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案
考点18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2.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确立,社会稳定。 (2)对外殖民扩张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3)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国内外)。 (4)各行业的技术革新热潮。 3.进程 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船)→向欧美大陆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 4.影响 (1)经济上 生产力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生产组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经济结构 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上 城乡结构 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变革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政治上,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到19世纪中期);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关系变革,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 (4)外交上,改变了世界形势,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全球化时代。 【数字记忆】数字法记忆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时间:19世纪中后期。 2.特征:同时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技术革新热潮。 3.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4.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炼钢技术的改进。 (5)电讯技术发展迅速。 5.影响 (1)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部门:诞生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3)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4)生产组织: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5)世界体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数字记忆】数字法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条件 市场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 交通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表现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影响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 2.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①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②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 (2)表现 ①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 ①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②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图示历史】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向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 政治前提和条件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条件:①资本——殖民贸易、掠夺带来巨额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技术——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条件:①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掠夺; ②劳动力——城市化使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工人素质提高; 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积累; ④市场——海外市场广阔(直接动力) ③技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 ④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概况 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内燃机动力 能源 煤炭 电、石油 主要发明 珍妮纺纱机、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远洋轮船 特点 科技结合 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技发明大多来源于科学家的实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发展进程 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法、美、德等国 在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展开,规模更大,发展也更迅速 侧重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工业布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影响 生产力 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结构 以轻工业为主导 以重工业为主导 生产组织 工厂制 垄断组织 政治制度 欧美主要国家进行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结构 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思想 垄断资产阶级操纵国家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世界市场 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殖民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强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以资本输出为主,强占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世界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经济霸权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答案】(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完成中央集权);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 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2)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1)问,依据材料一“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 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结合所学概括出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即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依据以上材料信息的理解,根据整体史观的理论及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包括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第(2)问,依据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3)问,依据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作用,包括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主要方式等。 考向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 (1)市场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市场范围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市场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的过程,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及网络传递的方式,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经历了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的过程。 (4)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5)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的贸易中心;1400~1700年,西、葡、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世界市场,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其形成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领域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对当时欧洲社会的转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答案】(1)转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重大事件:两次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世界市场形成来说是世界市场的雏形自新航路开辟开始出现。 (2)根据“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可知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是19世纪前期到19世纪末,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即为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从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上来作答。 (3)结合所学,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的科技发明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如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等。 考向三 近代以来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1)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17世纪的荷兰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止于英国的崛起。 (2)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日不落帝国”的地位,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占据了主导地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从一战后至二战前,英美几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主导世界市场,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 (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直到今天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对下图所含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 B.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C.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图片体现的是英国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显然是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故C项正确;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设问要求“解读最准确的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向四 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区别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联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 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C.早期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D.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垄断组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可知这种经济现象指垄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独占一业,莫之与竞”不符合,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故B项排除;手工工场不符合“独占一业,莫之与竞”,C排除。 1.据图可知,该时期 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英国 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 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2.英国的贵族和乡绅属于既得利益者,成功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志在效仿的人士感到心满意足。但对劳苦者而言,工业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传统世界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动带来可以替代的东西。造成这种不同体验是因为 A.不同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益不同 B.历史研究者的视角不同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分析问题阶级立场不同 3.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经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下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工业革命带来生态问题 C.技术革新造成大众恐慌 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4.1765年瓦特发明了分离式凝汽器,这是蒸汽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他于1769年取得了关于分离式凝汽器的专利。1782年,瓦特又实现了两项更为著名的改进,并取得了专利。后来他又与博尔顿合作进行蒸汽机的改进工作,最终研制成功双作用的回旋杆蒸汽机及其凝汽器和离心式调速器。这一过程说明 A.瓦特能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工业革命服务 B.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是瓦特进行发明改进的动力 C.蒸汽机的改进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5.1921年,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参观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成创造奇迹的大师。但15年后,卓别林在影片《摩登时代》里却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垄断下的机器大生产的弊端日渐暴露 B.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可能会随时爆发 C.垄断资本家成了美国社会的众矢之的 D.电影的发展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6.斯皮瓦格尔在《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世界市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到海外抢占市场 D.世界在走向整体化中人类生活得到改善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4.(2018年江苏卷)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5.(2018年天津卷)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考点冲关】 1.【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840-190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一直位居第一,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德成为重要的技术发明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工业水平也随之提高,题中只涉及贸易比重问题,看不出工业水平,故排除B选项;图中信息只能看出贸易比重变化,与贸易总额和是否持续发展无关,故排除C、D选项。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不同阶级所带来的不同利益,因此,感受也不同,故答案选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历史研究角度,故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工业革命给不同阶级带来的影响,没有出现不同记载,故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得出立场的问题,故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 “机器进入人们生活”“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并没有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技术革新导致民众恐慌,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的信息,D错误。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获得技术专利,激励瓦特进一步改进蒸汽机的性能,说明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是瓦特发明改进的动力,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排除;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D。 5.【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其弊端也日渐暴露,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即是对其弊端的讽刺,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可能会随时爆发,故B项错误;垄断资本家并没有成为美国社会的众矢之的,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电影的发展,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可知,其强调的是19世纪末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类生活的改善,故D项排除。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25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选项排除。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选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依据“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并不能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业余科研传统”日益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而1830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持有优势,故B项排除;“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排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科研产生危机感,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欧美各国纷纷开展工业革命,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此题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出现、不断扩张、重视科研便于提高生产力等内容,通过英国与欧美其他后起之国的比较,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力,试题没有直接考查,而是通过比较,逆向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查看更多