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主题的民俗文化。“春牛”民俗文化的形成主要缘于( ) 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3.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4.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两幅示意图,从图中反映出的主题是( ) A.西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封建自然经济具有脆弱性 C.政府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 D.江南地区普遍推行曲辕犁 5.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6. 在《周礼》一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这说明了当时( ) A.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B.人们已普遍穿棉质衣服 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D.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7. 汉代冶铁业获得很大发展,其中一项成就“用力少而见功多”,“是中国史上最早运用水力来生产铁器的记载”。这项成就是( ) 8.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9.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清代在制瓷工艺上的创新是( ) A.青瓷 B.青花瓷 C.白瓷 D.粉彩瓷 10.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丝绸、陶瓷等产品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我国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棉纺织业这三个领域长期领先世界 C.中国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 D.明清以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在技术上占有优势 11.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陆路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唐诗云:“夜雨(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诗歌反映了当时 A.夜市中出现娱乐服务设施 B.草市逐渐演进为商业中心 C.“市”已突破时空的限制 D.城市中商业区的繁华景象 13. 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开始出现 A.飞钱 B.柜坊 C.票号 D. 交子 14. 从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5. 《燕翼诒谋录》记载:“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知,宋代东京( ) 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16.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 17. 明太祖朱元璋熟悉民间疾苦。规定,“官禁市物,视时估率加十钱”,另一方面,他先后颁布一系列的法令要求官府市买物品必须按照时估两平收买,这表明( ) A.政府注重规范官民交易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 D.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18. 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9.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C.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20.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资本多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一方面,有“自备工本,赴窑开采”的“窑户”,有协助“窑户”管理窑务的“掌相”和“管帐”;另一方面,有受雇佣的“窑夫”以及担任技术指导的“作头”。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清代( ) A.煤矿生产社会化趋势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煤矿的近代企业属性 D.政府对于民间开矿的态度 21.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 反映了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 A.“海禁”政策 B.工商皆本 C.重商主义 D.重农抑商 22. 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 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23.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 A.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24.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25.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26.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群众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D.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7.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是( ) A.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B.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D.民族工业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处于明显弱势 28.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9. 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的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的压迫 ④国民政府恶性的通货膨胀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④ 30. 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对中国在 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31. 1947,上海《大公报》连载了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苏联 32. 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 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迢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八大 34.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作为口述史料,上述歌谣可直接用于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 C.“文化大革命” D.“包产到户” 35. 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 ) A.政权巩固 B.曲折探索 C.改革创新 D.盛世华章 二、非选择题(2题,其中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 36.中国古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材料一表明汉武帝在铁业经营方面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6分)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8分)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82年美国人华地码想在上海设立纺织厂。清政府除了通过外交途径阻止其设厂外,还通过逮捕惩办等方法迫使投资于公司的华商退股,终于使华地码的计划落了空。日本人也想在上海开设织布公司,“经日本钦差与中国官、商议其事,卒不果行。”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 材料二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对近代工业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漳平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5 BBAAA 6-10 CBCDA 11-15 ACDDC 16-20 BADBB 21-25 AACAB 26-30 BCADA 31-35 CDDBB 二、非选择题(2题,其中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 36.(1)经济政策:盐铁官营。(2分)实施目的: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若答其他答案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2)特点: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分工细密;实行雇佣劳动。(4分)阻碍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回答其中2点即可给4分) 37.(1)态度及影响:积极扶持官营工业(洋务工业),中国近代工业化因此发端;反对西方在华投资设厂,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打压华商投资,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任答其中两点给8分) (2)特点:沿海工业遭受巨大破坏,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4分) 影响:内地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任答其中两点给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