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中可以得 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A.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 C. 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 D. 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两幅图片信息的对比可见,西汉时期耦犁法出现和推广,到唐朝曲辕犁的应用, 表明耕犁的进步和成熟,可见古代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 步,故 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作效率问题,故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 形成,故 C 错误。 左图为耦犁法,右图是曲辕犁,所以不能反映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故 D 错误。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 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 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 B 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 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 排除 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 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联系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曾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中国的 GDP 甚至达 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只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形成这种观 点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B. 明清时期中国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增长仍以小农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D. 明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是以男耕女织为主的小农经济为主,而当时的欧洲已经 开始工业革命,所以针对“中国的 GDP 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有人说这种经济是 “没有发展的增长”,故答案为C。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A 错误。官营手工业在明 代前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中国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错误的,排除 B。明 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的说法与题意主旨无关,D 错误。 4.不同 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丝路、曲辕犁、高转筒车 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答案】B 【解析】 的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瓷、丝路、曲辕犁和高转筒车都是隋唐时期出现或得到了发 展,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隋唐时期的经济,故选 B;水排出现于东汉时期,商帮会馆出现于明 清,用煤冶铁开始于汉代,排除 AC;青花瓷出现于元代以后,草市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排除 D。故选 B。 5.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 增加,但远不能与 1552~1800 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 920 人。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 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 先锋 C. 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 1552~1800 年相比”, 从 1552 年可以联系到所学是在新航路开辟时期,“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 就达 920 人”可以知道新航路靠谱导致欧洲来华传教士人数增加,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故 D 正确。 明清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对外开放政策,A 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传教士是西 方国家侵华的先锋,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排除 C。 6.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 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 2.4443 万担,1894 年为 11.3886 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844 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 2.4443 万担,1894 年为 11.3886 万担”可 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 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 D 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 出口的增加,故 A 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 的 要原因,故 BC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容易错选小农经济的解体, 要注意题干问的是烟叶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紧扣主要原因即可。 7.19 世纪 70 年代,江南制造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 年)达到接近 55 万两 后,次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 年)减少至 20 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 年、1879 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 年)的水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 B. 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潜藏着发展的危机,B 正确; 实业救国思想是在甲午战后出现的,A 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典型就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 的衰败,C 排除;材料与竞争意识无关,D 排除。故选 B。 8.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 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的购买奢侈品 C. 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D. 掠夺大量金银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答案】D 【解析】 【详解】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 路,导致大批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引起国内通货膨胀,D 符合题意。“生产萎缩”的表述与 15 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不符,A 错误。贵族追求 享受大量的购买奢侈品由殖民掠夺获得的金银导致的,与题目的“主要原因”不符,故排除B。 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应该是指英国的工业革命,但是材料所示时间与工业革命时间不符, 故 C 错误。 9.16 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 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 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C. 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 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现象直接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并非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与近代 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无关,A、C 两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荷兰主要发展海外贸易,并非 与欧洲国家间的贸易,B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5 世纪后期 16 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出 现以进行海外贸易为目的的商业公司和为海外贸易活动服务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这些现象 都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开展而出现的,D 项正确。 10. 19 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 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B. 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 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D. 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由“19 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 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得知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工厂制的广泛推行,要求按时上 班下班。所以钟表流行。所以选 B。 11.17 世纪和 18 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 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些 发展 A. 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 说明民主代议制的确立 D. 为工业革命准备物质技术条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说明在技术方面为工业革命 的开展准备了技术,D 正确;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世界工场手工业信息,A 错误;推动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光荣革命,B 错误;材料论述经济,不是政治,C 错误。 12.1860 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 空环境,直到 1878 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 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 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B. 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入百姓家 C. 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D. 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 合,故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答案为 D。真空碳丝电灯发明后受到专利的保护,但 是未提及专利保护对发明的作用,A 错误。B 项内容过于绝对,错误。斯旺制成了真空碳丝电 灯泡,但并不能说明他是电灯的真正发明者,C 错误。 13.人们对于“洋货”从视为“奇技淫巧”的鄙视与敌视,到领悟其“利源”与“利权”的觉 醒,直至“国货”意识萌发所蕴含的民族利益与国民权利的觉醒。据此,洋货在近代中国的 流通 A. 推动了思想的启蒙 B. 促进了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 C. 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D. 完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根据“领悟其‘利源’与‘利权’的觉醒”可知 洋货的流通推动了思想启蒙,没有体现促进各派政治力量团结,更没有起到起到移风易俗的 作用,故排除 B、C 项;完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D 项。故选 A。 1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 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大众服饰 变迁 C. 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 D. 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即洋务早期,风气初开;1895 年甲午战争 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即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1912 年-1920 年),民族资本 主义获得短暂春天,即民国初年,飙转豹变,故 A 正确。大众服饰的变迁并没有经历这样一 个发展阶段,B 错误。思想领域的变化是从 19 世纪末开始的,C 错误。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民主制度,D 错误。 15.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 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 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 化进程,答案选 C,A B 两项与早期城市化进程作用相反,D 项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 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6.英国在 1931 年放弃金本位以后纠集各自治领以及欧、亚、拉美的一些财政上与英国关系密 切的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美国也联合拉美的一些国家组成了“美元集团”,设立了 20 的 亿美元的外汇基金,以防英镑集团进一步降低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两个货币集团的出现 A. 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B. 表明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C. 促使英美加紧对拉美的掠夺 D. 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镑集团”和“美元集团”的竞争,加剧了世界金融领 域的紧张、动荡,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A 项正确;两大金融集团的竞争,不能说明强 调国家干预市场和就业的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B 项错误;对拉美的掠夺不是两大金融集 团斗争的焦点,也无益于地区性经济分工与合作(区域集团化)的发展,CD 两项错误。 17.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 1935 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 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 政 A. 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 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 C. 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 D. 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 保障制度,D 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 A;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并非各项权利, 排除 B;举办公共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关于社会保障方 面的措施分析解答。 1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 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 “各自凑钱的聚餐” B.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C.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 D. “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方福利制度实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 财富的分配,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 香肠”符合财富重新分配的特点,D 正确;“各自凑钱的聚餐”属于 AA 制,显然不符合福利 国家的实质,A 错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是福利国家的影响,不是实质,B 错误;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与团结合作的能力,不符合题意,C 错误。 19.下表是 1947~1988 年美国各产业劳动力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第一产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年份 总就业人数(万人) 就业人数(万人) 就业人 数(万人) 就业人 数(万人) 1947 5 127.5 1 038.2 1 554.5 2 534.8 1970 8 267.7 797.9 2 556.4 4 913.4 1985 10 715.0 411.8 2 786.6 7 516.6 1988 11 496.8 392.2 2 892.3 8 212.3 A. 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加强 B. 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C. 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D. “中间阶层”出现使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反映的是 20 世纪 40 年代到 80 年代美国就业人口之中第三产 业的就业人口大量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二战 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第一、第 二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所以大量的劳动力由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故 B 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加强,从材料中产业就业结构比例看不出来,故 A 项错误;第 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减少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危险,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信息 无关,排除。故选 B。 20.一直到 1952 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 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 地,1958 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 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直到 1952 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 年,定县农民开始 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 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说明由 1952 年到 1955 年、 1958 年河北定县开始出现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大型农机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 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因此大型农机具 开始出现,C 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大型农机具使用的表现,材料强调的是使用的原因, A 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前后,工业化应该是经济建设中心,B 错误;据所学 可知,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 说法错误。 【点睛】1950---1952 年土地改革;1953 年—1956 年农业合作化;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21.195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 出、迁入、变更等 7 项人口登记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 人口流动。这一举措 A. 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 稳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C. 有利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D. 标志着户籍制度开始法律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是为了适应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 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 B 项;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刚开始,还没有出现粮食短缺 问题,排除 C 项;D 项中的“开始法律化”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 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 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材料中的措施是政府按 照计划对人口流动进行管理的表现,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2.1984 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 1988 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 度提高,其中,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 20.7%,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 46.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 A. 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 B.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 C.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D. 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1988 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 体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当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突破,但是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 立起来,所以当时中国经济的运行出现很大起伏,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等问题, 故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很有必要,B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与“市 场繁荣”无关,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购买力”情况,故 C 项不符合题 意;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2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 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 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 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 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 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 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 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 明政府的支持,排除 B 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 D 项。 24.《申报》1912 年 4 月 15 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一不 头戴洋帽。”5 月 13 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销全 国之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书“请用国货”四字。材料反映出民国初年 A. 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 B. 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 C. 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D. 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洋帽”来看,辛亥革命后很多人穿近代西装,可 见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意识习俗,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C 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 服饰并没有消失,A 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生活习惯的变化,未体现民族服饰工业的迅速发展, B 错误;中山装兼有中西文化的特点,表明中外服饰可以兼容,D 错误。故选 C。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 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 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 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 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 年,与他人合股 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 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 总经理。到 1922 年,荣氏家族拥有 12 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之一左右, 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四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 全民 集体 公私 私营 个体 代 合营 手工业 开 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 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这种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 1912—1920 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命运。 【答案】(1)现象: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变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变为逆差(或出超变为入超)。 影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客观上为民资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企业家个人的努力等。 (4)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公有制经济),或获得新生。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的“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等 字眼体现的是雇佣关系,所以社会现象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雇佣关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贸易状况”要从入超、出超方面进行解释,材料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 品输出猛烈增加”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是由由顺差变为逆差的。这种变化带来的 经济影响既要强调积极影响又要强调消极影响,例如,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 生就属于积极影响。 的 的 (3)“1912—1920 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就是回答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 因,例如,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等属于内因, 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则属于外因。 (4)材料四中的“公私合营”等字眼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命运主要回答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商业之类的答案 均可。 26.改革须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 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 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 1956 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 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 1978 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 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什么?并简述该政策推行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在该机制方面的理论贡献。 【答案】(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主要特点: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探 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贡献: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与 1978 年相比,1983 年我国的粮食商品化率和农副产品商 品化率都有所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应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 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和推动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 (2)根据“经历了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 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可知这一时期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探索并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大在该机制方面的理论贡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27.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新政的主要措施——《全国工业复 兴法》,规定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NRA),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 行业的公平竞争原则,对各行业该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作规定, 愿意遵守规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蓝鹰运 动”创设了一种为实现全国工业复兴法令而合作的意愿氛围, 使美利坚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常一民《蓝鹰·新政》 材料二 为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加强企业的责任制 成为 80 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的重点……1978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 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 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试点企业取得的经济效果十分显著,1979 年与 1978 年相比,工 业总产值增长 11.6%,实现利润增长 15.9%。 ——武力、肖翔《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探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蓝鹰运动”的主要背景,并概括新政的特点。 (2)材料二中促进企业发展的手段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90 年代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3)上述材料中的措施,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背景:经济危机的冲击、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特点:通过立法手段、政府干预 经济。 (2)特点:扩大企业自主权;目的:提高企业活力;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既要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要因时因 势调整改革;经济改革要结合国情。 【解析】 【详解】(1)背景:从材料“1933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知道1933 年《全国工业复兴法》 实行的原因是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恢复工业生 产而通过的法律。特点:从材料“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平竞争原则,对各行业该产 品的产量和价格作规定,愿意遵守规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可知通过立法使 原本混乱的自由竞争在政府干预下走向正轨,得出答案为通过立法手段、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从材料“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 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得出答 案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目的:从材料“试点企业取得的经济效果十分显著,1979 年与 1978 年 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 11.6%,实现利润增长 15.9%。”得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活力。 方向:联系所学知识得出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从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材料二改革开放前计划经 济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从中对比可以得出计划与市场要相互配合,从而得出答案:既要 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要因时因势调整改 革;经济改革要结合国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