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42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双流中学月考)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解析:选D。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西方掠夺原料的抵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中林则徐把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中国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他保守的对外观念,故D项正确。 2.(2019·广州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选C。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说明魏源改变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魏源改变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认同华夷正朔并列,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朝阳区期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直接打开了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国藩、李鸿章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解析:选C。A项是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故A项错误;B项是康、梁君主立宪的主张,故B项错误;C项是曾国藩、李鸿章的主张,以此为指导,他们领导了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D项是严复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这说明该思想( ) 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 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 解析:选D。根据“仿效西方、变革社会”可知,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该思想既“仿效西方”“变革社会”,又“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调和,故D项正确。 5.(2019·柳州调研)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 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 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 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说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 6.(2019·郑州模拟)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解析:选D。根据材料得出张树声主张向西方学习,不仅是器物层面还包括制度层面,此主张已经突破了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制度的藩篱,故D项正确。 7.(2019·太原模拟)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英国政治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有中国尧舜禹时代集体议事的遗风。这一认识( ) A.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选B。在王韬之前中国已经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潮,但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王韬的主张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故B项正确。 8.(2019·苏州调研)晚清时人惊呼:“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势不得不问途于百家诸子。”这一评论针对的是下列哪一著述(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变法通议》 D.《文学革命论》 解析:选B。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与材料中“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相符,故B项正确。 9.(2019·佛山顺德区质检)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是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 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解析:选C。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其主要用意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故C项正确。 10.(2019·德阳模拟)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强调,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据此可知,康有为( ) A.意在指出法美政治的弊端 B.强调民主宪政应符合国情 C.承认美国政体的优越性 D.高度肯定法国革命的功绩 解析:选B。材料信息“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表明康有为认为民主宪政应符合本国国情,故B项正确。 11.(2019·林州调研)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 ) 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 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 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 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 解析:选D。根据材料“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可知,梁启超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寻求变法革新的合理依据,以减少变法阻力,故D项正确。 12.(2019·茂名模拟)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主张效法西方,维新改革,使其迅速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这是因为进化论( ) A.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较为契合 B.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C.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解析:选B。进化论为维新派改革封建制、建立民主政治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由“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改变君权过重”“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等信息得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由“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结合所学得出。(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由“富国强兵”“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推行君主立宪”“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得出。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 由“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得出。 答案:(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实践;体现近代化;派别众多。意义: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4.(2019·贵阳一中适应性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40年代起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894~1895 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5年 开始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得出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选取某一角度拟定论题,如可从近代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结合材料中从洋务运动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在论述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史实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历程。 阐述:随着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不同阶级不约而同地以经济强国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可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等方面进行阐述)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阐述:随着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导致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不断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先后领导了反侵略、反专制、求民主的政治近代化历程。(主要围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 示例三 论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阐述: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