代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急需向西方学习来推动社会变 革。(2 分) 著作有不同点的原因: ①张之洞处于社会上层,属于统治阶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福泽渝吉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 游历欧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②中国当时还是封建王朝,封建势力依然顽固、强大;日本已推翻幕府统治,正通过明治维 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历史价值: ①都有助于促进两国民众的思想解放;②都有助于推动两国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变革;或 答都推动了本国的近代化(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38.一等(12~10 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 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 清楚。 参考答案及评分示例: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 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 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6 分)思想 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 分)印刷术、指 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 分)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 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 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 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 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 “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5 分) 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评论宫崎市定 的观点给 6 分,评论钱穆的观点给 6 分) 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2 分)西方文艺 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2 分)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 分)总之,欧洲 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 (2 分)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 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 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2 分)但并没有 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2 分)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2 分)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 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 分)宋代自 960 年建立到 l279 年灭亡,历时 300 多年; (2 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 快发展;(2 分)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 较大;(2 分)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 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 分) 39.(13 分) (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3 分)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 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 工业文明的挑战。(5 分) (2)材料二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1 分) 简评:观点片面。(1 分)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 来。(1 分)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