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武威六中2019—2020学年度 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 先代贵族 B. 少数名族首领 C. 王族 D. 功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中的“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即可判断出,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2.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据此可判断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大宗与小宗相对立 B. 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 C.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依据材料可知,在这一制度下,微子启虽然年长但是庶出,仍不能立为王位继承者,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西周宗法制。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宗法制下大小宗相对,但并非相对立,A选项错误;自下而上的举荐制是察举制的选官制度,B选项错误;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选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不是宗法制的特征 ‎,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特点,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腐败现象无关,B选项排除。夏商周时期进入青铜器时代,D选项排除。‎ ‎4.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所封弟子同姓者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周后期被破坏的主要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礼仪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周武王分封了很多子弟做诸侯,同姓的非常多,到了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家一样,诸侯竞相厮杀攻伐,周天子没办法禁止。材料相关制度是分封制,故B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信息与王位世袭制、礼仪制度无关,排除CD。‎ ‎5.始皇二十八年的一山刻石词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认为“兵不复起”的原因是 A. 确立皇帝制度 B. 实施虎符分执制度 C. 实施朝议制度 D. 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可知,秦始皇认为乱世的根源在于实行分封制,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秦始皇虽然确立了皇帝制度,但与题干秦始皇认为乱世的根源在于分封的信息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秦始皇认为乱世的原因在于分封,并不在于虎符,故B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与朝议制度无关,故C错误。‎ ‎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秦首创皇帝制度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皇权独尊和至高无上。材料正是其表现,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首创皇帝制度,B错误;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属于专制,不是与民共享,C错误;“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可知是秦朝以前人们可以使用,而非秦朝时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提取,材料中“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可知答案。‎ ‎7.‎ 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B. 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C. 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 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正官选拔人才的依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九品中正制收回的地方选拔人才的职能,却并未否定地方官员所有的特权,排除C;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 ‎8.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虽有分工,但仅仅是三者的相互制约,为专制主义服务。‎ ‎9.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1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科举制的实行 ( ) ‎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科举制为历朝沿用,总的来看发挥了积极作用,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所学史实可知,科举制在实行过程中,尽管也有一些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的说法错误,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11.“朱元璋的废相(使)他的子孙在万般无奈中又不得不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将宰相制度予以恢复了。”这一说法的依据是明代设立了 A. 中书门下 B. 御史台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朱元璋……子孙……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将宰相制度予以恢复了”反映了明朝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正确;中书门下和御史台在明朝之前已经存在,故AB排除;军机处是清朝机构,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将宰相制度予以恢复了”,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内阁的设立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 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答案】B ‎【解析】‎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帝权利得到空前加强,军机大臣只要跪受笔录,负责传达即可,完全是皇帝的私人机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内阁的权力基本上转移到军机处处;C选项说法错误,军机大臣都是有能力的人士来担当;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13.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B.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C. 宰相权力不断弱化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成为皇帝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听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正确。文臣地位不断提高不是本质,排除B,明清时期丞相已经被废除了,故C 项错误。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故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从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的目的方面理解。‎ ‎14.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结果 B. 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C.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而且……现实基础”等关键信息可知,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平等、自由的观念 ‎15.按照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 A. 法律至上 B. 分权制约 C. 主权在民 D. 轮番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可知体现的是轮番而治,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6.‎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三大里程碑式事件标示着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因此C选项正确。雅典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 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件事反映了雅典 A. 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B. 民主政治得到充分体现 C. 民主政治存在局限,导致国家权力误用 D. 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体现,说明民主政治存在局限,导致国家权力误用。C项正确,排除ABD。‎ ‎18.该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世界古代法中最著名的法典之一。该法被制定的背景是 A. 平民掌握了国家大权 B. 贵族解释法律受限制 C. 平民利益道到了损害 D. 罗马习惯法的废除 ‎【答案】C ‎【解析】‎ 该法指的是《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利益遭到损害的产物,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平民并未掌握国家大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解释法律受限制是该法被制定的结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习惯法的某些条文仍得以保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因果型历史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19.恩格斯说,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这说明罗马法 A. 有助于缓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B. 对近代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C.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法经济上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纠纷,缓解社会矛盾,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罗马法主要调节的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A错误;罗马法是奴隶制的法律,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影响深远,B错误;D以偏概全,排除。‎ ‎20.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反映了罗马法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辨前,暂定无罪。‎ A. 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B. 限制原告的权利 C. 强调原告被告双方自由平等 D. 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 ‎ 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罗马法重视人的基本权利的特点,因此选 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和D项错误,因为之所以判乙之子无罪开释,是因为乙之子不是直接犯罪人,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二、非选择题 ‎21.学会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用图表、材料等多种方式呈现,是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重要标志。请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2)三省六部制有一个较长发展阶段,完善到图二中的程度是在哪一朝代?当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图三中的政治结构设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哪一朝代?为了维护这一设计,这一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治措施以加强皇权?‎ ‎【答案】(1)秦朝,秦始皇(或嬴政)。‎ ‎(2)隋朝、唐朝或隋唐,决策、审议和执行。‎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解析】‎ 试题分析:(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自感功高盖世,确立皇帝制度,‎ ‎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图一中所示中央机构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2)三省是指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魏晋南北朝时,三省之制业已形成。隋正式确立三省同为相府,三省长官共为宰相的格局。唐进一步完善,形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权力运行方式,确立了三省相互制约的政府体制。但由于最高权力始终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最后决定权无不取决于皇帝。‎ ‎(3)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于是朱元璋又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明成祖时期,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创立内阁。‎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值守,则无论其功勋成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迳直至处死。实际上所有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政治家都受过公民大会的责罚,米利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亦不例外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蒙等《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 ‎ 在罗马法方面,不仅有举世公认的罗马私法,也有与私法相比毫不逊色的罗马公法制度。例如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溢觞,在罗马共和宪法中,不仅存在同僚之间的分权(双执政官制),也存在执政官和其他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板权力的保民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最后还有五大宪制机关:人民大会、元老院、长官、保民官条司团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罗马的这些制街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 ‎——摘编自蒋安杰《正确认识希腊法与罗马法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城邦政治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征: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条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频繁;城邦体制独具特色;公民具有较高参政素质等。‎ ‎(2)意义:罗马法理顶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价值。‎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可知主权在民;依据材料一“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可以得出权力监督;依据材料一“无论其功勋成信多高,皆依法惩处”可知法律之上等。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古代希腊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邦政治以及公民意识等回答。‎ ‎(2)依据材料二“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溢觞”“罗马的这些制街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的信息和所学从罗马法巩固自己统治以及对于后世法学影响等回答。‎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四点影响 ‎(1)政治文明: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是希腊直接民主形成的自然条件。‎ ‎(2)经济文明:有助于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三面环海,港湾众多的现实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念: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有利于古希腊人平等互利观念的形成。‎ ‎(4)民族精神: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蓝天、碧海和港口及建立殖民地和海外贸易活动,使希腊人形成了自由、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