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刘允祺 审核人:牛倩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辉煌属于希腊!”古代希腊在众多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B.希腊人对知识独特的渴求和探究 C.以伊索为代表的奴隶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D.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的提高 ‎2、梭伦死后,后人在他的塑像上刻下这样的铭文:“摧毁过无端骄横的波斯侵略者的萨拉米斯岛生育了梭伦,这位伟大的立法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梭伦改革时得到所有阶层的拥护、认可 B. 梭伦改革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完成的 C. 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的国力,提高了雅典的地位 D. 梭伦改革的主要功绩得到认可 ‎3、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这意味着当时的雅典( )‎ A. 民主政治压制个人自由 B. 公民受到城邦的优待 C. 社会崇尚弱肉强食 D. 公民具有奉献精神 ‎4、“梭伦的改革很受欢迎,但没有完全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状况是( )‎ ‎①取消债务奴隶制②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部分公民无法获得“观剧津贴”‎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5、“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6、(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7、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公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8、“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9、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 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 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1、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12、《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 设立三长制  B. 迁都洛阳  C. 推行均田制 D. 实行租调制 ‎13、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 )‎ A. 历史事实   B. 一手史料  C. 史料解释  D. 历史评价 ‎14、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 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 B. 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C. 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 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 ‎1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 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保马法    D. 募役法 ‎17、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 实事求是的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意见 ‎18、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 ) ‎ A. “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 ‎ B. “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 “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 “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19、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 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 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 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 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20、“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隐患是(  ) ‎ A. 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 B. 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策略不当 C. 宋仁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 D.大地主大官僚势力强大,激烈反对 ‎21、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 B. 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 C. 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 中世纪的人们对教会的统治不满 ‎ 22、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  ‎ B. 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 C. 封建制度解体时期新兴思想的出现  ‎ D. 希望继续维护天主教会权威的思想 ‎23、11世纪时德皇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4、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 A. 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 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 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 D. 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25、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 ①信仰得救 ②《圣经》是唯一的信仰依据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6、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 ‎ A.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 B. 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 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 D. 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27、 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 ‎ A. 使用野蛮的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 B. 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的局面             ‎ D. 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8、“……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 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D. 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9、 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 A. 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 B. 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 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 D. 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30、有同学在研究某问题时将“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作为重要论据。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  B. 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C.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D. 工业革命在亚洲各国扩展 二、非选择题(共二题40分,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 ‎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分)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10分)‎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分)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10分)‎ 一、选择题 ‎1、D 2、A 3、A 4、B 5、D ‎6、A 7、A 8、B 9、A 10、C ‎11、B 12、C 13、D 14、B 15、C ‎16、A 17、C 18、A 19、D 20、B ‎21、C 22、A 23、D 24、D 25、A ‎26、B 27、C 28、B 29、D 30、C 二、材料题 ‎31(20分)‎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32、 ‎(20分)‎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和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