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凉山木里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木里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27题,共54分) 1.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是 A. 程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B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D项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C项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符合题干中“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名师点睛】用表格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认识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 内心修养 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同 两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思想,都认为“纲常伦纪,即为天理”。二者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2.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答案】A 【解析】“孝心”属于儒家伦理道德,因为“孝心”而无罪免刑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了司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法审判标准不可避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不能说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法只是受儒学的影响而己,不能说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注意“孝心”等关键字眼。 3.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 倡导重德修身 B. 适应皇权的需要 C.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 维护纲常名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吕氏春秋·孟冬》属于先秦时期文学,当时民营手工业还没有普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祭器只是其中一种产品,故B项错误;材料中“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以考其诚”说明古代器物制作讲求质量,故C项正确;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商周时代,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4.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正统思想 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称赞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是在反对三纲五常里的夫为妻纲,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是在反对三纲五常里的君为臣纲,材料意在强调李贽是在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正统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李贽不仅仅是在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孔子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道学家的虚伪,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5.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翻译题干所述内容为“君主统治人们,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要求人民去拼战,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尽力农作”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6. 《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 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 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 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 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 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可知在魏晋时期通过学校试经也可以入仕,正确选项是D项;A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B项。 7.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但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所以题干中“(秦)文书之力也”崇尚儒家思想的表述不准确,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秦朝很多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又据材料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说明了汉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得出“未能充分”的表述不合史实,故C项排除;“文书之力”意指汉代成功实现统治全国,是借助了秦之文书,据此不能说明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排除。 试题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8. 李约瑟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 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研究人类、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八股取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忽视对自然的的研究而非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明末清初时期李贽的典型的思想观点,当然也就是不符合宋明时期理学思想观点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另外三个选项都是典型的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选项 10.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可知,儒家长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故A不符合;根据材料“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可知,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故排除B;根据材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可知,墨家是战国时期的,故C排除;道家是老子创立,产生于春秋时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曾受到汉初统治者的推崇,D符合,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11.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反省君主专制 12.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这首古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思想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 C. 朱熹的理学思想 D.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人心……良知……”可知,这是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13. 顾炎武治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见顾炎武主张读书 A. 应专攻儒家经典 B. 不要学习六经以外的书籍 C. 应旨在经世致用 D. 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以看出,顾炎武主张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经世致用。故答案为C。A与材料不符;B曲解了材料主旨;D夸大事实,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主题,排除A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14. 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 抗清斗争的高涨 B. 对文字狱的抗争 C.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答案】D 【解析】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入手,因此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所以答案选D,AB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15.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心外无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朱熹是宋代的大儒,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取之于儒家,但是又有所吸收和发展,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C选项说法正确,这也是他受到统治者支持的原因;D选项说法错误,他认为一切万物都是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6.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通过协调贫富使其和谐相处,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既不是强制去富也不是济贫,更非劫富济贫。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 17.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理”与“气”的地位 B.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 唯物与唯心 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王夫之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朱熹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故C正确。“理”与“气”的地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辩证地看问题,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 18. 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 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答案】C 【解析】“严格的选官标准”表述错误,排除A;“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C正确;“原有等级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D。 19.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脱离程朱理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20.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戏曲 A.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C. 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D. 拓宽了史学研究视野 【答案】A .............................. 21.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答案】A 【解析】“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表明儒家思想成为适应国家政治统治的思想,故A正确;B不是材料的主旨;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排除D。 22.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 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 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 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花鸟画并不等同于写意画。故A项错误。《墨梅图》并非风俗画,也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故C项错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反映了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和崇高品质的观念,这属于理学追求修身思想的范畴;同时文人画本身及该画的墨梅意象也体现出了文人的气节精神。故D项正确。 23.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A. 都城不在洛阳 B. 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C. 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D. 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不对,西晋都城是洛阳;BD不对,汉代就有造纸术、赋;C有悖史实,因为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才出现。 考点:本题考查四大发明。 点评:注意相关知识的梳理。 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发明:西汉前期已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 “蔡侯纸”,造价低廉,原料易得。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对西方的影响: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1)发明:隋唐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2)对西方的影响: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 (1)发明: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2)对西方的影响: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指南针 (1)发明: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对西方的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4. 下列几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司南出现 ③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①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②司南出现是在战国时期,③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末,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先后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C。 25.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改变了整个世界”“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影响是指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正确;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是对中国的影响,无法体现“改变了整个世界”,排除B项;工业革命与四大发明没有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点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本题的关键词就是“改变了整个世界”,考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 26. 姚茫父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的序中说王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这反映文人画的特点是 A. 讲究笔墨意趣 B. 追求形象逼真 C. 强调通俗朴实 D. 注重工整细致 【答案】A 【解析】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故A项正确;形象不是文人画特点,故B项错误;强调通俗朴实和注重工整细致均不是文人画最大特点,故C和D项错误。 27.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大闹地府,修改生死簿,成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自由人。他这一行为反映的实质是 A. 秉承传统维护等级秩序 B. 坚持正义弘扬民族气节 C. 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 D. 锄强扶弱彰显英雄本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实际是要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故排除A,选C;材料和民族气节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扶弱的信息,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明清小说 二、综合题(2题,共4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什么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因素:民心思想:民贵君轻主张:仁政 (2)观点:天人感应(或天合一)。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君主专制统治)。 (3)关键:薄敛节俭。 进步性:具有忧患意识,强调社会责任感。 (4)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民心;孟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根据以上分析回答第二和第三小问。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可以看出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据此回答第二小问董仲舒提出这种观点的根本目的。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从材料“节用爱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 (4)第一小问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是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是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对上述材料中儒家思想演变过程应从这一角度得出正确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程朱理学·朱熹思想 29.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城市与生活生活与观念 材料三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4)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又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答案】(1)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补充材料: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3)解释:礼等同于“天理”; 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4)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学风:经世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明理学和顾炎武的思想。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内容、地位等方面回答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内容上的不同就是孔孟思想强调仁政、民本、教化,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第一小问首先要注意图片和文字信息“侈靡相尚”,再结合所学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商业布局、商业发展、社会观念等角度归纳总结历史现象。联系程朱理学的产生背景和思想主张, 就可回答以上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的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就可以补充佛教和道教的材料。至于理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遭遇的冲击以及在唐朝出现的三教合流作答即可。 (3)结合材料“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就可找到答案。(4)结合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即可知道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的取舍。根据所学可以得出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