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2分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4.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5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6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7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D.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8 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 ‎9 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1 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2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1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16 1877年 ‎,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7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8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9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来源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0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1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 ‎ B.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22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 ‎23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4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25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26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27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开始关注农民悲惨的境遇 B.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巨大力量 ‎ C.准备将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D.受到俄国革命模式的深刻影响 ‎ ‎28.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29 1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  )‎ ‎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31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那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  )‎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 ‎ ‎3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民主集中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3.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34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35 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36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37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38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39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40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6分)‎ ‎ ‎ ‎ ‎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4分)‎ ‎ ‎ ‎[]‎ ‎ ‎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 ‎ ‎ ‎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4分)‎ ‎ ‎ ‎[]‎ 四月历史月考答案 1- ‎--5CCCAB 6--10DACDB 11--15 BCDCB 16--20 CCABB 21--25BDABA 2- ‎26--30 DBCAC 31--35BDABC 36--40 BDCAD ‎41 (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 ‎(3)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