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会宁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论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 2.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主要打击了 A.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3.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A.废除奴隶制 B.实行财产等级制 C.创立四百人会议 D.组建陪审法庭 4.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A.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B.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C.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5.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 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 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8.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杀身之祸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9.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 B.设立三长制 C.推行新的租调制 D.汉化政策 10.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1.《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主要目的在于 A.笼络汉族地主 B.稳定鲜卑社会 C.巩固北魏统治 D.促进民族融合 12.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14.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15.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 A.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 B.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 C.反对任何变法改革 D.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 16.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借鉴西欧的技术和经验 C.沙皇专制终结 D.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改革 17.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18.之所以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19.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B.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C.俄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20.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 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①改革遇到很大阻力 ②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 ④ 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2.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23.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 A.梁启超 B.谭嗣同 C.刘光第 D.杨深秀 24.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 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25.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_________”当添入 A.五经博士 B.八股取士 C.军机大臣 D.重农抑商 26.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君主专制政体 B.总统共和政体 C.君主立宪政体 D.议会共和政体 27.《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普遍推行县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28.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9.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31.“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32.“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平等的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33.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34.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35.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36.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和保马法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 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37.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9个,工役制度(1861年改革后,农民因缺少土地而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实行工役地租)中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7个,两种混合制度占优势的省份总计7个。这说明: ①改革没有废除农奴制 ②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③改革后的农村经济是农奴工役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复杂形式 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8.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39.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40.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师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师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梭伦对贵族政治的态度是什么?为此他所采取的按财产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的措施有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又持有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改革都针对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们给你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启迪?(4分) 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两则材料中的两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7分) (4)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国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会宁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历史答案 1-5 DAABA 6-10 CABC D 11-15CCABB 16-20 CC CCA 21-25DDBCB 26-30 C DCBB 31-35 ABBA B 36-40 C BCDA 41.(20分) (1)态度:限制(抑制)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2分) 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利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4分) (2)态度:商鞅变法废除(剥夺)贵族特权。(2分) 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利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6分) (3)主要原因是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2分) (4)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要敢于面对。(4分) 42.(20分)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2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2分)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3分)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3分)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2分)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2分);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分)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任答三点得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