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学案)

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体系构建 线索提炼 线索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 线索二 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 线索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 ‎                            ‎ 题组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题点: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案时,有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D.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2.(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主题)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3.(题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 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4.(题点:新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5.(题点:新时期的法制建设)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此规定意在(  )‎ A.强调宪法的性质与地位 B.重申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C.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总结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 题组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6.(题点:香港回归)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2007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该杂志理念发生变化 B.“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 C.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 ‎7.(题点:海峡两岸关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维持现状”作为两岸关系的政策依据,模糊原本两岸强调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对话和沟通机制失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此举违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岛内台独势力是统一的一大障碍 C.必将导致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紧张 D.是对“一个中国”政治原则的否定 ‎8.(题点:“九二共识”)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 A.—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题组三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9.(题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年,在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此言论表明新中国(  )‎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作用 B.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决定采取“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D.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新型外交关系 ‎10.(题点:“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1956年,我国先后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国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 ‎11.(题点: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12.(题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蒋介石集团占据。而到1971年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B.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上升 C.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 D.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趋势 ‎13.(题点:制约中美关系的因素)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这里“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具体是指(  )‎ A.维护亚太地区平衡 B.遏制日本和西欧崛起 C.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D.联合推进多极化趋势 ‎14.(题点:新时期外交成就)1991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的数量仅有4个,1992年与中国建交的数量猛增至15个,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  )‎ A.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 B.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C.中国奉行了不结盟的外交理念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知识清单]‎ 清单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3.“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 ‎(1)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 ‎(1)平反冤假错案。‎ ‎(2)建立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3)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1.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2.1954年宪法的新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清单二 “一国两制”构想 ‎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 ‎(1)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2)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 ‎(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4)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1.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岛内分裂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 清单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2.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冰释雪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这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另起炉灶”是相对于原来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而言。‎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相对于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而言。‎ ‎3.日内瓦会议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 考点题组答案 ‎1.B [此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因此此时来提出实现社会主义为时尚早,故B项正确。]‎ ‎2.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这与完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无关,故D项错误。]‎ ‎3.B [当时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全国人口的普查是在为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数目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 ‎4.B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关键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5.A [根据材料“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体现了宪法的性质,根据“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宪法的地位,故A项正确。]‎ ‎6.B [据材料“1995年6月”“2007年7月”可知,“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发展,保证了香港的繁荣,故B项正确。]‎ ‎7.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8.A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 ‎9.D [根据材料内容“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强调‘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说明新中国主张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新型外交关系。“一边倒”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0.A ‎ ‎[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故A项正确。]‎ ‎11.B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缩小了中国的外交空间,因而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B项正确。]‎ ‎12.D [材料中体现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破了美国的阻挠,体现出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政治民主化增强,故D正确。]‎ ‎13.C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两极格局的特征是苏攻美守,据此国际背景可判断出材料中中美“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是指应对苏联威胁,故C正确。]‎ ‎14.B [1992年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与中国新增建交国家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始于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始于1992年前,故D项错误。]‎ 题线1 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追溯高考1】 (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 由题干信息“凝结了、反复讨论与修改”“得到全国各方面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指的应是《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故B项错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 C ‎『知识拓展』理解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一个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2)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 ‎(4)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 ‎(5)五大特点 ‎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对点训练1】 (2017·湖南郴州二模)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解析 在我国,中共成立于1921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D项正确。‎ 答案 D 题线2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成就 ‎【追溯高考2】 (2016·课标全国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在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形成建国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外交形势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的变化,故选B。A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全方位外交”出现在新时期,排除C;D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 答案 B ‎『知识拓展』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及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特点:“一边倒”。‎ ‎(2)原因: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 ‎(3)作用: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1)特点:采取“两只拳头打人”、“一大片”。‎ ‎(2)原因和作用: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②50年代末起,中苏关系紧张,外交环境恶化。‎ ‎(3)作用: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 ‎(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既重视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原因:①美苏争霸,美国趋于守势;②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4.1978年以后 ‎(1)特点:实行“无敌国外交”、“不结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原因:①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世界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②我国认为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国策。‎ ‎(3)作用: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点训练2】 (2017·四川南充考前预测)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边倒”,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 A.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解析 两极格局指的就是美苏两极对峙,中国从“一边倒”到向西方资本主义开放,这些外交政策都带有浓厚的两极政治色彩,并没有体现多极化的时代新特色,故A项错误;新中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外交政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务实调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间新中国的外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活动的唯一依据而并未摆脱它的影响,故C项错误;单从材料我们无法看出新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追溯高考3】 (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项错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这些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 D ‎『知识拓展』两岸关系发展的三大阶段及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两岸隔海对峙,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冷和”阶段。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1992年“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实现“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对点训练3】 (2017·山西五校高三联考)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 A.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B.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 C.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 D.应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 解析 据材料“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可知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故A项正确。‎ 答案 A ‎【考题1】 (2017·山西太原外国语学校模拟)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来说是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期 封面 ‎1950年12月11日 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 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 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 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变化:结束了对中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极大地改善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变化: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 原因: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期间,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原因:美国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再加上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经济摩擦等分歧和矛盾的存在。‎ ‎【考题2】 (2017·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与旧苏联不同,改革者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兼并、城市化和就业不足的挑战。不仅如此,到2020年,中国还将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这种人口比例极度恶化的危机。对我们而言,中国最好发展成为日本那样的富裕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对此,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 ‎——摘自兰德公司《中国与全球化》‎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 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 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挑战,如国企改革、城市化、就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科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综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不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 主题(观点)提炼论证类试题 主题(观点)提炼论证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解读材料信息,提炼出材料的观点或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做到论证准确、引用合理、逻辑严密。解题步骤为:‎ 第一步:提炼观点→据“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可提炼观点。‎ 第二步:解读材料→材料认为现今中国与旧苏联不同,并正向日本的方向发展,即“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 第三步:敲定思路→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第一,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第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最后,归纳中国威胁论的观点是错误。‎ 近现代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追求“坚船利炮”之梦;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之梦。‎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追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寻求复兴之梦。‎ ‎(4)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之梦;“一五”计划、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之梦;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之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和平与发展的和谐大国之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