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哈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第一次验收考试 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秦朝规定:急行文书或皇帝诏书,必须即刻传达,不得有片刻滞留。后世的王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说明古代中国政府 A.关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重视中央集权的强化 C.着力完善全国交通网络 D.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2. 历史学家白钢对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有如下描述:政治层面,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层面,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层面一是推行蒙昧主义,二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分别是指 A.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 C.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迷信思想 D.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3. 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政权面临四分五裂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4. 史料记载,唐代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 B.节度使权力过于集中 C.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 D.边疆军务强化的需要 5.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礼部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6. 清代汪由敦曾指出,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这一观点表明汪氏 A.反对士大夫群体的言论 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 C.极力维持官僚机构制衡 D.赞赏清代政治的清明 7. 在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有的共居共财、有的虽异居却也共财。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逐渐崛起,个体家庭观念日渐兴盛,导致这种社会风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转变 B.宗法制受到挑战 C.春秋战国时公民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被削弱 8. 两宋的土地交易十分活跃,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 A.土地兼并现象缓解 B.自耕农的衰退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商品经济繁荣 9. 隋唐时期,城市中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出现了政府垄断现象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与市场联系逐渐紧密 D.行业间竞争激烈 10. 北魏时期均田制规定奴婢也可授田,耕牛也可授田。而到唐初,虽继续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B. 国家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 奴婢的社会地位严重下降 11.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上述表格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西晋较之西汉更为集权 B.西汉地方行政效率更高 C.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经济重心实现向南转移 12. 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商业环境的逐渐宽松 C.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 13.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能证明 A.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B.小农经济是明清经济衰落的根源 C.经济模式与政治体制密不可分 D.明初海禁令受遭西方入侵的影响 14. 在儒家传统里,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 A.忠君行道 B.著书立说 C.历史研究 D.世界影响 15. 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变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采纳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6. 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汉武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司法案件的处理缺乏统一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17.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 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18. 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这主要是因为 A.市民阶层发展 B.礼教地位动摇 C.社会道德败坏 D.小说创作繁荣 19. 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这表明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20. 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也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这种建筑设计意图在于 A.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 B.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 C.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 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1. 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做出判决。 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 B.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 C.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 D.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 22.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在论述指着学派时指出:“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A.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 B.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 D.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23. 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四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C.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24. 有学者指出,“罗马人”是一个法律概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人”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其核心标准依然是 A.是否拥有共同的血缘 B.是否具有自由人身份 C.是否属于奴隶主阶层 D.是否获得罗马公民权 25.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坚持司法公正的原则 C.缺乏法律的严肃性 D.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旨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出现“平民社会”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指出南宋以后“靠近了现代”的社会现象。(1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8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郑国“铸刑书”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出现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比较晋国“刑书”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铸刑书”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共同的历史作用。(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