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 夏朝 耒、锛、铲、斧 锄、博 商朝 耒、锛、铲、锸、斧、析 铲、博 西周 耒、锛、铲、锸、斧、析、援 铲、罅 A. 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 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 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 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耕作工具日益丰富,说明耕作方式不断进步,故C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出现铁犁牛耕,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故B错误。材料只反映耕作工具,无法体现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工具 ‎【名师点睛】石质工具、青铜工具、铁质农具。从原始时代到奴隶时代,石、木都是工具、包括农具的主要制作材料,用石料制作各种工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加工技术和方法,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们从最初不加选择的使用天然石块,再到初步打制,再到同时打制和磨制,再到对石料进行选择,根据石料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方法,以及打击、搓磨、钻孔等技术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其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技术与方法也是相当复杂的,其探索是相当艰巨的。‎ ‎2.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C. 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D. 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对比了徽州地区一方面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另一方面土地价格上涨激增,反映徽州富商大量地购田置地,导致商业资本大量投入非生产领域,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故C正确。由于徽州富商大量地购田置地,才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原因,而不是造成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中的现象由富商购田置地所致,不利于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故B错误。明朝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3.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这可以推断出南宋 A. 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B. 铁钱逐渐取代白银主要货币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多种货币并用 D. 社会经济萧条导致货币需求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材料“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期商品经济活跃,为弥补了货币的不足出现纸币和铁钱,故C正确。材料中在石窟中发现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不足以说明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故A错误。题目材料只是提及了铁钱和纸币,白银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错误。题目材料只能够推断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多种货币运用,而社会经济萧条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 错误.‎ ‎4.乾隆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客观上延缓了近代化起步 B. 避免了西方疯狂的殖民侵略 C. 根本原因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D. 表明中外贸易中国处于入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中期的“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故A正确。“海禁”政策并未避免了西方疯狂的殖民侵略,排除B项。根本原因是预防外敌入侵,维护封建统治,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处于入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海禁政策,解题的关键是“乾隆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5.下表 外国语学校 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东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 军事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 技术实业学校 天津西医学堂(1888年)上海电报学堂(1866年)山海关铁路学堂(1896年)‎ 表是清政府所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清政府此举 A. 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 B. 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 D. 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外国语学校”“军事学校”“技术实业学校”及创办的时间集中在“1862—1896年”可以判断出当时清政府注重外语和科技教育、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即为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答案为A。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思想,B错误。得到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朝进行的自强,求富运动,排除D。‎ ‎6.“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国际形势 B. 政府政策 C. 技术条件 D. 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大中华橡胶厂在社会动乱的现实环境中难以发展,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时期,政府大力扶持下其发展迅速,由此可见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选项D正确;大中华橡胶厂在新中国时期发展迅速,其并未反映出国际环境,选项A排除;淞沪会战爆发,战争年代即使有政策支持也难以发展,因此选项B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材料未反映出技术条件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选C排除。‎ ‎7.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1881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封闭,致使陈不得不迁厂于澳门。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织布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官股,另募商股,最终建立了大生纱厂。这充分说明 A. 实业救国思想得到清政府的充分认可 B.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官办企业 C. 官僚资本主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封建势力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双重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继昌隆缫丝厂因为封建势力阻碍而迁厂,大生纱厂因为封建势力而成立,可见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作用,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清政府的态度,也未提及实业救国,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对大生纱厂性质的判断,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官僚资本主义一般认为出现在南京民政府统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C。‎ ‎8.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A. 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 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 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 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家致富”“社会主义有奔头”“吃饱肚子为先”中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美好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劳动光荣”“发家致富”“吃饱肚子为先”没有体现出拥护社会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说明C项说法错误,排除;改革开放不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状况,故D项排除。‎ ‎9.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 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 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联系和区别。选项A、B、D所表述的是三者的不同点,只有C项是共同特征。‎ ‎10.中共十四大后,“下海经商闯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 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引导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提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1953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农村改革和发展乡镇企业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B;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舞了人们下海创业的热情,故答案为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全面展开的,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D排除。‎ ‎11.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 女性时尚推动社会政治运动 B.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C.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尚 D.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流行“上海头”说明受苏沪影响,流行日本发式说明与当时中国关注日本有关,“兴汉头”说明受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统治而提倡兴汉的影响,说明不同时期的发型变化体现了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答案为B。材料体现女性时尚变化的原因而没有体现推动政治运动,A错误。除了日本发式,其他都与国外无关,C错误。但从发式无法确定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错误。‎ ‎12.《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作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A.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促进了非洲经济空前发展 C. 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力量 D. 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而不是对世界市场的影响,选项A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选项B排除;材料反映的应该是削弱封建势力,选项C排除;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加速过渡,资产阶级力量不断的壮大,选项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3.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14.下图是1688—1841年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情况。图中现象反映了英国 A. 代议制政体得到不断完善 B. 对外侵略扩张活动的加剧 C. 农业产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D. 工业化引起经济结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688年农林渔业为40%,到1841年变为20%;工矿建筑有1688年的20%到1841年变为35%,商业运输由10%到20%,联系所学为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前后,出现工业革命,机器生产的工业化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答案为D。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政治内容,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对外侵略扩张,B错误。农业产量在1831年产量高于1821年,不是不断下降趋势,C错误。‎ ‎15.小威廉皮特(1783~1801年,1804~1806年任英国首相)曾说:“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搞乱……”。由此可知,他主张 A.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C. 注重经济活动立法 D.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商业、工业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搞乱……”可以看出这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任何形式的干预,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经济立法也是体现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题干材料不能反映,C错误。‎ ‎16.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 A. 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C. 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 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货币贬值,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A错误;在经济大危机之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孤立主义重新抬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B错误;这种不负责的、单方面的报复性贸易政策,不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C错误;由材料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的报复性贸易政策与行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混乱,D正确。‎ ‎17.从1930年~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 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 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政府出资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特点,选项A正确;根据材料可见当时政府在干预经济,没有体现出自由放任政策,选项B排除;胡佛的政策不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选项C排除;美国胡佛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18.“美国自1991年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材料反映了美国 A. 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混合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 C. 经济“滞胀”局面未能扭转 D. “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效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描述的高增长、低通胀现象,可知这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选项D正确;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是二战后至1973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混合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摆脱了“滞胀”危机,选项C排除。‎ ‎19.列宁曾说:“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问题,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即应当怎样把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期限内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依据这一观点,苏俄(联)‎ A. 加快对农业的改造进度 B.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恢复了商品流通和交换 D.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列宁的话“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联系所学知识是1921‎ 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工业方面的内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恢复了商品流通和交换,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加快农业改造的进度,A错误。斯大林时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错误。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体制,D错误。‎ ‎20.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实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 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B. 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 C. 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D. 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仔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集体农庄的庄员们用来购买食物和衣服的支出占总支出的50%左右,甚至超过50%,说明当时他们的生活水平还限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总体比较低。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数据只能看出收支的比例关系,看不出绝对数的变化,不能判断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是否上升,排除;C项,表格中的数据显示,教育、医疗比重相对较低,体现不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排除;D项,计划经济也存在商品买卖,只是商品买卖在计划范围内进行,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1.“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力……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他”‎ A. 开创新型工业化模式 B.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C. 重视发展军事工业 D.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接替赫鲁晓夫执政的是勃列日涅夫,其并未开创新型工业化模式。其为了与美国对抗,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因此选项C正确,排除选项A、B;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选项D排除。‎ ‎22.2018年5月,货币危机下的阿根廷向某国际经济组织提出了资金援助的请求,试图通过该组织的帮助遏止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之久的阿根廷比索汇率不断下跌的走势。该组织可能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国际组织主要职能是维持汇率,因此这一机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项D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合作组织,重在经济合作,无维持汇率稳定的职能,选项A排除;世界银行的职能是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成员国复兴经济,提供发展援助,无维持汇率稳定职能,选项B排除;世贸组织主要宗旨是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与材料不符,排除选项C。‎ ‎23.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贸组织的成立 B. 市场经济体制被各国普遍认可和接受 C. 欧洲联盟的推动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条件。故答案为B项。A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洲联盟是欧洲的区域经济组织,对世界范围区域经济组织增多的推动作用有限,排除;D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于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不符,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24.‎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声明,称将中国华为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列入管制“实体名单”,阻碍华为购买美国相关技术和设备,美国此举实质是以非正家手段排斥和打压华为在美国和全球的‎5G业务,为美国自己的‎5G业务开路。由此可见 A. 全球化发展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制约 B. 世贸组织失去协调的国际贸易的功能 C. 反全球化会逆转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D.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失去经济主导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阻碍华为购买美国相关技术和设备……排斥和打压华为在美国和全球的‎5G业务,为美国自己的‎5G业务开路”说明全球化发展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制约,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世贸组织的信息,排除B;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排除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目前没有失去经济主导权,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5.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它日用品。‎ 材料二 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是近代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并使用较为廉价的法国、日本毛纱为原料,该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深为满意。具见以国货替代外货,已成全国一致之倾向”。‎ ‎——据刘光用《企业大王刘鸿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汴梁城出现哪些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2)因素: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近代工矿企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背景:西方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3)原因: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成为当时人的共识;厂家经营有道、产品物美价廉;政府机关进行扶持 ‎【解析】‎ ‎【详解】(1)从材料“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并联系所学可知宋代的汴梁城的变化是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2)从因素:材料“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可以得出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近代工矿企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背景:从材料“1895‎ 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并联系所学可知当时的背景西方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3)从材料“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成为当时人的共识;“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得出产品物美价廉;“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得出政府机关进行扶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春播开始前,罗斯福授意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和农业部助理部长特格韦尔准备一个农业法案。3月罗斯福发布命令,将8个联邦农业信贷机构合并为农业信贷局。1934年6月通过弗雷泽——莱姆基农场破产法。农业部接到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的报告后,立即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万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00万美元。农业品价格与农民购买制造品所付价格之比,以1909至1914年平价期流行比例为100,从1932年的58增为1935年的88。‎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粮食由1949年的2263.6亿斤增至1952年的3278.3亿斤,棉花由1949年的888.8万担增至1952年的2607.4万担。1952年至1956年,全国共推广使用化肥400多万吨,推广双轮单铧犁150多万件,推广使用农药28.5万吨。1956年粮食良种播种面积已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36%,棉花良种播种面积占全部棉花播种面积的90%。1956年,全国已建成拖拉机站326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230个,畜牧兽医站2257个,新式农具站207个。‎ ‎——摘编自叶明勇《新中国三大农业政策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两国农业发展中得出的认识。 ‎ ‎【答案】(1)举措:颁布农业法案;成立相关机构;呼吁农民减耕减产。‎ ‎(2)原因:土地改革的进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的重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广泛使用;农业技术的推广。‎ ‎(3)认识: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具有必要性;发展经济要关注民生;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1)举措:从材料“1933年春播开始前,罗斯福……准备一个农业法案。……将8‎ 个联邦农业信贷机构合并为农业信贷局”颁布农业法案;成立相关机构;从“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呼吁农民减耕减产。‎ ‎(2)原因:从材料“全国共推广使用化肥400多万吨,推广双轮单铧犁150多万件,推广使用农药28.5万吨。”可知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广泛使用;农业技术的推广。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方面的原因,即土地改革的进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的重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3)认识:从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有关农业政策,材料二新中国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可以总结出二者的共同点是要从国家大政方针进行支持,其次是人民的积极性问题,是否能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具有必要性;发展经济要关注民生;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现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召开的时间,指出两次会议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答案】(1)时间:1921年 主要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时间:1992年、1997年 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921年。根据“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现市场机制”可知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其特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其意义在于重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根据“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可知“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二战后,苏联先后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最终都走向失败。‎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召开,中共十五大于1997年召开。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可知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8.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 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男耕女织。‎ ‎(2)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原因:重农抑商。‎ ‎(3)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并结合所学可知,特点应为男耕女织。‎ ‎(2)关系:根据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为雇佣与被雇佣。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抑制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政策原因为重农抑商。‎ ‎(3)变化:根据材料中“贻来牟机器磨坊”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结构的变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原因:结合所学从内外因两方面回答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