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阳市一中2019年秋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答案】D ‎【解析】‎ ‎“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A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不是“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驱逐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D项正确。‎ ‎2.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下列最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A. 所有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B. 抽签选举,轮番执政 C. 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D. 享受“观剧津贴”‎ ‎【答案】B ‎【解析】‎ 材料突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平等性,强调了公民参政的平等权利。雅典民主政治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保证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性,故B正确;雅典合法公民才可参加公民大会,故A项错误;财产等级制不能反映权利的平等性,故C项错误; D项与参政权利无关,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 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旧”三-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B. 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 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D. 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材料反映了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作为选区,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保证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参与的政治权利,雅典的民主政治基本确立。因此选择B。AC不够全面,D是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的影响。‎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克里斯提尼 ‎【名师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还设立了五百人议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3)作用:打破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4.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A. 减少诉讼案件 B. 注重法律程序 C. 维护贵族利益 D. 强调证据作用 ‎【答案】B ‎【解析】‎ 材料“不告不理”审判原则,就是“民不告,官不究”,反映出古罗马对法律程序的注重,故B项符合题意;A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告与不告,不是证据,故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不告不理”,根据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5.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 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征 ‎6.《十二铜表法》有这样的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这体现了 A. 《十二铜表法》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 《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C. 《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 D. 《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蕴含了法治的精神,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ABD三项都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点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选择题,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主旨,即使选项符合史实,与材料主旨无关的也不能选。‎ ‎7. 柏拉图认为“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据此,他强调雅典社会 A. 阶级矛盾尖锐 B. 缺乏民主政治 C. 消除等级差别 D. 没有绝对平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是在论述有关“平等”的问题而不是其他三个选项所描述的问题,并且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社会并没有绝对平等 ‎8.古希腊智者高尔吉亚曾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重视辩论的目的在于 A. 传授民主常识 B. 宣扬人文精神 C. 维护公民权利 D. 追求政治功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雄辩者不仅能够说服“议事会”“顾问委员会”以及“审判官法庭”,说明智者学派重视辩论目的是从政治功能角度出发,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辩论的目的在于传授民主常识,故A项错误;宣扬人文精神不是材料主旨,故B 项错误;维护公民权利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9.深圳大学教授阮炜指出:“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打破精英跟一般人的界线,才能有真民主。雅典民主固然激进,还没有激进到不搞选举。他们确实大搞抽签,但只是抽选出诸如'执政官'一类的人来。这大体上都是虚职,有实权的重要职位他们并不搞抽签,将军这种最高军政职位更是完全由票决产生。”他意在说明,古代雅典 A. 本质上是专制统治 B. 民主有很大局限性 C. 仍有赖于精英统治 D. 公民不能参与决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只是抽选出诸如'执政官'一类的人来。这大体上都是虚职,有实权的重要职位他们并不搞抽签,将军这种最高军政职位更是完全由票决产生”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有很大局限性,并不是完全的民主,故B正确;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不是专制,排除A;材料未体现雅典民主有赖于精英统治,故C排除;雅典公民可以通过公民大会参与决策,D错误。‎ ‎10.1510—1550年,跨越大西洋贸易飞速增长,其贸易额增长了7倍。这一时期跨大西洋贸易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 国家力量支持 C.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 文艺复兴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510—1550年”可知,此时跨越大西洋贸易的国家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联系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可知,西葡两国主要是在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跨越大西洋贸易飞速增长,B项正确;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40年间仅仅依靠生产力发展,正常的贸易额不会增加7倍,排除C项。‎ ‎11.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要文化因素是 A.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B. 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 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D. 教权被世俗政权取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天主教逐渐遭到人们的反对,社会价值观逐渐从禁欲主义转变为以人为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因而绘画的对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没有发生改变,仍然信仰上帝,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而是强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教权依然凌驾在世俗政权之上,排除D。‎ ‎12.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他意在说明英国 A.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较晚 B. 民主政体的确立缓慢 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民主迸程具有渐进性 ‎【答案】D ‎【解析】‎ ‎“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经历时间之长,显示出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D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A错误;英国民主政治确立早,B错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符合英国政治特点,C错误。‎ ‎13.美国宪法规定: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这反映了美国 A. 各州之间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B.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置权力禁区 C. 全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D.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 ‎【答案】B ‎【解析】‎ ‎“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限制了州政府的权力,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被设置权力禁区。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侧重“制约”,并非只是分权,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点睛:美国的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美国联邦和州之间权力划分的依据是宪法,联邦和州之间是一种分权关系,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14.《世界小史》:他教导人们,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一个人必须作为一个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他只承认《圣经》是上帝的话语,他所做的尝试就是重新唤回古老的基督教信仰。这可以反映出 A. “认识你自己”在新时代的展现 B. 人文主义提倡解放人本身 C. 宗教改革协调自由与虔诚 D. 启蒙运动重建信仰与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根据“一个人必须作为一个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可知,人是自由的,但也必须虔诚。根据“他只承认《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可知这是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反对教会因行称义,因此选项C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人对自己的认识,排除A;材料依然强调信仰上帝,因此与人文主义中提倡解放人本身不同,排除 B;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排除D。‎ ‎15.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这表明伏尔泰 A. 强调天赋人权 B. 保留社会等级 C. 主张精英政治 D. 维护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伏尔泰主张不给于既无土地也无房屋的贫民选举权,这实质上说明伏尔泰主张富有阶层参政,即实行精英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和天赋人权相背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社会等级的信息,故B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维护私有制,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6.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这段论述中“大兴土木”的表现是 A. 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B. 批判神权统治 C.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D. 宣扬人性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清理了场地”是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摧毁蒙昧,而启蒙运动同样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与文艺复兴不同之处在于思想家们构筑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理论,创立了不同于封建专制社会的民主法治社会,A正确;批判神权统治和宣扬人性解放也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故B项和D项错误;建设工业文明国家不符合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 ‎17.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A. 主张中央集权体制 B. 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C. 强调法律至上思想 D. 凸显议会至上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说明人民主权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不主张中央集权制,A错误;法律之上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议会至上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00—1850年”、“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D两项的表述,不太相关,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19.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娛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 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的理性休闲运动,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出现的,这体现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阶层的分化,故B项错误;C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 ‎20.在《大宪章》中,“liberties”(复数)是“特权”的意思,指贵族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后来,为了反对斯图亚特时期的专制统治,“liberty”(单数)被赋予“自由”的含义,《大宪章》成为反对专制的武器。这反映了 A. 《大宪章》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B. 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C. 历史解读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性 D. 国王专制的合法地位受质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liberties”(复数)反映了议会以允许特权的方式授予国王某些权力,斯图亚特时期的专制统治时期,“liberty”(单数)被赋予“自由”反映了议会反对国王专制行为,倡导自由民主,限制王权,国王专制的合法地位受到削弱,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反映了议会对限制王权的迫切要求,并未改变《大宪章》的性质,排除。B项,斯图亚特时期的专制统治时期,英国代议制尚未确立,政治制度未实现创新,排除。C项,对“liberty”的解读源于英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并非主观倾向,排除。‎ ‎21.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 A.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B.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 C. 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D.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西方服饰经历了从体现宗教关系到日益突出功能性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了西方服饰的这种变化,故D项正确,AC项错误;宗教改革仍然以宗教为信仰,故B项错误。‎ 点睛:材料“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反映出服饰的改变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22.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 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 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所学内容可知,1777-1821年英国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占比不断减少;1851年时工商业劳动人口占比是农业劳动人口的2倍多,说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使英国由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变成以工业为主体的国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并未涉及城市化进程的内容;C 选项错误,农业从业人数占比低于工业从业人数,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能力降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信息,无法得出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美铁路时间标准数量的调整很快得到大部分学校、法庭、地方政府的响应,并且迅速波及很多城市,铁路交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当时美国的民众生活方式和观念已发生变化,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美国联邦中央政府集权的发展情况,故A选项错误;垄断的特点是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与材料中的学校、法庭等社会活动场所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北美铁路时间标准数量的调整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 ‎24.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A. 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C. 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D. 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 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 ‎25.19世纪后期,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关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投资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这一状况 A. 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 B. 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C. 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对手 D. 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 ‎【答案】D ‎【解析】‎ 英国银行家关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而不是主要在本土的投资,导致英国本土的工业设备更新换代滞缓,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故答案为D项。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拥有广大的海外市场,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就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6.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 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 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 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 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的信息说明英国政府官员由胜选党派成员担任到1850年后规定政府官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这样保证政府的职责不会受到政党更迭的影响,故C项正确;英国的议会是权力的中心,并不是被政党控制,A错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是经济的发展,B错误;责任内阁制下首相和内阁对于议会负责,国王没有实权,体现出权力的制约的特点,D错误。‎ ‎27.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 A. 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 B. 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 C. 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 D. 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联系法国1875年宪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共和派和保皇派的相互妥协,是为了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并非相互妥协的原因,错误;B选项并非材料中这种规定出现的原因,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相互妥协,并非只为了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正确选项为C选项。‎ ‎28.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符合题意;AB 均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 ‎29.1896年7月1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德国民法典》,其中规定:“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联邦议会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B. 注重保护容克贵族阶层利益 C. 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 D. 体现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D ‎【解析】‎ ‎“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些规定体现了德国法律对私权和法令限制范围之内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保护,而国会通过的法律则是主权在民的一种反映,故选D;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的君主立宪制下,联邦议会不具有独立的立法权,他会受制于德意志帝国皇帝,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中的规定不没有体现容克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军国主义的色彩,故排除BC。‎ ‎30.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国国情 D. 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从德意志本国的国情出发,照顾到统治阶级内不同阶层的利益,通过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将国家统治的基础固定下来,实质上为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A、B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容克阶级的近代化,故D项排除。‎ ‎31.《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以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体现了其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A正确;B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2.巴黎公社成立初期,许多公社公职人员身兼数职,针对此情况公社规定:除去本人日常工作之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公社公职人员,没有权利再领到任何报酬。此“兼职不兼薪”的规定 A. 杜绝了职务腐败的产生 B. 保证了民主政治广泛性 C. 体现了奉献的公仆精神 D. 说明公社财政经济困难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公社公职人员兼职不再领取薪金,完全体现出奉献的公仆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倡做法不能遏制官员腐败,故A错误;B中民主政治广泛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不是材料体现主要信息。‎ ‎【点睛】主题提示语解题的方法 在本题中,“除去本人日常工作之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公社公职人员,没有权利再领到任何报酬”就是主题提示语。它向我们揭示了所有材料的共同主题,对我们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及命题意图有很大的帮助。在审题时,首先要关注题首的主题提示语,弄清楚本题的主题之后再做下一步工作。‎ ‎33.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说明巴黎公社没有统一的领导,随意性较强,C正确;A属于巴黎公社性质;B中群众基础从来没有体现;D中民主充分不符合材料内涵。‎ ‎34.科学家在评价某物理学理论时说:“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A.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 与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一致 C. 说明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和本身分布状态 D. 说明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反映了量子论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A正确;量子论与物理学界“自然界无跳跃”原则相冲突,故B错误;相对论说明了空间和时间的性质,故C错误;相对论说明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故D错误。‎ ‎35.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达尔文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是因为 A. 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 B.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C. 二者的学说都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D. 进化论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17 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 世纪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故C正确;达尔文是生物学家,牛顿是物理学家,“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错误,排除A;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规律,而不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B;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D错误。‎ ‎36.宗教和科学都想说明人类是如何起源的,但宗教和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宗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并且永远不变的,而科学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生命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宗教依靠主观想象和《圣经》来臆断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而科学则依靠证据和实验来论证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宗教和科学的尖锐对立源于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严重分歧 B.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的分歧 C. 宗教意识和科学意识的不同 D. 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地位不同 ‎【答案】A ‎【解析】‎ ‎“宗教认为、科学则认为”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的是宗教和科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不同才导致了二者的对立,所以材料认为宗教和科学的尖锐对立源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严重分歧,但是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价值观、宗教意识和科学意识不同、以及权力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7.1845年,恩格斯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这反映出 A. 工人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B. 政权争夺加剧矛盾激化 C. 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形成 D. 西方代议制民主不完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材料中1845年恩格斯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无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形成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提上日程,可见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形成,故选C。A、D所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B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背景 ‎38.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B. 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C. 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D. 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19 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民族主义“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自由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指客观效果,不等于社会主义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概念混淆,故 B 项错误;是工业革命而非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催生与材料中“促进了”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19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表明社会主义兴起,历史的发展不再完全由资产阶级决定,故 D 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材料主旨,根据“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39.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 A. 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B. 浪漫主义重视感情 C. 现实主义批判社会 D. 现代主义突出自我 ‎【答案】D ‎【解析】‎ ‎“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体现出作者突出“个人的精神”的强烈愿望,这是现代主义的突出特征,故D项正确;新古典主义出现于17、18世纪,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流行于19世纪前期,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流行于19世纪中期以后,故C项错误。‎ ‎40.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达维特(大卫)的作品风格是“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他因《马拉之死》、《网球厅宣誓》、《拿破仑加冕》、《苏格拉底之死》等作品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据此判断,该画家属于 A. 新古典主义流派 B. 现实主义流派 C. 后现代主义流派 D. 浪漫主义流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古典主义”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盛行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流派流行于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后现代主义流行于二战后,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流行于工业革命时期,其特色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本题的时间信息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由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追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1)材料一中指出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未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1)依据: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岀现。‎ ‎(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的科学技术领先,海军强大;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 ‎(3)变化:工业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国人口的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 ‎【解析】‎ ‎【详解】(1)依据:根据材料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信息和所学从新航路开辟以及对世界市场影响回答。‎ ‎(2)原因:依据材料二“1860”的时间和所学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英国的科学技术领先,海军强大、海外殖民地以及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等回答。‎ ‎(3)变化:依据材料三“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可知工业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原因:依据材料三“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三“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可知是工业国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能力的增强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贸易的猜忌”是个经济与政治的复合词。贸易指涉的是其经济含义,而猜忌指涉的是其政治含义……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势必要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贸易的竞争最终要表现为国际竞争。猜忌遵循的逻辑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国家理性……这个逻辑把国家的边界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尺度…猜忌的行为最终体现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甚至军事行动。‎ ‎——摘编自霍伟岸《国家有界,贸易无疆》‎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贸易与政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近现代历史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主权独立才会有真正的贸易平等。‎ 论述:在互惠互利前提下扩大贸易范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国家经济诉求和政治考量,但只有在主权独立的前提下,才会有真正平等的贸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主权独立,尤其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平等互利,不断扩大贸易,促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总之,缺乏主权独立的贸易,不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只会成为别国经济发展的附庸。‎ 示例二论题:政治互信是贸易健康发展的前提。‎ 论述:贸易收入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贸易活动也是融入世界的基本方式。但贸易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双方的政治互信,尊重对方的文化、宗教信仰及政治制度等。19世纪末,随着德国的崛起,德国与英法的矛盾越来越大,在争夺殖民地、世界市场等问题上不可调和,并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最终走上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道路。二战后,以法德政治互信为基础,成立欧共体,西欧经济得到速发展。由此可见,政治互信不仅促使贸易的键康发展,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的信息和所学从“主权独立才会有真正的贸易平等”提取论点,论证结合材料和所学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贸易对比论证。或者从“政治互信是贸易健康发展的前提”提取论点,论证结合所学从德法历史上矛盾变化到二战后走向经济合作论证作答。‎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73年,俾斯麦在联邦议会上就声言,对付“国际党”(德国工人党),有用严厉法令的必要。10月10日新的帝国议会在三读时以221票对149票通过由联邦议会提出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非常法》)。随后,实行戒严,查禁报刊,封闭工会,解散集会,逮捕,监禁等一齐向社会民主党袭来。……在《非常法》实行的十二年中,有1300种党的出版物遭到禁止,330多个工人组织被解散,900多人被放逐,1500多人被法庭判处入狱,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议会改革后相当一部分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这就使两大政党都必须正视工人的要求。1871年,自由党制定两项法律,其中一项确认工会有合法地位,且其资金受法律保护;但另一项——《刑法修正案》,则认定胁迫他人、组织他人工作、设立罢工纠察线等行为违法,可以按刑法处置。这使工会的罢工行动事实上不可能进行,因此剥夺了工会最有力的斗争手段,遭到工人的普遍反对。1874年大选自由党失利,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因于工人选民的普遍反对。‎ 保守党上台后,1875年政府制定两项法律,其中《密谋与财产保护法》废除了《刑法修正案》,规定罢工中的纠察行为合法;暴力行动和胁迫行为虽仍属犯罪,但不再以密谋罪论处。另一项法律《雇主与雇工法》把《主仆法》中剩余的不公正条文予以纠正,这项法律的名称本身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以前把劳资关系界定为“主仆关系”‎ ‎,现在则明确为雇佣关系。1875年的这两项立法使工会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法律地位,因此被看作是“工会运动的大宪章”。‎ ‎——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英国政府对工人运动的政策体现了该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3)1870年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逐渐由英国转移到德国。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政策:推行《非常法》,压制工人运动。‎ 评述: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 ‎(2)特点:适当的妥协、让步;渐进的改革;成熟的政党政治。‎ ‎(3)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人队伍迅速壮大;英国民主权利下移,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德国推行《非常法》,社会矛盾尖锐。‎ ‎【解析】‎ ‎【详解】(1)政策: 由材料“对付‘国际党’(德国工人党),有用严厉法令的必要”“通过由联邦议会提出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非常法》)”等信息可知,俾斯麦推行《非常法》,压制工人运动。‎ 评述:由材料“有1300种党的出版物遭到禁止,330多个工人组织被解散,900多人被放逐,1500多人被法庭判处入狱,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可知,俾斯麦的政策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结合所学可从《非常法》代表的阶层利益来分析,显然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对工人阶级的压制,可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2)特点:材料“第二次议会改革后相当一部分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确认工会有合法地位,且其资金受法律保护”反映的是英国民主政治中适当让步与妥协的精神;材料“《密谋与财产保护法》废除了《刑法修正案》”“以前把劳资关系界定为‘主仆关系’,现在则明确为雇佣关系”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中的渐进性;材料“1874年大选自由党失利”“保守党上台后,1875年政府制定两项法律”反映的是英国成熟的政党政治。‎ ‎(3‎ ‎)原因:依据生活经验可知,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转移即意味着某一地区工人的力量较为强大,且该地社会矛盾也较为突出,故本题只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朝着两个方向思考即可。首先是力量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德国恰恰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其经济发展迅速,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其次考虑社会矛盾,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英国和德国在对待工人阶级的政策上,差异是较为明显的,英国民主权利下移,社会矛盾趋于缓和,而德国推行《非常法》,社会矛盾尖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